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
化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统一论文
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育”。德育决定着人的政治方向,是教育的灵魂。中学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他们可塑性最大,有着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此时的德育对他们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让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
中学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那么,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应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择机渗透,循序点化
教学过程中,要深入进行教学研究,准确把握教材中蕴涵的德育要点,精心设计渗透方法。
1.1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1.1.1量变、质变的典范:铁、生铁、钢含碳量的变化引起它的性质的变化。
1.1.2对立统一规律:化合、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等。
1.1.3否定之否定规律:CO→CO2→CO的转化。
1.2爱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1.2.1古代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冶金、瓷器、酿酒等化学工艺超前于欧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2.2我国的地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矿产丰富,铁、锌、钨、锑、稀土、铝等金属储量均居世界前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激励学生保护、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学习,为祖国建功立业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1.2.3现代化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国以来,化学工业的成就辉煌,硕果累累: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合成了蛋白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2008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神七”,引起世界人民的瞩目;2009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寒冬中稳步前进,全球人民对中国刮目相看。从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利用“阅读”材料和“选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充分挖掘,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初三化学下册第74页选学内容《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向学生讲述了侯德榜成功研究出了制碱方法,为化学工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学生们学习侯德榜的爱国的精神,钻研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在化学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如初三化学教材上册第117页《臭氧》,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南极上方的“臭氧空洞”主要是受到氟氯烃等气体的破坏,推荐使用绿色环保产品,让学生养成高度的环保意识。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酸雨、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战争年代,革命烈士方志敏就义前用米汤写字,向党传递狱中情况;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党员曾用稀硫酸当墨水传递情报;解放后,曾经用碘进行指纹破案;新中国成立后,化学家侯德榜战胜重重困难,进行制碱创业等。革命烈士和科学家的动人事迹,都是政治思想教育的好素材。
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激励学生树立爱国情怀、立志学好知识的生动教材。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诺贝尔父子不惜生命,在研制炸药的探险路上,顶着牺牲家人的悲痛,义无返顾,执着追求的感人至深;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通过思想感染,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总之,通过对化学课堂的德育渗透,因势利导,循序点化,能使课堂丰富有趣。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师生进行感情沟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中长期创设情境随机渗透德育教育,能陶冶和熏陶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准确表达和灵活运用知识并发展智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道德,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德育渗透并不是急功近利的,它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情操、教学素质、能力及人格魅力等隐形教育的影响,是保证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过硬的教学本领和基本功,才能使教书育人达到最佳的统一,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