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化学 -> 正文

浅谈“生活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4:19阅读:
字号:|

  浅谈“生活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生活教学法是把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事实现象与所学知识作类比,使学生很容易获得知识的方法,生活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广泛。

  关键词:生活教学法 化学知识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思路……”。 这一指导思想改变了过去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浅谈一下 “生活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社会生活现象来类比化学知识

  人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科学知识有许多共同点,社会生活诸多现象、事实可用来类比解释化学知识。如在电解质溶液的教学中,在电解质溶液加热蒸干最终产物的判断上,很多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或判断错误,有些学生错误认为加热CH3COONa溶液并蒸干,最终固体是NaOH;错误认为加热Al2(SO4)3,溶液并蒸干最终固体是A12O3。

  在教学中若用“留客原理” 很容易正确判断电解溶液加热蒸干最后固体的成分,所谓“留客原理”好比家里来了客人,主人是否能留得住客人,取决于主人留客的能力和客人去留的态度。若客人要走,但主人留客能力很强,客人也留得住;若主人留客能力不强,但客人不走,客人自然也留得住。利用这一思维方法作类比判断电解质溶液加热蒸干固体成分是行之有效的,下举几例说明:

  (1)加热CH3COONa溶液并蒸干,加热水解生成NaOH和CH3COOH,加热过程中CH3COOH要挥发,但NaOH碱性强,因而生成CH3COOH还是未挥发掉,固体成分仍为CH3COONa,好比客人要走(CH3COOH易挥发),但主人留客能力强,最终客人还是留住了,(NaOH 碱性强,CH3COOH在劫难逃)。这种方法适用于强碱挥发性酸盐溶液加热蒸干成分的判断,如NaF、Na2CO3等。

  (2)Al2(SO4)3溶液加热蒸干,加热水解生成Al(OH)3和H2SO4,尽管Al(OH)3碱性不强,但

  林飞:(1981---),苏州大学硕士毕业,丹阳六中化学教师。

  H2SO4难挥发,最终产物还是Al2(SO4)3,好比客人不走(H2SO4难挥发),尽管主人留客能力差,

  最终还是留住了客人(Al(OH)3碱性弱),可谓:人不留客天留客。这种方法适用于弱碱难挥发性酸盐溶液加热蒸干成分的判断,如Fe2(SO4)3等。

  (3)AlCl3溶液加热蒸干,加热水解生成Al(OH)3和HCl,Al(OH)3是弱碱,而HCl的挥发性很强,最终HCl挥发了,剩下的Al(OH)3,最后又分解生成Al2O3,好比主人没有留客能力(Al(OH)3 碱性弱),而客人又坚决要走,最终客人没留住(HCl挥发掉了)。这种方法适用于弱碱易挥发性酸盐溶液加热蒸干成分的判断,如FeCl3、Al(NO3)3、Fe(NO3)3等。

  (4)NH4HCO3溶液加热蒸干,加热水解生成NH3·H2O和H2CO3,而NH3·H2O和H2CO3,都分解跑了,最终没有固体剩余,好比主人有事要走(NH3·H2O易分解挥发),客人也要走(H2CO3分解挥发),最终主人、客人都走了,家里无人。这种方法适用于挥发性酸的铵盐溶液加热蒸干成分的判断,如(NH4)2CO3、NH4HS、(NH4)2S、NH4Cl等。

  用生活中“留客原理”能解释和判断所有电解质溶液加热蒸干最后剩余产物,这种方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利用“留客原理”解释这类问题,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协调性、相通性。

  利用社会生活与自然知识的相通性,在教学上还有很多案例。在碱金属活泼性比较教学中,从Li到Cs 随电子层数增加,原子核与最外层电子之间的距离越大,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碱金属活泼性递增,很多学生对此疑惑。在教学中,可用皇帝与戍守边疆的将军类比,“天高皇帝远”,戍守边疆的将军往往有“君令有所不受”之心。同理,碱金属中锂原子(Li)最外层电子距原子核最近,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控制力最强,最不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活泼性最弱,而铯原子(Cs)最外层电子距原子核最远,核对最外层电子控制力最弱,最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活泼性最强。

  2、用现实生活的宏观现象未类比化学中的抽象微观知识

  微观物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根据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的相通性特点,常用宏观物质来喻微观物质。这样把学生看不见、难于理解、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物,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在讲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原子核外的电子能量不同,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这样的知识对于同学们来讲是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或识记的。我就给学生打了一个比喻:能量低的电子就像小麻雀,飞翔能力低只能在离地面较近的低空飞翔;而能量高的电子就像苍鹰,飞翔能力强能在离地面较远的高空飞翔,是一个道理。这样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再如在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中,学生们对于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理解感到困难,有学生问,在标准状况下lmol任何气体(包括不同种类的气体),气体分子本身大小不同,可在标况下体积为什么都约是22.4升呢?针对这一情况我可用现实生活中的栽树来类比。如果我们规定栽1000棵树,要求树的棵距为10米,树的大小可以有差别,那么分别栽l000棵苹果树、1000棵梨子树或l000棵苹果树梨子树混栽,所用的面积相同吗?学生们经过计算,上述三种栽法所需面积都是100000m2。此时学生们迅速明白,栽种一定数目的树在规定了棵距的情况下,树的本身大小差异不会影响栽种面积,树的种类也不会影响栽种面积,棵距才是决定栽种面积的因素,因为树的棵距要比树本身大小大得多。同理,气体在相同状况下,就是规定了气体分子间距,而气体分子间距远远大于分子本身大小,因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在相同的条件下体积相同,与气体分子本身大小无关,与分子种类无关。

  3、用生活常识来类比化学知识

  我们日常生活中认识事物的许多观点与理解化学知识方法有相近相似之处,因而借助一些生活常识、生活规律来理解化学知识,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教学中用生活常识来类比化学知识的案例很多。如判断某溶液中的Ba2+是否沉淀完全,本来Ba2+沉淀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讲沉淀完全是相对的,沉淀不完全是绝对的,通常认为c(Ba2+ )≤10-5mol/L,则沉淀完全(或离子不存在),教学中有些学生不能理解或难以接受此观点。教学中可用日常生活中洗衣的标准来类比,严格的讲,衣服是洗不干净的,因为衣物上总有洗不净的东西,但从相对的观点来看,衣服是可以洗干净的,生活中衣物洗净的标准是以洗衣水中没有肥皂泡沫及水变澄清为准。同样,Ba2+是沉淀不完的,我们说Ba2+沉淀完全是相对的,是指c(Ba2+)≤10-5mol/L。这一“洗衣原理”还可适用于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这种比拟办法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知识,学习的知识还可得到升华。

  又如在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问题教学上,对于低价元素表现出还原性,高价元素表现出氧化性,中间价态的元素往往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学生难以理解,可用“登山原理”比拟。一个人登山若人在山谷只可能上山(元素处于低价状态,化合价只能升高,表现还原性);若在山峰只可能下山(元素处于高价状态,化合价只能降低,表现出氧化性);若在山腰既可能上山,也可能下山(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状态,化合价既可升高,也可降低,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4、用贴近生活讲化学知识

  化学学科与生产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产生的错误理解,以至酿成大祸。利用化学知识对其加以正确的解释,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白磷的性质时,首先介绍某部电影中坏人利用白磷自燃的这一特性使一个纺织厂仓库烧毁的情节,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力集中起来了,讲完白磷的性质以后,又让学生分析夏天晚上农村野外出现“鬼火”的原因,学生感到兴趣盎然。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则介绍意大利某地的一个奇怪山洞—屠狗洞,以及现实生活中某个发豆芽菜的山洞一次夺走三条人命的事例,说明二氧化碳比氧气要重,它可以使人窒息,不懂科学可能无辜丧生的道理。然后又由学生从讨论怎样从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山洞里救出别人而又能保全自己的方法,解释人们进入山洞时为什么要打火把的原因,又如讲到一氧化碳的性质时,我讲了一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某家因煤气中毒死了一个读高中的男孩,邻居在惋惜之余纷纷议论,有的说这个男孩太蠢,闻到煤气味还不赶快离开房间去吸收新鲜空气;有的说这家长太无知识,不知道预先在房间里放两捅水吸收煤气,然后问学生:邻居的说法有道理吗?于是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

  生活教学法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这一教法的应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能否灵活自如地运用,取决于教师、学生双方对事物认识的深刻程度,取决于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启示。生活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生活教学法对学生可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把生活变成一个大课堂;运用生活教学法还可使学业成绩不佳、厌倦学习的学生受到一定的启示:学习并不那么可怕,生活就是学习,可在生活中学习。因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将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引进入化学学习中进行更为有效的的教学只是推动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用生活教学法来教学,为新课程增添了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更加需要我们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地探索。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杨双英,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上一篇: 浅论如何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