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开辟化学教学新天地
走进新课程,开辟化学教学新天地
论文摘要:提高新课程教学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合理选用教学策略,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教师只有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才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总结了实践的经验,为我们课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新课程 新理念 新突破 新天地 自主 合作 探究
通过短短两年的化学新课程实验,我们高兴地看到,过去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始“裂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产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的课堂教学行为逐步形成,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由新课程理念影响和引导出的充满民主、和谐、激情的课堂已向我们走来。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学校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笔者认为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我市两年来化学教学调研、教研活动,针对进一步领会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过程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研究课程标准,更新理念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领航员。新课标的出台真正地体现了课改的新思想、新方式、新要求。①新思想:高中新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精选学生终身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引导创新与实践;②新方式:新课程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生学习方式。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非不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课堂上不在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③新要求:课改的实施给教师们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学生怎么学,课程怎么选,教师怎么教、怎么评价等,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既需要以课程理念的转变为基础,也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解决方案,否则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就会落空,教师这个领航者应该责无旁贷。
二:针对实践,提高课堂效率
1.结合校本教研,共享智慧成果
“课改”化学教材留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灵活学习知识、研究处理问题、动手操作实验的拓展思维时空。我们根据教科书“形散神聚”和“弹性十足”的特点,将一些有兴趣的或者可以拓展延伸的课题形成系列性的校本课程:如以《化学与生活》专题编写了《化学与饮食》、《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美容》、《化学与周围环境》等的材料,同时开展多项综合活动,将化学中有的一些活动与语文、物理、生物等学科的需求结合起来,一次行动多科协同、多种收获。同时也强化了集体备课,我区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由主讲教师充分准备,经区课改专家组的同志讨论研究后印发。我作为中心备课组成员承担了《必修1》全区教师的培训任务,准备了近10000字的材料,上百张的幻灯片,进行了教材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等。对新参加新课程教学的教师把握各章节、各课时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各校也成立了备课组,定期集中(每周集中一次)备课,平时随时商议。由于要体现新理念、突出“科学探究”进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传统的备课的方式在我区进行了改革:一是备课突破传统习惯,只备体现探究思路的简案;二是千方百计搜集教学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问题情景;三是强化课后记;四是提倡首次课后及时交流,让其它同志借鉴分享、修改方案,对于成功的案例及时介绍,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分享智慧果,讲求个性色彩,从而保持了我区化学学科的多样化教学。
2.探索新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催生新的教学方式,更给化学教学搭建了创造的舞台。教师充分认识到化学教学内容必须更贴近生活与实际,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实践情境,设置有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为此,我们大胆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主要有如下几条:①激发兴趣、创设真实有趣有味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例如,高一在学习“原子结构”这一内容时,首先播放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原子核能威力强大,要了解原子核能首先得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然后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再用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氢核聚变和重核裂变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来层层揭示事物的本质,吸引学生去听、去想、去学。②角色变换、提供舞台的策略。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顺应学生思绪,满足学生表现欲,让学生当“教师”登台亮相,讲解、演示、点评,真正构建开放的课堂。③注重小组合作的策略。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发挥小组集体作用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合作攻克难关。④对质疑思考、回答的成果,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积极的评价。我们常用的评价是“恭喜你,答对了!”“你真棒!”“你有独到见解!”“你的想法令我惊奇!”“这个办法妙!”……⑤及时反思小结的策略。一个专题的研究或课结束前都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探究过程,及时进行再分析、从方法上再认识,回味咀嚼,力争有所感悟……。为了解决探究中时间不够的矛盾,我区育英高中将化学课两节连排,从时空上进行调控,收到很好效果,为其他高中校的课改教学提供了典型的案例。
3.开发新资源
新课程培训中专家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超常发展的机遇,要以创造和批判的精神,不断淘汰自我,积极地投入课程改革之中。两年来,我校化学学科已经讲授了八节区级公开课,承担多个区级课题和两个市级课题,发表了多篇优秀论文和课题调查报告,制作课件四十多个,这些工作有力的促进了“课改”的深入发展。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业,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因此新课改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师的指导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范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已的探索,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为主向学生为主转移。例如进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内容的教学,为使学生较好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我设计了以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能力作为学习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有关概念,如电解质、电解质的电离等作为预备知识,给学生建构支架,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再让学生进行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实验,探讨不同的电解质水溶液的导电情况,记录各种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抽象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有合作意识,使他与别人讨论、协商、合作、竞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使他受到别人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为准确,更加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发生认知上的接触和碰撞,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中,相互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做能超越一个学生自我的认识,获得更准确的理解;这种互助交流的学习,比学生封闭学习,然后进行单一的书面考试要重要得多。例如,分组实验 “乙醛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反应,理论的现象呈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还有的学生却观察到溶液颜色是由蓝色---黄绿色---红褐色的变化。这时,教师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黑色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但还是解释不了黄绿色的原因,这时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分组查询有关资料。学生通过网上查到在碱性条件乙醛能发生羟醛缩合,呈黄绿色是碱性太强的缘故,这样学生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思维训练,提高了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学生则从分组活动中,学会了“协作”。又如“元素周期律”这一内容在组织协作式学习时,教师先提出学习提纲:(1)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要从哪里入手?(2)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有什么关系?(3)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有什么规律。(4)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5)元素性质的变化与原子序数有什么联系?(6)是什么因素直接决定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元素性质的变化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则要注意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最后由教师组织全班进行交流,并进行归纳、总结,由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生命在于探究,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这是“授人以鱼”,而我们新型的教师应该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做到“授人以渔”。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激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②要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③重视化学实验,搭建探究平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这样的教育更有说服力,也更加牢固。比如在讲解氢氧化铝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氢氧化铝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评价新方式,考改新突破
随着“课改”实验的进程,教与学的评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考试命题的导向更引人注目,需要慎重对待。为此我们重点研究探索新的评价方案,力求使化学新课程改革趋于完善。在评价中我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质性评定,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另一部分是定量评定。质性评定中总结了一些较有效的方式方法,包括在过程评价中,采取全程式、专题式、集体小组式来进行;评价策略上注重挖掘闪光点,设置创见奖,创构表现氛围;评价主体上让学生、老师都参与;评价工具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袋为主,辅以教师的质性评语。在定量评定中采取出勤评价、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模块评价的综合方式,使学生能通过不同方面的优势得到自己理想的定量得分。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另一块重要内容,如何进行评价?我们于2008年一月进行研究测评,确定了实验操作考核方案,采取“题目公开、现场表现、延时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考核。初步实践:优点是学生欢迎,弊端是工作量太大。优化的方案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追求评价更迅速、更完美、更实际。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总之,高中新课改是一个非常艰巨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新教材的实施,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切实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大胆探究创新,不断的交流总结并且及时地把成功的经验进行推广,这样教学的新理念才会深入人心,新课程改革的生命力才会逐步壮大并最终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3、毕华林等 《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4、 张行涛 郭东歧 《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5、程晓樵 《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 版
6、 黄尚毅 黄建国《高中化学类活动课指导》 江西高校出版社 (1991.1)
7、 何可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