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用好教材——《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摘要:“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的教教材”。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材是载体、是材料。教材并非尽善尽美,许多内容及教材要求完全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再创造。教学时教师对教材可以进行取舍,更应当创造。教师应根据自身实际,合理使用教材。
关键词:课堂实录 用教材 类比推理
1 一节《减数分裂》新授课的课堂实录节选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顾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是如何进行解释的。
学生板书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的遗传图解
教师诱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减数分裂又涉及到哪些内容呢?同学们能否从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进行相关的推测?
学生无人回答。
教师意识到所提问题范围太大,超越学生的能力。
教师:刚才我提的问题可能太泛了,现在我把刚才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教师板书:
1. 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什么细胞?
2. 减数分裂在什么时候进行?
3.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有何不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可能有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回答: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配子,是在生物体产生配子的时候进行的。
教师:有什么论据可以支持你的观点?
学生上台:刚才我们书写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的遗传图解板书与课本中的遗传图解相比少了一项内容,即亲本在产生配子时,课本在箭头旁边标有减数分裂的字样。
教师:同学答得非常好。说明他观察得很仔细。通过遗传图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减数分裂进行的时间与产生的子细胞类型。第3个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学生没人回答。
教师诱导:能否再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中获得启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阐述了基因的变化,减数分裂提到了染色体的变化,同学们以前所学的知识是否能确立染色体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初中已经学过遗传是与染色体有关,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又说明性状的遗传与基因有关,两者必然存在关联。
学生: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学生:染色体就是基因,基因就是染色体。
学生:染色体在分裂间期是细丝状的,分裂期是条状的。孟德尔说基因是颗粒,所以染色体和基因不一样。
学生:染色体与基因有必然的关联,染色体与基因又不是同一种物质,染色体条状体积比较大,基因是颗粒,体积比较小,所以有可能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教师:你们太棒了,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已经揭示了事实的真相。通过前面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了基因就在染色体上,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行为变化应该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一致。我们就可以从基因的行为推测染色体的行为。现在我们再回到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来挖掘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与行为的变化问题。
学生:亲本产生配子时基因数目减少了一半,染色体数目也应该减少一半。
学生:成对的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分离。不同对的基因之间自由组合,染色体也应该如此。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归纳刚才我们所挖掘到的有关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教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教材是如何对减数分裂进行定义。
学生都很兴奋,因为课本减数分裂定义里的内容他们刚才都提到了。
教师:我们看到,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生物学家魏斯曼当年也从理论上预测了减数分裂,今天同学们也从理论上预测了相似的内容。放到他们那个年代,同学们也都能成为天才。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只要我们能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仔细观察、细心分析的基础上,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进行大胆推测,我们就能提出真知灼见。同学们要树立信心,中国的明天掌握在大家的手里。
……
2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临时改变教学方法的新授课。教师原本计划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因为电脑和投影仪的连接出问题,教师临时改用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传统的一根粉笔加一张嘴进行教学。然而,临时的改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节课在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2.1能力培养目标变化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教材以识图能力训练为重点,转变教学方法后以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涉及到了分析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涉及到了猜测、想象和顿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其中,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成为本节课能力培养的主旋律。
类比是通过两个(或两类)不同现象的比较,找出它们在某一方面的类似点的方法。类比推理是通过已知事物的特点或性质来推断或理解未知事物的特点和性质,从而达到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目的。类比法是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的方法之一。类比法是以“比较”为基础,从个别到个别、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逻辑推理方法,虽然其结论是或然性的,但类比推理在科学认识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因为它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推理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高中新课程的教材中,类比推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被引入到各学科的教材中。
在本节课的课堂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基因行为的类比,推测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等关系,推导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特征及数量变化。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运用了类比推理法,为下节《基因在染色体上》领会类比推理法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2知识目标的变化
从知识目标而言,原来的目标是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转变教学方法后的目标是复习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分析归纳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解决了下一节受精作用及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在知识体系方面作了调整。
从知识掌握的顺序而言,原来是先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再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现在是先通过对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分析、推理等到,猜测减数分裂的概念再对减数分裂过程进行预测,然后了解分裂过程。
3 结语
从本节授课的实际情况看,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不同的思维时刻进行着碰撞,迸发出朵朵思维的火花,课堂一改以往沉闷的气氛。本节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