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生物 -> 正文

进退之间教学相长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6:50:02阅读:
字号:|

  进退之间 教学相长

  摘 要:新课标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与创新性,这就需要教师学会“退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而教师的“退”需要度的把握,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要在该退时“退”,该启发引导时要积极的“进”,也即要做到进退有度。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详细论述了教师“进、退”的几个策略,并在文章的最后指出通过教师的进退有道,可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教师 进 退 自主学习 引导

  木匠锯木头时,总是既有“进”的方向,也存在“退”的姿态,而正是在这样一种“退”与“进”的深刻把握之中,良材得以呈现。教师不也正是一位“木匠”吗?而学生就是那未经修饰的原木,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退”,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

  一、教学中“进、退”之内涵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简明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简单记住今天老师教了什么,而是能够学会自主学习。今天学到的很多知识在多年之后会遗忘,但是那种培养起来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却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用!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少教”一点,“少管”一点,留给学生更多学习与思维的空间。也就是说教师要勇敢的在课堂舞台上“退”下来,只有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了学生前“进”的余地。但是“退”也并不等于教师对课堂的放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帮助;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给予铺路架桥,纠正错误;当学生思维外放时,教师给予正面牵引,把握教材;当学生思维定势时,教师给予侧向、发散的启发;在学生思维“山穷水尽”时,教师给予“柳暗花明”的启示。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勇敢的“退”,更要适时的“进”。

  良性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进”的地方,“有所不为”的地方就是自己应该 “退”的地方。在“有所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为”的地方“进”了叫“越位”。教师“越位”就会限制学生的自主参与;而教师“缺位”则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深度。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进退有道”!

  二、教学中“进、退”有道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尽管生本教育理念已提出很久了,但是那种倾盆大雨式的“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然随处可见。为了讲全讲透所有的知识点,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甚至还要占用课间时间,讲的可谓是激情飞扬、口若悬河。但反观学生,则在老师的这种疲劳轰炸下早已是坐立不安、心思不定,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是老师敬业了,而实则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节课40分钟,但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听讲的时间也许只有短短的25分钟,那么如何在这短短的25分钟时间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勇敢的“退”,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根据学生学习后的反馈情况精简教学内容: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的就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出结论的就不操心。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答疑解惑,讲必须要讲的内容。如此以来,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获。

  【案例1】“蛋白质”一节内容,容量很大,如果从头讲到尾则很难在一节课上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就提前布置了预习任务,上课时我先通过提问加习题等形式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结果发现,学生完全能够通过自学掌握蛋白质的功能以及氨基酸的结构式,而在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上则存在疑点。根据反馈信息,我便将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作为这节课的重点。我用弹簧做“道具”,把多肽链比作弹簧的钢丝,弹簧的螺旋相当于多肽链的盘曲,再把一条或多条弹簧折叠起来,也就是多肽链盘曲成螺旋后再折叠,相当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在这一基础上再阐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是由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决定的,就像制作弹簧的钢丝,其材料的种类、长短、粗细有差别一样;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像弹簧的缠绕、折叠方式不同一样。这样的教学处理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了、具体化了,学生很快突破了这一知识难点。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反馈情况,教师可以明确哪些需要教,哪些不用教,不用教的地方教师勇敢的“退”,需要教的地方,教师则要想方设法积极点拨引导,也即适时的“进”,这样的教学真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先试后导,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往往比学生掌握更多的本学科知识,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甚至是超越老师的知识水平。那应该怎么办呢?教师是要象“竹筒倒豆子”一样的将自己的知识全盘托出,还是通过学生的尝试逐步掌握知识呢?曾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说:某重点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一名老师,才华横溢,讲起数学题来是滔滔不绝。在短短二十分钟之内,可以分别用三种方法讲解一道高考数学难题。但他的学生仍然不得要领,每种解法都只学到了三分之一。如果这些学生们也去高考,他们又如何能做到这位教师一样的“自信”呢?教师这种看似毫无保留的“无私”做法,实则是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平时一味的等吃“现成饭”,一旦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则将变得畏手畏脚、寸步难行。所以要使真正的学生树立自信,走的“稳”,教师不妨“退”一步,允许学生通过尝试获取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能够积极的点拨和引导。

  【案例2】在“遗传和变异”一章中,判断家族系谱图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一股脑儿的将各种遗传方式的系谱图判别方式和盘托出,甚至还编了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解题方法,可时间一长我教过的这些解题方法学生老早忘记了。通过反思,我认识到问题在于学生缺乏真实的思维和体悟过程。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原先的教法,尝试放手让学生自行去探索解决。具体做法如下:在介绍了生物中存在的几种遗传方式后,先展示出几张有代表性的遗传系谱图(图略),然后让学生从每一种可能的遗传方式逐个判断并确定每个图代表的是什么遗传方式。学生全部判断正确之后,我适时引导,“从刚才的解题过程中,你们能总结出哪些系谱图判断方法?”学生通过回顾刚才的判断过程,很快就能总结出解题规律。而这样的规律完全是他们自己通过思索总结出的,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案例3】在涉及自由组合定律的习题中,由子代表现型逆推亲代基因型是最常见也是学生非常头痛的习题类型。在解决这类习题时,我也采用了先试后导的教学策略。

  先出示习题:豌豆子叶的黄色(Y )对绿色(y )是显性,圆粒(R )对皱粒(r )为显性。已知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杂交后得四种子代,分别为黄色圆粒(21粒),黄色皱粒(7粒),绿色圆粒(20粒),绿色皱粒(6粒)。请根据子代表现型推测亲代的基因型。

  然后让学生先行演算,我则不断巡视全场,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一道题不同的学生用了不一样的方法。在学生完成解题后,我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情况,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分别讲一讲他们的方法。

  甲同学:采用填空法。先把能确定的基因写出来,不能确定的暂时空出:Y R (黄圆)与yyR (绿圆),然后根据后代表现型来确定空处的基因。子代有绿色(yy)和皱粒(rr),这是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配子结合成的,由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黄色圆粒)与yyRr(绿色圆粒)。

  乙同学:分离组合法。从子代表现型入手,将两对性状分开考虑,子代性状黄与绿的比为1:1 ,由分离规律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黄色)与yy(绿色) ;同理,子代性状圆与皱的比为3:1 ,则两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圆粒) ,再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将两对性状的基因型进行组合,即得YyRr(黄色圆粒)与yyRr(绿色圆粒)。

  当两位同学讲解完后,我及时引导大家共同分析三种方法所含的隐性知识以及它们使用的前提,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尽管与教师自行讲解相比,由学生先试后导的教学策略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学生从这种尝试中真正锻炼了思维能力,主动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这样的“浪费”是值得的。

  3.以退为进,巧解教学意外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的确如此,尽管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预设,但是因为实际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元互动、相互作用动态推进的过程,所以课堂生成过程中常有出乎我们预设的意外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的应对这些课堂意外呢?我认为不妨也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巧妙利用这些“意外”,促进学生的“进”。

  【案例4】“探究酶的专一性”这节实验,正常的试验结果应该是:唾液淀粉酶与淀粉混合的试验组,在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得到砖红色沉淀。但我发现有小部分学生并没有如期得到砖红色沉淀,试管中仍是淡蓝色的。我立刻想到肯定是他们操作不规范造成的,但是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而是采用了“退”的策略。我从这小部分学生中选出一个代表,让他到讲台上去讲一讲当时的操作流程,然后请全班同学帮他一起“把把脉”。大家很快指出他的操作出现了错误:在反应之前就将装入酶的试管放入了沸水浴的装置中了。之后我又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将酶事先加热,实验就会失败呢?”大家开始回顾酶的相关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而蛋白质具有热变性的特点,在催化淀粉之前就对酶进行加热,酶已经失去了活性。

  通过教师有意的“退”,本来的教学意外反而变成了课程生成的资源,促进了学生的“进”。

  【案例5】在某次课堂上,一位平时成绩很差的男生当众将刚发下的生物试卷撕得粉碎。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全班同学错愕,而我更是感到了一种难堪甚至是愤怒,但我很快就压制住了自己的愤怒,用一种尽可能轻松幽默的语气对全班同学讲:“××同学将试卷撕了这本身是一种“行为艺术”,表明他要开始发奋图强,和过去不好的成绩说拜拜,这种决心值得表扬。不过撕试卷这种行为值得商榷,这也太不低碳环保了。我觉着决心可表,试卷还是不能撕。你们说对不对啊?”通过果断的“退”,我轻松化解了一场教学冲突。之后,我又多次与这位同学进行课下沟通,与他一起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帮助他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的困难,并鼓励他奋发向前。也许是被我的真诚所打动,从此之后该生的学习态度明显转变,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人们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师生关系处理上,如果我们能够适时的“退”一步,也许能够化解掉很多矛盾,更赢得学生的“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现在想想,“以退为进”不就是处理教学意外的一种好措施吗?

  4.教师“退一步”,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由教学评价的定义不难看出教学评价应该是双主体——教师和学生。但事实上却是教师一人“独霸”评价的权利,这样的评价有时难免会“失真”,既不利于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与成长。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教师在评价的舞台上也应该勇敢的“退一步”,还“评价”于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学生自评。当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册书学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我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知识点是我没有掌握的,我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路,我还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通过这种及时的自评与反思,学生可以第一时间完善自我。

  (2)学生互评。如开展作业互批活动。在作业互批的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某某同学犯了哪些错误,这些错误我也有吗?某某同学这道题解得好,我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些方法呢?……通过作业互批这种形式,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从同伴身上汲取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3)学生评价教师。虽然每年学校也会组织一次学生给老师打分活动,但是这样的评价是粗线条的、严重滞后的,它对教学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学生评价教师不是为了单纯的给老师下一个总结,而是为了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所以教师也不妨放下身段,经常走到学生中去听一听他们对我们老师的评价,比如某堂课老师有哪些地方还处理的不当,哪些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等等。

  三、“进、退”之间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赢

  1.教师的“退”,促进了学生长远的“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明天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如何学习的人。”所以今天的教育,其重点不是教会学生学会了什么,而是培养学生会学、能学。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则有赖于教师的“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学生能自主学会的我们不讲,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事我们不做,教师只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启发者、促进者。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必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雄鹰,要给它翱翔的天空,否则永远成不了雄鹰;骏马,要给它驰骋的大地,否则永远成不了骏马。教师的“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驰骋翱翔的天地!

  2.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的价值:

  古人云:“善学者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辛苦而功半”。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让出一条道来的时候,冲锋陷阵的是学生,摇旗呐喊是教师,学习真正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而这样的教学要比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更加有效,教学效率会更高。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又会极大的提升教师自身的价值。教师的价值在于能够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学生学会学习后,何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样的愿景不能实现?

  “手满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进退之间”不也正体现了一种教育的智慧吗?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琦主编.新课程与教师心理调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

  2.刘恩山、王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崔红霞.生物学生态课堂的建构策略樜谈[J].生物学教学,2008,33(3):19-20.

  4.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5.严云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6.叶 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7.陈 严.有效课堂对话的前提——课前对话[J].生物学教学,2008,33(8):20-21

  8.陈 伟.建设生态课堂教学 加强学生有效学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4,(11):9-10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