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生物 -> 正文

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论高中新课改中开设科学史类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新人教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6:50:02阅读:
字号:|

  论高中新课改中开设科学史类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科学史类校本课程的概况,从教育理论、国家政策、学生需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特色教育五个方面论述了开设这类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校本课程 科学史 课程标准 科学素养

  至2003年施行普通高中新课程以来,全国已经有北京、吉林、广东、宁夏等16个省市陆续进行了改革,最迟到2010年,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重庆市有望于2009年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是最后一个施行新课程改革的直辖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明确提出,“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并且要求学校开设选修II(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即校本课程)学分共18学分,占总学分的9.5%,学生至少要在校本课程中获得6学分,才准予毕业。

  在新课程实施近六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其中,就校本课程方面的研究也日趋完善,各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例如深圳市育才中学,该校就在这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学校设立了科学探究类、社会文化类、语言修养类、信息技术类、艺术修养类、劳动技能类、运动竞技类、学术讲座类等八个类别共计140门课程,如《时事论坛》、《动漫设计》、《法语入门》等【1】,这些选修课的开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众多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不难看出,对于科学史类的学修课程还不多,少有学校涉及。笔者认为,开设科学史类校本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1. 科学史类课程概况

  1.1 这类课程的目标是什么?

  知识方面:构建科学发展的大体轮廓,知道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体会科学发展与生活、生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家的优秀品质,体会科学事件蕴含的哲理,乐于学习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能力方面:从对科学发展的深入认识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1.2 这类课程传授什么样的经验?

  科学发展史。注重趣味性、逻辑性、典型性。强调和必修课程的配合,应对必修教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

  1.3 这类课程如何传授经验?

  采用讲座式、专题式、讨论式来传授经验,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师尽可能朝“导师型”发展,放手课程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段、分类自学,学生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搜集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做课堂小报告。

  1.4 这类课程如何评价?

  对于教师的评价引入学生满意度调查指标和教师互评机制。对于学生的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且可行易操作;经老师考核合格,公示全校均无异议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2. 开设科学史类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2.1 从教育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科学家探索过程近似。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于个体思维的形成价值都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2】。因此课程内容就不能局限于知识点,而应该扩展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探索知识的兴趣。

  举例来说,利用生物学史的材料进行探究,是生物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的要求,对科学史的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织,设计好教案。在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家的工作过程,领悟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合理推理的,体验科学家不断深化对问题认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在高中生物中有一节内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对于这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媒体,通过揭示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逻辑思维路线,从提供的材料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推测和探究,最终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体验科学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必修课中,对于科学史也有一定的体现,但是,如果在选修课中能够再做适当的补充,无疑会锦上添花。

  2.2 从国家新课程改革政策角度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物、化、生)里均倡导科学史的教育,要求课程内容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体现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教科书的内容应重视科学的发生过程”,“科学过程是科学家群体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个科学上的新发现,特别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发现,都为后继者提供宝贵的教益和启迪。教科书既应对科学过程所凝练、升华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有较为精到的展示,让学习者汲取前辈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滋养;也要以鲜活的资料弘扬其科学精神和献身于科学的意志品质,使学习者受到生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另外“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关于课程理念里有这样的阐述:“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4】。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同样也写到: “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另外,还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5】。

  2.3 从学生需求的角度看,科学史中科学家探索历程对学生正确构建知识脉络,提高科学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在科学类课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构建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对科学史的基本了解,如果一味的从学生对知识的逻辑认识角度出发,先讲内在的,最本质的部分,然后将外围的,表象的知识,学生自然而然可以用本质的原理来解释外在的现象,这样固然能把知识呈现清楚,但是容易造成学生单纯掌握知识点,而无法将前后连贯以来,形不成一个知识体系,有时甚至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例如在对“减数分裂”这个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笔者调查,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减数分裂的原因是减数分裂后卵细胞和精子要结合,减数分裂后染色体减少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受精作用中两个含量二分之一染色体的细胞结合,染色体又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数量。学生这样认为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旧教材中,减数分裂的内容安排在第一册,那时学生们还没有接触到基因的概念,实际上减数分裂完全是基因表达的结果,而受精作用仅仅是时间发生在减数分裂后的事件,并不能用时间顺序上的后者来解释前者。现在的新课程教材中,将减数分裂的内容调整到了模块二《遗传与进化》中,把这个知识点还原到它的历史背景中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们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再开设这样一门科学史类课程,将教材中涉及不多的历史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将必修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镶嵌到这条历史长河中,这样对于知识在“哪里发源”,“哪里转折”,“哪里有支流注入”,“哪里入海”都了解后,整个知识脉络就能正确建立,丰满而牢靠了。

  另外,科学史中数不胜数的科学家的故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积极的作用。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理解科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有重要作用。?

  2.4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角度看,科学史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一次机遇,对于必修课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基本都上过科学史类课程,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长时间不涉及这方面的知识,难免会对其感到陌生,所以开设这样的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挑战,但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温习,重新构建应该不成问题。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对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一般来说,校本课程不主张编写正式出版的教科书,只需要有相关的教学提纲和讲义【6】。教师在准备开设这类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出初步的调查,了解学校能提供的条件和学生的需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这对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那里得到这类课程的效果反馈,及时的对自身的教学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审视整个教学进程,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另外,教师与教师之间如果积极的沟通交流教学资源和经验,努力培养专家型教师,最后一定可以达到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优势共享。

  开设科学史类校本课程,对必修课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对于必修课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中自然会有更全面的剖析和科学思想的渗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科学史与必修课配套,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5 从学校特色教育角度看,科学史类课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合胞体,开设这类课程是弘扬学校教育哲学,培养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强大动力。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由过去的专业型人才发展为综合型人才,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一部分学生将会继续深造,一部分学生将要走向社会,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学习方式的转变,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科学史类选修课就是满足这种要求的校本课程之一,它首先是科学,讲的是科学家的探索未知世界的事,其次它也是历史,讲各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科学家们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所以科学史类课程是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身的交叉课程,这类课程通过对学生的教育,感召,引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思辨。这样,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有能力,有思想的,学校办学特色彰显于学生的风貌,这才是有实效的教育。

  3. 结语

  对于科学史类校本课程的开设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学生需求的细化论证,师资培训,教学资源的开发,教育评价的完善等。笔者相信,只要是有用的、有效的课程,再多的障碍,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攻克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