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生物 -> 正文

衡东一中生物课题论文-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18 16:50:01阅读:
字号:|

  衡东一中生物课题论文-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主要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营造平等、民主、自由的

  教学气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科学史上几乎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不能发现问题,就谈不上创新,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但能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还能促进学生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堂提问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塑造出创新人才,迫在眉睫。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一、分析高年级学生不愿意提问的思想根源 1、不敢、不愿提出问题 ?? 学生在小的时候都有很多问题,也能问出许多“为什么”,但是这些“为什么”在生活中有的家长和老师会回答的回答了,不会回答或解答不了时往往会似是而非回答或避而不答,甚至会对问出的一些新奇问题,认为傻或直接呵斥不许问此类问题,长期以来,孩子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淡,特别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回答老师的简单提问即可以了,一些创新问题的提出,往往又怕被老师、同学取笑问题提的幼稚或荒谬,又怕所提问题与所学的内容无关耽误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被老师拒绝回答,或者老师一时解答不出,造成尴尬,所以学生的“提问”意识在长期过程中被慢慢扼杀,而不能发挥出来,变成不敢、不愿提问题了。 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即使回答问题,也是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只需要按老师的意图回答即可,不用深入思考,长期下来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意识淡漠,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 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1、转变观念,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事物的看法,或对问题分析的结果和结论的“一致性”、“唯一性”、“个性”服从“共性”,从而抹杀了与生俱来的、难能可贵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就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对生命现象和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要不怕学生问题提得荒诞、离奇怪异或不合情理。例如在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时,有的学生提出既然多倍体的器官巨型化,为何不继续诱导出五倍体无籽西瓜呢为什么不直接用生长素处理四倍体雌蕊,让他直接发育成四倍体无籽西瓜呢,又如讲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时,有的学生突发奇想“型细菌能否转化成型细菌呢?问题一经提出定会遭到部分学生的非议,如“这是科学家的经典实验”、“书本上的知识,经过专家论证肯定正确,等等,但教师此时应以鼓励态度大声地作出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理解教材中实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现有知识水平无法理解,甚至科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但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并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也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敢问。 2、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1)、原型创设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原型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讲“光合作用”时,提出“为什么靠近路灯的树叶秋天比远离路灯处的晚变黄、晚落?而在有路灯的道路旁边种植的水稻反而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呢?” 讲“运动系统”时,提出“运动会上,同样进行1500米长跑,经常锻锻炼的运动员和不经常锻炼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这类问题学生在生活上都有体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生物科学的实用价值。

  (2)、实验创设

  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探索型。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型的,而探索型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上实验课时,可改验证型实验为探索型实验。如讲茎的输导作用时,教材上是先讲“水分和无机盐是由导管由下向上运输的”,然后用一个演示实验进行验证。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些小段树枝,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

  ①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②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③将除去叶的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④将枝条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上课时,让学生先对比观察不同处理枝条的外观,并切开茎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提出启发性问题:a 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b 正常枝条、环割枝条、除去叶的枝条、倒插枝条现象是否相同?分析产生原因的可能因素。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并通过对亲自动手制作的实验材料观察到的现象,各抒己见,提出问题,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只要稍做归纳,就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媒体创设

  用多媒体展示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剌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

  (4)、热点创设

  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另外国际重大事件中如炭疽、生化武器等,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一方面可以用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3、身体力行,使学生会问   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要学生会问,首先要老师会问,老师在提问时,必须吃透教材,发问严密,多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多给学生释放潜能,展现个性的机会,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如在课堂中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五有”:一 有思考性。就是说,学生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若不加思考即可答出,说明提出的问题没有培养思维能力的价值。如提问“被子植物的胚和胚乳各是怎样发育而来的<就不如问“小麦的种子是怎样发育而来的”二 有比较性。如讲生物的种间斗争时,对竞争、捕食、寄生三种关系,若设问三者概念如何,学生只会照本宣科,但如果同时要求他们对三者关系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学生就会通过思维加工理解得更深刻。三 有感知性。这能使学生用已知的知识来说明新课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达到由已知推断未知的目的。如讲生存斗争时,问“生物的繁殖力都很强,为何生存下来的个体却很少呢?学生虽经讨论,却讲不出所以然。这时又改问:“鱼产的卵很多,为什么由卵发育的成鱼却不那么多呢”对此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生存环境条件对生物的影响作用,恰当地回答了问题。四 有引导性。如讲减数分裂时间:“为什么说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对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两次分裂,为什么不能说经过两次分裂呢”就这样由浅人深,由侧面到正面,由抽象到具体地引导学生,既复习了有丝分裂知识,又明确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还弄懂了减数分裂

  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五 有错性。有时也有意将问题提错,让学生分辨。通过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探求问题的实质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提问的技巧。

  4、让学生在自主提问中享受乐趣,善问

  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如学校校园绿化及改进、校园白色污染的调查及防治,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依据所学知识,自己设问,带着这些问题去体验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既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生物世界的无穷奥秘和学习的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强化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