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研究历史教材切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29阅读:
字号:|

  研究历史教材切忌“过”和“不及”

  面对高、新、难的高考试题,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无不认真地研究教材,竭尽全力界定其概念,探求其显隐问题,收到了极大成效。中学历史教学也因此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在这个对教材的研究过程中,一种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就是“过”和“不及”。它常常干扰着我们对教材的研究,给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所谓“过”,指的是“研究”过了头,对教材作出一种过火的解释,反认为这是对教材的发现和创新。比如,只将“水排”说成是一种“动力装置”,把“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兵”判为动词,解释成“武装”,将全句意思阐释为“武装人民是胜利之本”,提出陈胜吴广起义插图上所举旗帜是用什么原料纺织的织品,如此等等,都是对教材的研究过了头的表现。所谓“不及”指的是没有达到教材和高考要求的水平,停留于对教材的表面的、浅层的认识和死抠,停留于对史学理论的机械套用层面上,从而失其精髓,丧失对历史教学的意义。如众多的历史复习资料在针对荀子、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等中国古代哲学家命题时,往往只从各自写了什么书,说了什么话的角度去考虑,并不去触动各自的思想实质、核心以及各自的承继关系和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这当然地离高考要求就远了。

  这种对教材的表面、浅层认识,机械死抠,即“不足”,其结果还往往对历史作出错误解释。如高中《世界历史》下册第80页有:“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签定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进来,德、意、日三国结成了法西斯同盟。世界大战的一个战争策源地在欧洲形成了”两句。据此便断定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就曲解了历史。又如“第三世界”一词是高中《世界历史》下册在讲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70年代越来越大时才出现,便将第三世界形成的时间界定在70年代,也是这类误解。这些,终成教学上的一大憾事。

  那么,“过”和“不及”现象的成因和克服的方法怎么样呢?考其要如下:

  一、研究历史的态度欠科学,或刻意求新,或急于求成,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干扰素。克服它,非端正治史态度不可。

  由于这种刻意求新的心理,故尽量去“分析”、“综合”,从而造成不可分之分,不可合之合,不可解之解。加之急于求成,对这种“新”不加论证,导致“研究”过头现象的发生。比如“水排”,教材说:“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铁。”这里,表面看来,将其释为“动力装置”未尝不可,风箱和“水排”似乎是两件工具。其运作好像是“水排”在推拉风箱,风箱再将风送入冶炉。但这是错误的,我们求新之后如不再加论证,就会贻误学生。“兵民是胜利之本”亦然。教材说:“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因此,必须动员全国人民,充分发挥抗日的自觉性,实行人民战争路线,才能取得胜利。”这里,将前后联结,或“兵民是胜利之本……因此必须动员全国人民……”,据此将“兵”判为动词,释全句为“武装全国人民是夺取胜利的根本”,似乎也能讲通,但是过头了。

  这类现象,只要我们端正治史态度,慎于标新,加强论证,是不难克服的。即如“水排”吧,我们审慎些,查一些资料,就会避免错误发生。《辞海》说:“排(bèi)通鞴,鼓风吹火之具。《后汉书·杜诗传》:‘造作水排,铸为农器’。”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更附有“水排”复原图(如下)。从这里,我们显然不能将“水排”与“风箱”视为二物。“排”就是风箱。汉代有“水排”、“马排”、“牛排”之称。这是就“排”所使用的动力的不同而给以的不同的称呼。马拉的风箱叫马排、牛推的风箱叫牛排,“水排”当然就是水力鼓风机了。“鼓风”是“水排”的基本功能,且读音也不是“pái”,而是“bèi”。所以,应该说“水排”是“排”式水力鼓风设备,才恰如其分。又如“兵民是胜利之本”,如果我们得出新解之后,查一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09页的《论持久战》的“兵民是胜利之本”一节,就会十分明白,“兵”指人民军队,“民”指广大民众。“兵民是胜利之本”乃指“政治上动员全军全民”(毛泽东语)是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我们如果慎于标新,加强论证,就不会将毛泽东本意为人民军队的“兵”误解为“武装”了。

  二、学力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知识性原因。

  因而,加强学习,是克服这一现象的前提。学力的不足,既涉及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的不足,也涉及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的欠缺。如前所说“水排”,就是缺少什么叫“动力装置”的物理学知识而产生的“过”的错误的。陈胜、吴广起义所举旗帜是什么材料纺织而成的一类的提问,则是对陈胜、吴广起义的有关知识掌握不够形成的。大泽乡起义时,陈胜、吴广用纺织品做了旗帜没有,大可商量。司马迁《史记》不载做旗帜一事。贾谊《过秦论》虽说到了做旗帜一事,但那只是一根竹杆。其原文云:陈涉“斩木为兵,揭杆为旗”。王伯祥先生注云:“扬竹杆以为旗帜也”。当代人所绘油画从艺术的角度,再现大泽乡起义时,用现代人习惯,给画上了纺织品做的旗帜,而我们又误将当代人油画做为原始信物,据此设计这类试题,就成了一种失误。既然是学力问题造成了这类失误,那么,加强对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就非常重要了。如果有了一定的跨学科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跨学科能力,这类失误现象就可避免了。如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如果我们具备了较强的语文分析、概括能力,那我们就会看出,前举“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目的最后一句话:“世界战争的一个策源地在欧洲形成了”,不是前一句话的自然延伸,而是对本目几个自然段的一种总概括。这样,我们当然就不能据此断定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签订。这个标志,只能从对本目的概括中得出来。对内的独裁、镇压,对外的扩军备战,结成世界法西斯同盟等都是希特勒上台后一手制造的。正是希特勒一上台就在制造战争,显然,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只能是希特勒上台了。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也只能从概括分析中得出是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产生,而不是其他。而这些,都有赖我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思维不济,是产生这种“过”和“不及”失误的思维原因。

  因而,提高思维水平,就是我们克服这种现象的重要手段了。思维的不济,主要可分为,一是思维特征不济,诸如欠深刻、欠广阔、欠周密、欠条理等;二是思维方法的不纯熟。思维特征的欠深刻、广阔等,使我们只停留于表面而不能穷尽底蕴,只囿于局部而不能通观全局。思维方法的不纯熟则使我们难于找到一条顺利通向底蕴之路,难于登上历史制高点,从而形成对教材的浅层分析、理解,达不到教材和高考要求。比如前举关于柳宗元等的哲学思想,人们设计的试题多是不达要求的。对此钩沉,我们会发现,荀、王多是对自然现象发生原因的解答,停留于外在、现象和宏观层面。柳宗元研究的是自然现象、宇宙本身的构成问题,即解决自然本身是什么的问题,进入到本体、内在的层面了。而且,荀子只看到自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柳宗元则进一步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只有这样,才算是在对柳宗元哲学思想进行真正的理解,而这是靠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实现的。有了这种思维特性,我们看任何一个历史问题,都会有一种新的发现。如唐代刘禹锡也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这说明了宇宙本身的构成问题是唐代哲学的一大热点,显出一种阶段特征。中国医学,也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春秋战国的突破性成就是解决了诊断手段问题,汉代以张仲景为代表,完成了中医理论的飞跃,唐代,则在药物研究上迈进一大步,李时珍则是一个大总结。真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埃医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就总结出来了,认识深刻了,“不及”的缺陷就避免了。这都是提高思维水平给我们的教学带来的好处。因而,锻炼思维,提高思维水平,乃是我们避免“过”和“不及”的必由之路。

  当然,产生“过”和“不及”的原因还有许多,每个原因下面还有子因,我们不再过细地去切分。避免的方法也还有许多,也不再去罗列。上面是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而言的。

  我们反对“过”和“不及”现象的发生,但必须区分开这种做法与对教材“隐性”问题的发掘的界限。合于历史的真的,是“隐性”问题的发掘,悖于历史的真的,是过火现象。当然,这历史的真,并不排斥对历史作现代解释的一面。比如,高中中国古代史所载阎立本《步辇图》,作出如下发掘,是不算过火的: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者,取乘坐步辇的非正式随和方式,而不取朝堂接见的庄严方式,当然地显出一种翁婿之间的亲切气氛,当然地体现出唐朝时的民族间的亲切、友好、和睦的关系。发掘至此,是对教材隐性问题的深入寻绎,而非过火。如不及此,乃是一种“不及”。

  总之,“过”和“不及”的问题虽是我们教学中不时发生的问题,只要我们端正治史态度,不断提高自己对历史教材的研究水平,就一定能够把握好分寸,使我们的教学搞得更好。

上一篇: 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与历史课堂...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