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一)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可持续发展、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2.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国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设计学习(design learning,美、德)
应用学习(applied learning,美)
动手做(hands-on,美、法)
基于课题的探究学习、体验性学习(日本)
综合活动学习(台湾)
3.我国基础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的经验
从“活动课”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性质上是:
一种经验性课程;
一种实践性课程;
一种综合性课程;
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
⑴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境和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⑵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强调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⑶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活动过程的开放性;
活动结果的开放性。
⑷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
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
⑸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总体要求
1.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①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中开展活动。
③引导学生联系个体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存的环境和社会现实来总结、反思,获得实际的体验。
2.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第一,学生要形成问题意识。第二,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三,在课题的展开阶段,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第四,注重亲历实践。
3.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
4.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
⑴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⑵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领域内容的整合
1.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的整合的基本要求
⑴把握综合实践活动各指定领域共同的价值追求。
⑵把握各指定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各领域内容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延伸。
不能简单地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四门课来教学。
⑶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活动方式的多样化。
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在每一项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活动设计、资料搜集、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总结、交流、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2.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整合的方式是多样的。大致可采取下列几种基本方式:
⑴跨领域的综合主题,全员参与
⑵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⑶核心主题,融合贯通
也可以先从单一活动领域的综合实践开始,进行实践性学习。但不能永远停留在完全将各领域割裂开来加以实施的水平上。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教师
1.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角色与要求
⑴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
⑵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与设计的技能:
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师的来源与构成
⑴谁来担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
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⑵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
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
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小组,即所谓的“T-T(Teachers-Team)”制。
⑶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
3.教师的指导任务
⑴活动准备的指导
指导学生确定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指导学生准备必要的工具。
⑵活动实施中的指导
指导学生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
指导学生展开活动过程。
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
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发生。
⑶活动总结的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
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进行表达和交流。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4.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
1.综合实践活动总课时占6-8%,每周3课时。
2.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3.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要求学校在时间安排上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制度。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
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
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
2.个人活动
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3.班级活动
全班活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需要评估
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
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作需要评估。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学生发展的研究,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
2.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收集
课程资源的收集需要完成以下两项基本工作:
⑴调查地方和社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背景
⑵收集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或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索引。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整理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安全保障
1.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
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
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
3.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