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
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让历史课活色生香
久远、沉寂、尘封的历史,总是让学生们“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学内容干巴巴——无味,教学情境独幕化——无趣,理论传授空洞洞——无信,那么必然导致学生听课昏沉沉——没劲。时下,声势浩大的课改席卷全国,教师教学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观念层出不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的历史课堂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依然存在。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视学习过程是活受罪和负担;学生作业形式陈旧、单一,设计缺乏人性化、开放性,忽视了学生情感教育的延伸,良好教学效果无从谈起。借着课程改革的强劲东风,在素质提高、教改创新上下功夫,让历史课程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灵气的历史课堂中“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思想,增强爱国情感。下面就落实课程改革新理念,让历史课活色生香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广博精深的知识底蕴是上活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
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文化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家钱学森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而且要拥有长流水,更要变成一条与时俱进、奔流不息的大河。恩格斯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真正的科学,那就是历史科学。”意思是说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和知识。“治史需博学”。作为历史教师,不但要有专才,还须具有通才。因此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既要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各科知识,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语文、政治、地理知识,而且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书法、体育、民风民俗有所了解。平时要“博览群书,长智长能天地阔;饱阅众卷,增才增识视野宽。”只要我们拥有“源头活水”,就会让“书”常教常新。广博的知识可使教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不至于在课堂上出现“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教学笑话。在平时工作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地“充电”,订阅相关的书刊报纸,加强理论学习,参加相关的培训与学习,重视学术交流,吸收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入教改实践,大胆进行探索。吐旧纳新是必须的,如此天长地久,就会后积薄发,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为了拥有诗意般的教学生涯,让我们一起经营一个可以让自己的生命情怀激情飞扬的、智慧闪烁的“精神后院”吧!
二、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是上活历史课的重要条件
新课标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合作学习是历史新课标着力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历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必须具有合作意识,要“摆正位置,放下架子”,不再以“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权威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作为老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较强的能力,最重要的还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待学生,真诚是十分重要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俗话说:“亲其师,爱其师,才能亲其道,爱其道。”如果师生关系处理不好,即使自己的学识再丰富,也难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可见,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据了解,学生对待学科学习的态度,往往并非因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习,很多情况下会根据老师同他们的亲疏而决定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教师要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善待、宽容和理解学生,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将教书和育人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对待学生既不能以貌或成绩取人,也不能以家长对老师态度的好坏取人,要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到你的真诚,使他们觉得你是真心地关心他们,从而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不仅是一座知识宝库、铺路石、播种机、领航员、彩虹桥,更是高尚品格的代表,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是终生敬重的楷模。他们会用加倍的爱和尊敬来努力回报老师。
老师犹如五线谱,学生就象小音符,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排好队伍,直到变成一支优美的乐曲;老师是一艘远征的航船,载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老师是一位诗人,每个学生都是他要发表的一首诗,他每天用真诚去阅读、修改,把幼稚改成勇敢,把失望删去,把志向添上,终于,他的诗发表了,在工厂,在田野,在军营……这些精彩的比喻,难道不是学生对老师的一份份发自肺腑的真挚感情么?
三、生本观念和教学创新是上活历史课的关键
现代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要求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 解决问题,充分表现学习者的选择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建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要甘愿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教师要把握以下原则: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容量、节奏和时间衔接,腾出自由思考、独立探索问题的时间、空间;真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安全感;延缓判断,不急于评论孰优孰劣,更要严禁武断的否定,对产生的标新立异思维闪光点要尽可能给以鼓励性评价;宽容误差,允许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种种问题、偏颇和保留看法,并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这样才能“教学相长”。严厉训斥和高压政策只能适得其反。
为了激活历史课,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教法多样,常教常新。时时给课堂送去点“新构思”、“新想法”,引导学生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化学生们综合理念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可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点,改“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可让学生登台当教师讲课,举办历史辩论会、课堂分组讨论、历史小品表演、情感体验活动、观看研讨历史影视作品、上网收集材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要将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引言,诱发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我这样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晚期发生的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它的发生原因除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外,你认为清政府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踊跃发言,有的说,“在自然经济解体、农民破产的情况下,清政府应该安抚百姓,不应该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有的说,“应该对乘机勒索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进行遏制”;有的说,“两广自然灾害发生后,清政府没有救济百姓”。通过讨论,使学生加强了对太平天国爆发的历史原因的认识。设置问题悬念,调动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西安事变》时,可引导学生设想西安事变的结局有哪几种可能?如果杀蒋或扣而不放,又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又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可引导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光绪皇帝或慈禧太后,你会采取什么措施?假如光绪皇帝握有实权,假如袁世凯不去告密,戊戌变法又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巧用诗词、歌谣、对联、谜语、音乐、歌曲,提高学习兴趣;如:在讲“人民解放战争关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危机的加深”时,我引用当时流传的歌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学生听了既感到有趣,又从中体会到国民党已失信于民,为后来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作了铺垫。在讲“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危机的加深”时,我引用当时的一副对联:“万物皆有税,唯放屁免税,横联是:民国万税。”学生既觉得风趣,又感受到国民党当时的税收多如牛毛,人民承受不了。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关内容时,我出了一个谜面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中国古代历史两个人名)”,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并猜出“苏武”和“屈原”的谜底,这样,让学生在新奇和快乐中增长了知识。在讲“改革开放”时,我先放VCD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问学生:歌曲中“1979年,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圈”的含义是什么?“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的含义又是什么?在讲授“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时,我放歌曲《七子之歌》,师生同唱,然后这样提问:①歌曲的作者是谁?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歌曲中的“母亲”、“七子”分别指什么?从歌曲中你想到什么?③中国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时间收回香港和澳门的?④目前妨碍祖国统一台湾的不利因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不承诺在台湾问题上放弃使用武力?又如:在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关通过“国歌”时,我放了《义勇军进行曲》,然后问学生:此歌曲名叫什么?创作于何时?词和曲的作者分别是谁?歌词中“中华民族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今天会不会过时了?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卡片、图片开展游戏活动,培养学习兴趣;精选漫画,启迪学习兴趣;适当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声影并举,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应注意语言艺术与必要的形体语言的配合,教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一个转身,一个停顿,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作业的布置是课堂的延伸,历史作业的设计要新颖、独创,具有人性化、开放性、量力性和差异性,应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使得学生不再感觉作业“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几种创新型课堂作业的尝试:
1、辩论式作业。既讲完教材有关内容后,结合所学内容,由教师提出辩题,让学生自愿分成正反两方,根据各自的分析理解,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充实论据,写一份辩论稿式的作业。如学完“中法战争”一节后,分析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动机和“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提出“中法战争是否要进行下去”这样一个辩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
2、故事式作业。即通过特定的人物、情节,以通俗的语言,将所学有关内容通过故事情节书面或口头表达出来。如学完明朝的历史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明末天启年间,广东学子张三从广州出发,沿内河赴京赶考。请问沿途经过哪些地方?会了解到明末社会的哪些情况?会碰到哪些奇闻趣事?请展开合理想象,写成几个小故事。又如,在讲完“红军完成战略转移”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有一个外国旅游团要参加中国某地的“红色之旅”活动,重走长征之路。假如这个外国旅游团要请你当导游,你将怎么介绍?(要求:介绍红军长征的原因、起止时间、红军走过“万水千山”、遵义会议的内容及历史地位、两次红军会师、长征精神的最重要内涵。)
3、历史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新颖。教师可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小论文写作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究、钻研精神。小论文式的作业选题很多。“试论拿破仑的功过” 、“论郑和与哥伦布” 、
4、实践调查试作业。所谓实践调查作业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乡(镇)、村、厂、本家庭或邻居的生产变化或生活变迁,写出符合实际的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普宁流沙布料市场的兴衰” 、“关于普宁民办学校办学情况的调查”、“普宁豆干的现状及出路”。
5、让学生编排话剧或短剧。学习“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时,我先渲染背景,运用图片强化氛围,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某一顽固派代表,你有何想法,并设置一场“顽固派”与“维新派”辩论场景。又如,在学习“巴黎和会”时,我把教室布置一下,模拟成会场,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英、法、美、意、日、中等国代表阐明自己的立场,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历史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情境,在多姿多彩的情境活动中发掘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情激情,以情激趣,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较深的情感认同和学习热情。这样,才能拨动琴弦,激发共鸣,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把历史课上得喜闻乐见,精彩纷呈,活色生香,贴近时代主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科技、理论、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历史的教学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让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让感官动起来,让情感活起来,把静止的、平面的课堂变成立体的、流动的和发展的空间,在发展中教与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