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的历史课堂
舞动的历史课堂
摘要 : 新课程改革主要理念之一就是建立“以学生主,教师辅”的教学模式,一直强调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在驾驭课堂的同时,尽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现在我们历史教师实现自身蜕变的一个大好时机。但是,在我的身边,就我所看到的情况,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实为不易。学生们平时总是抱怨历史课要记忆的东西太多,而且整体性太强,重复的记忆那些知识点让他们觉得历史课很枯燥,并且听老师讲解现成的东西既方便又不费时费力,因此他们在课堂上并没有多少同学愿意主动配合教师设计的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最大障碍。因此,如何让学生自愿的、热情高涨的参与课堂教学,配合教师完成转变就成了当前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 : 新课程改革 角色转变 学生热情
紧跟新课程步伐是必需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我们今天习惯于叫“满堂灌”,此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展开的,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常常弄得学生一堂课听下来疲惫不堪。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今教学方式上的一场“颠覆性的变化”即将来临。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本次“颠覆”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景,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点硬“塞”给学生。
这里一直再强调要教师营造让学生参与课堂,发挥主动性的情景,但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到底什么样的情景设置才能让学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呢?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景给学生参与,是让学生热情主动的走进情景,而不是由教师把他们拉进来。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关键,那就是如何在历史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关键
有位先哲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们说出了兴趣在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毫不例外,兴趣在历史教学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由乏味变得趣味横生,那么,我们就迈出了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关键一步。接下来,笔者就跟大家交流几点自己从教几年来的总结:
1.明确学史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学习历史的价值受到质疑,学生普遍受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语、数、外,高考成功一大半”等思想的影响,学生对历史课日趋冷落,遇上文科的学生还勉强学一学,遇上理科的更是对该学科置之不理。鉴于此,我们历史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学史目的和意义的教育,让他们知晓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从中可以知晓今天一些事物的大致发展趋势。即所谓以古知今。这样做可以以史为鉴,避免我们犯类似的错误,避免少走弯路。例如,我国在现代化中有过十年文革的动乱年代,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鉴于这个深刻教训,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2009年3月召开的人代会上提出了“不折腾”的誓言,要一心一意搞建设,决不再搞运动。让学生知晓通过学习一些历史知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比如学习一些历史人物,如岳飞、林则徐等,学习他们刚直不阿、勇于抗敌的精神;学习冯如、詹天佑、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家为科学孜孜不倦、勇于献身的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并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只有学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需要,才能真正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往往源于对该科任课教师的人格、学识等方面的崇敬和热爱。也就是说,历史教师要想让学生对历史学科感兴趣,就必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通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首先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各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的,历史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对其它学科,如地理、政治等也略懂一二。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的时就可以借助其它学科,以便把知识点阐述的更加透彻明白。例如,在教授“张骞出使西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地理科中的地图知识来掌握,帮助学生记得更牢固更准确。
其次,教师在语言方面幽默、风趣、生动。新课改实施后的教材,在编排上都采取的记述文的形式,这样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都包含在了记述文的六要素当中,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在除学习外的其它方面尽量多关心学生。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上可定或多或少有些问题,教师要多关注他们,亲近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教师在得到学生的信任后,学生们才敢在课堂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会伴随他越来越多的参与课堂教学而提高。
3.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一根粉笔,一本书”的单调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电教设备和一些直观的教学工具如今逐渐普及。多媒体可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历史画面,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器官同时参与进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以此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上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始终强调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了。在笔者浅薄的经验中,总结了如下互动的几种方式:
一是巧用“评书法”,使历史教学“动”起来。学生们对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颇为感兴趣,原因是讲解者语言生动、幽默,善于设置悬念,常用“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是评书中的语言,调足了观众的胃口。既然这种方法有效,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何不也借鉴一下呢,我们也可以在讲述教材知识点时,也借助评书的用语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二是创设情景法,使课堂“动”起来。这里的情景不一定是刻意去安排的,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提问,可能就是学生的一个情景。在讲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时,笔者提问: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在实现统一后,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加强地方的统治呢?同学们显得非常活跃,都想体验一回做皇帝的感觉。就是在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问题中,学生通过学习讨论,不仅了解学习历史也可以为现实服务,而且对秦始皇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以后评价秦始皇功绩做了铺垫,同时还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善于动脑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师生课堂互动的形式,例如编排课本剧法、社会调查法等等。但需要强调的是,方法不易多,一堂课上运用一到两种即可,方法运用太多,会显得太繁杂,使课堂安排凌乱,失去重心。
最后需要补充的是,教师的激情也是驱动学生情感迸发的关键。一位成功的教师既要调控好整个课堂,也要引领学生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同事也要以良好的气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这样教师也能在教学中体验到乐趣,共同促进师生的成长。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动”不起来,这主要因为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课堂缺乏活力。所以,无论教师本身的情绪如何,在课堂上,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热情高涨,以自己的状态去感染学生的精神状态,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谈师生互动,才能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舞动起来!
参考文献:《高中历史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师大 朱煜
《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 刘军 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学论》 孙永成 吉林人民出版社
《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活动设计》曾令格 禹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