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吴晓昱 1972年2月 汉族 籍贯:浙江省杭州市 工作单位:杭州第四中学吴山校区
职务职称:中学一级历史教师 联系电话:13357193299 邮箱:wxyu1109@126.com
谈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应对策略
——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为例
杭州四中 吴晓昱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于2006年秋季在浙江省全面展开。面对这一全新挑战,高中起始年级的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已然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提出分析研究,并结合人民版必修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实例,提出了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三大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从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又赋予了这个老话题新的生命力。2006年秋季,浙江省成为第三批进入高中课改的省份,任教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师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如何做好新课程体系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意义重大。
一是可使高一新生了解高中学习特点,做好思想、心理、学习上的准备,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把握高中学习的主动权。
二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大批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上尽早地进入正常轨道,为后一阶段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推动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进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三是新课程体系下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取得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问题的分析
1.教材方面
高中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区别。1.模式新:它扬弃了过去“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出现了“一标多本”(浙江省选用的是人民版)。2.内容新:它弥补了高中统编教材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在依然重视政治史内容的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内容的比重。3.体系新:它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系,共设有 9个模块( 3个必修模块, 6 个选修模块)。这种中外混编、时序颠倒的课程体系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要求较高。
而浙江省初中历史教材选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这是一门综合人文学科,它按“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大主题,融地理、历史、政治、心理健康知识于一体,历史部分集中于八年级教材。由于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历史单科知识容量大大减少,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从这种“低幼化”的初中课程中走出来的学生,其单科历史框架知识缺乏,理论概念模糊,通史基础薄弱。
以上初高中教材“适当分段”的课程观,致使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被分割开来。这种知识链和能力层次要求的脱节,使学生一开始便很难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
2.教师方面
高中历史教师多数是不教初中的,对初中历史的整个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不甚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略知识的衔接和过渡,认为所讲内容非常基础,学生在初中肯定已经掌握了,孰知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教学双方都很困惑。尤其新高一教师中有些刚刚从高考第一线下来,满脑子还装着高考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在教学中过于注重于对考点知识的灌输和热点知识的强化。这种“满堂灌”式的高三复习教学风格对新高一学生来说,不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还会使学生认为高中历史知识乱、杂、碎、难,从而产生了畏惧的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3.学生方面
由于历史学科在杭州市中考中所占比重过低,社会上视作“冷门”,学校当作“副科”,学生在初中时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升入高中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沿袭这一看法。由于思想上的松懈,学生在历史学习上表现出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不认真听讲,或休闲、讲话或做其他作业,课后也不花时间预习复习。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学生还继续使用老的学习方法,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认为历史学习只要上课划重点,考前背重点就行了,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学生思想上的障碍和学习方法的墨守成规,给高一的历史学习带来了困难。
三、问题的解决
如何把教材、教师、学生尽快地凝聚起来,顺利完成初高中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这三者中起桥梁作用的是教师。如果一线教师能潜心钻研教材内容、精心选用教学方法、耐心指导学习方法,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度过初高中衔接的难关,较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以下结合人民版必修1《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以下简称《“大一统”》),谈谈看法。
潜心钻研教材内容,找准衔接的“点”
作为高中起始阶段的教师,新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那就是抛弃旧有的“教材至上”、“唯教材是瞻”的思想。目前的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新课标比教材更具有权威性。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先钻研新课标,正确把握新课标精神,在其指导下钻研本教材内容,必要时还可参考新课标下的其它新教材。作为起始阶段的教师尤其应重视对初中教材和课标的钻研。通过钻研,教师对哪些是旧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已经有的内容),哪些是新知识(即初中教材和课标没有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充分利用起来。如教师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内容,完成知识的衔接工作。也可以利用对初中旧知识的挖掘深入,在帮助学生巩固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接受、理解新知识。至于那些“跳了一跳”的知识(即初高中教材和课标间存在较大落差的内容),教师要适度为新高一学生“补课”。“补课”补什么,不能盲目补充教材以外内容,更忌把老教材内容搬迁到新课堂。适度 “补课”应以课标为度,以帮助学生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为目的,一补框架知识,二补概念解释。总之教师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针对目前新高一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现有教材进行适当调整,或增补、删减,或置换、重组。
如《“大一统”》一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对此人民版的设计分“六王毕,四海一”、海内为郡县、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挟书律四部分,涉及到秦的统一、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焚书坑儒等内容。其中皇帝制、中央官制这些概念学生在初中都已学过,部分内容可以简单带过(如秦的统一和挟书律)。这课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探究中央集权制对秦朝及后世的影响上。秦始皇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巨大影响,以后历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了解这一政治制度特点及其形成过程,就成为解开古代中国政治结构的钥匙。
2.精心选用教学方法,找对衔接的“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历史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新高一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身心发展都有所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过渡、转型到理性思维。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历史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缺乏独立、全面、深刻分析探究的能力。所以高一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兴趣引路,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学生领进学习历史的门。
①.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过去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但是过多的讲授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被动接受,听课效率低。多媒体教学能突破单纯语言呈现的局限,教师可以把图片、地图、表格、各类文字材料以及歌曲舞蹈、影视剧片段等通过如Flash、Powerpoint、3D 、Max、Frontpage 、Photoshop和Authorware等等,制作成课件,充分发挥声音、色彩、图像等效果,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如《“大一统”》一课,教师改变过去以观察分析秦始皇画像作为导课的单一教学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用一曲由罗嘉良演唱并配有FLASH动画的歌曲《秦始皇》作为导课,一句气势磅礴的“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握于手中”一下子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随后教师结合歌词引入正课:“‘秦是始,人在此’——指的是什么?‘顽石刻,存汗青’——会刻写什么?‘传颂我如此叱诧’——后人从哪些方面传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这样新课伊始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起来,思维处于积极状态,达到了“课伊始,意境生”的艺术境界。
②.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基础能力
对比初高中历史新课标能力目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不是脱节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对初中生的能力要求是掌握诸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处理历史信息、陈述历史问题等基本的历史能力,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除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之外,主要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高中能力衔接的桥梁,是起始阶段教师应特别重视的方面。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初具阅读能力,但阅读时常常读不顺,读不细,读不实,读不准。对此教师应精选阅读材料,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考虑到高一新生的特点,阅读材料的选用应立足课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没必要大量补充课外资料。如《“大一统”》一课,教师利用《学习思考》中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的一段话指导学生三读材料:一读是粗读,通过粗粗一遍的浏览大体了解材料所反映的时间、人物、事件。二读是细读,借助标点符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重点符号画出关键词句。三读是精读,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阅读寻找答案。这样通过经常性地训练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步提高对历史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③.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养成思维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只有质疑,才会真正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预习教材,提出1—2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也可以是困惑自己的,或自己认为有疑问价值的。一开始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问题很幼稚,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坚持下,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思维深度不断提高。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两点:第一点是教师的问题除了要反映学生预习时提出的带普遍性的和有深度的问题外,还应难易适中,符合学生实际,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大一统”》一课:教师结合《秦朝疆域图》提出三个问题。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分别是1、“秦朝的疆域是如何形成的?”2、“为什么秦朝能有如此广阔的疆域?”对于这两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出“六王毕,四海一”的过程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这里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古为今用”,从历史教训中得到启示。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3、“如果你是当时某种身份的人,你怎样看秦朝的统治?”在这里教师通过时空挪移,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一问题的设计又符合了问题设计应注意的第二点,那就是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而在于以问题去启发学生思考,开放式的问题,最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面对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以农民的身份说“秦朝统治太残暴了,我要造反”;有的学生以地主的身份说“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地主利益,我喜欢”;有的学生以读书人的身份说“焚书坑儒好可怕,我不敢读书”等等。其实正确答案是哪一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问题的过程,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的学习从“感知历史”上升到“感悟历史”的高度。
3.耐心指导学习方法,找到衔接的“线”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过分的突出和强调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对问题的发现和探索,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新课改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刚入高中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同时兼顾到这一阶段的过渡性,教师学法指导的重心应放在留旧创新,巧妙过渡上。所谓“留旧”就是适当保留初中学习的一些方法,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回家及时复习、完成作业和练习等,使学生适应高一历史学习有一个心理过渡。但“留旧”却并非“守旧”而是为了“创新”。新高一学生学法“创新”的重点是“学会自学”这条主线。
自学首先学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翻开人民版高中新教材,我们看到: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彩。新教材在介绍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时,除了正文部分外,辅助部分提供有精美的历史图片、图表,以及一些丰富且有趣的栏目:如“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读一点课外历史读物。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剑桥插图中国史》(伊佩霞[美]著)、《中国文明史(上、下)》(启良著)、《人类的故事》(房龙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刘宗绪 黄安年著)等书籍和《历史学习》、《中学政史地》、《文史知识》等报刊。以及一些常用历史网站:如高中历史学习网:(http://www.gezhi.net/lishi/index.htm)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http://www.pep.com.cn/lishi/index.htm)中学历史在线:(http://www.ls11.com)史海泛舟:(http://www.laoluo.net/)K12历史论坛:(http://sq.k12.com.cn)等。
还要开展各种除读书、做练习等学习活动以外的带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等各类学习活动。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其网络技术的舞台。如《“大一统”》一课,教师留了“挟书律”一目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用Powerpoint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自己讲述。结果学生制作课件的手段突破了Powerpoint,有的用Photoshop、Flash和Authorware,甚至有的用了网页制作。教师欣喜地发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以展示、知识逐步积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上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究还是浅层次的,它有待于我们在普遍使用了高中新教材后,进一步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做更加具体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为学生较快适应高中新教材的学习、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陈 其——《高中历史课程知识和教学体系浅议》
《认真解决中学历史课程两阶段的衔接问题——谈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
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
王康——《初、高中教学衔接应注意的问题》
吕淑杰——《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冯一下? 李 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