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运用史学“三观”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6阅读:
字号:|

  运用史学“三观”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摘要: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是最近史学界较为关注的领域,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在高考的考查中上述观点屡见不鲜。因此,教师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应当要适当关注和贯彻史学“三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有效整合以期达到教育最优化。

  关键字: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学三观、整合、文明

  所谓三观是指:文明史观、现代化(近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大凡研究过最近几年高考试卷的教师就会发现无论是江苏、海南还是北京天津等地的历史试卷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历史教学和考查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唯物史观、民族史观和阶级史观渐渐向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过度,呈现出新的特点。自2003年江苏实行新课程以来,史学“三观”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材和考试当中。因此,运用史学“三观”对现有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对于高三教学来说“三观”的运用更是尤为迫切。

  一、文明史观在高三教学中的运用

  什么是文明史观呢?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文明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政治和精神文明;按照地域和宗教文化分为若干系统;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对话与联系,关注和谐世界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标准,人类文明历程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化史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纵向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新课程倡导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特别是价值观目标,在试题中主要表现为历史启示和认识,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改革与创新、全球化问题的认识等备受关注,这实际上也是命题的意图所在。

  以人类文明史观为主题: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这部分知识既能与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以及世界近现代的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相联系,也能与同时期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还与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人文精神有关,与同一时期的社会改革有关。这样整体构建,分段贯通,达到知识的有机融合。

  以人类政治文明为例,谈谈如何整合教材资源:可以将教材必修一中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和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单元联系起来,这刚好是一个由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联系资产阶级代议制单元指出,中国近代民主政治是向谁学习的?可以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思想指出近代民主是西化的产物,是不同文明间碰撞交流的产物,是借鉴的结晶。教师借此发力接着问学生西方近代的主权在民思想,议会制度等形式是从哪里学来的啊?学生很快就能联想到雅典的民主政治这一块,这样就可以乘势复习雅典民主的特点、对后世的影响得出结论:雅典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摇篮。也可以将同属于古代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国模式)和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方模式)做一个类比,谈谈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005版的新教材是从雅典的地里环境说起的,这很容易让学生误解为地理环境决定的,这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必修三智者学派兴起这一内容详细告诉学生雅典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是工商业经济的必然结果,理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此外,由于这两个部分的内容从标题看:一是专制一是民主难免让人产生优劣之分,其实,他们是不同国家在对如何对国家进行有效管理所采取的不同模式而已。

  再比如国际关系的整合:国际关系: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家与国家之间:中日、中美关系、中英鸦片战争、中苏关系,马噶尔尼访华等等,

  中国与国际组织之间:政治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与欧盟、东盟及上合组织、不结盟运动,开展一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经济上: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

  组织与组织之间:华约北约冷战(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这些都是国际关系的体现都说到底是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2009届高三南通“一模”考了一道关于马噶尔呢访华的材料题。这道题就是典型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英国人想要通过马噶尔呢访华来达到商品输出和抢占殖民地的目的但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思想充斥的“天朝上过”的君臣们拒绝了这一要求,中英之间的正常贸易只能在广州开展,英国人为了扭转商业竞争的不利局面可耻地走私鸦片最终导致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南京条约》的内容以及马噶尔呢访华时提出的要求,学生就会发现英国人最终通过战争的方式得到了他们曾经想得到的东西甚至更多。

  二、现代化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代发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从历史上来讲,它主要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因此常与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产力(效率)的解放”,因从欧美等西方社会开始,有时也被称为“西方化”,但不专属于西方社会。

  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层面:

  ①、经济层面: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层面:民族国家的建立、宪政民主在世界各国的确立、生产的科学管理

  ③、社会层面:奉行个人原则和利益机制

  ④、文化层面:祛魅化与世俗化

  可将这一思想贯彻于大国崛起中,将教材中英国工业革命、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集中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各国崛起方式的异同,这中间有三种模式即英国的自由资本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中、美将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模式从中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各国崛起(现代化)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模式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制度创新才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实事求是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法则。

  也可以将中国的现代化单独整合:将必修二的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单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元联系起来,谈谈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为什么近代民族工业会曲折,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工业化(现代化)的前提的民族独立,资产阶级走了一条先富强后独立的道路所以注定失败即没有能够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把握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先独立后富强的道路最终建立起较为全面合理的工业体系。此后,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先后又经历了从“以苏联为师”到“走自己的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中间的转变是借鉴列宁“新经济”即国家在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宏观调控)的产物。

  全球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全球史观大致有以下观点:

  (1)全球史观的兴起与当前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延续至今,世界近现代历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世界各大洲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全球化不断加强。

  (2)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特征之一是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3) 全球史观以“社会空间”而不是以“国家”作为审视历史的基本单位。

  在此思路下,可关注移民史、疾病传播史、宗教传播史、风俗流变史、语言演变史等。

  (4)人类的主观行为在社会规律的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全球史观并不太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中性的,人类社会的进步或倒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干了什么,如果他们干了聪明的事情,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如果他们干了愚蠢的事情,这个社会就会倒退。

  (5)全球史观重视整体与局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明白了全球史观的概念之后我们以经济全球化为例:在讲到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教师应该联系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与市场的形成、区域集团化形成与发展来讲直线就是市场分别概括为市场的萌芽——形成——发展。具体来说:新航路的开辟和世界市场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为其准备了交通条件,殖民扩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为其准备了场所条件和国家之间的交往关系,两次工业革命则表现在为其准备了技术条件和商品条件。而趋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发展到一度程度的产物,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一过程其实就是人类由孤立到联系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人类的交流,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交流日益密切带动的动植物的交流、商品流通、货币等甚至是病毒的交流,联系实际如猪流感,土豆,西红柿,袋鼠,艾滋病等因素,贩毒、911恐怖袭击等等都是全球化视角所关注的对象。

  再就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这一专题,将其放在世界市场的形成中讲就比较贴切,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自然经济的瓦解,自然经济的瓦解使中国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影响比如:19世纪末的初步发展是因为市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民国初年的迅速发展是因为世界市场放松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在处理资产阶级人物“克伦威尔”“拿破仑”时也可以采用全球史观对他们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封建制度那么他们应该如何评价呢,看他们所采取的措施,应该说这两个人还是干了聪明是事情的所以他们应该算是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自2005年江苏省实行新版教材以来,怎样上好新课标很多老师提出了很多的教法和学法。其实仔细研究新课程就会发现,新课程核心的东西就是吸收和贯彻了历史研究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即新“三观”,因此高三的复习课,尤其是二轮复习如何来上?我想就是应该彻底贯彻、领会和实施新史学“三观”。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理论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将新课程的资源做有效的整合。这样才能将课本的功用发挥到最大化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当然整合资源是建立在一轮复习后学生对课本有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在一轮复习以后基础仍然不牢那么整合资源不妨放到第三轮时再做。

  参考文献:

  姚锦祥、史联盟《政治制度专题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高中新课程历史专题的教学价值探索(1)》

  张倩、姚锦祥《国际关系专题的敬爱哦学价值与实施策略——高中新课程历史专题的教学价值探索(2)》

  姚锦祥、陈小霞《经济史专题的教学价值与实施策略——高中新课程历史专题的教学价值探索(3)》

上一篇: 运用发现法改革中学历史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