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教学常规
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教学常规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高中历史教学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常规在反映一般的教学常规的同时,必须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按照历史教学过程的特征及其规律,并结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历史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历史教学的现实来确定。有关高中历史教与学的教学常规的设想和建议如下:
一、备课
1、坚持“五备、三定、三统一”,即备历史新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辅导;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时间;同年级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练习。为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历史的需要,在集体备课中争取能够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的目标,即明确每位教师承担的备课内容、重点,将教学工作任务“化整为零”,然后再“合零为整”,使每位教师的备课活动成为组内共同使用的历史教学资源。
2、历史教学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预定,宜细化和具体,尽量使学生做到每课一得,即在历史目标能力培养的方向上确定需要解决的某一方面的问题或达成的任务,如材料分析能力具体到哪一方面的能力:是辩析材料真伪,还是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或者是阐释评述材料?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攻其一点。
3、历史事物、现实逻辑性严谨、相互影响密切、中外联系明显,这些特征要求在备课中注意对历史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处理,使每节课都有一个涵盖面广、聚合能力强的教学中心主题。只有找准切入口,抓住关键点,将历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通过这一主题有机地串联组合起来,使之序列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才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干历史知识网络,提炼历史要素,将感性历史升为理性认知,把握历史发展的相互关系、趋势规律。
4、提倡分课时备好历史学案,并指导学生用好学案。历史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呈现出多元化丰富性的特点,可供选择的内容广,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使之成为学生历史学习的“学材”,成为指导学生预习、自学、梳理、析疑、解难的依据,进行有效的课前历史学习、课堂思考历史、课后归纳历史的载体。
二、上课
(一)历史课堂教学首先应重视理念、观点等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应明确关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
1、历史知识的教与学最重要的基础是对知识的记忆与强化,历史课堂的所有形式技巧都要围绕这一基础展开,以学生学到多少、掌握多少,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提升多少历史能力和素养为目标,教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
2、强调史料史实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这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本所在。教师的教应有强烈的史料(论据)意识,历史课堂中始终贯穿、灌输“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学生的学以接触、了解史料史实为首要任务,以掌握史实、解析史料、运用历史为重要的学习目标。
3、历史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点透、线通、面全”。“点透”即对每个历史要素进行透彻分析,重视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线通”即对历史发展线索清晰把握,对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演变特点及趋势全面归纳;“面全”即对历史阶段中社会各方面的主要概况和宏观规律总体认知到位,对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阐释,条理分明。
4、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特别是在课堂上;思维的活动必须与教师紧密配合,密切联系。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课堂历史笔记的指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笔记的作用,使学生明白笔记的主要功能是整合、梳理、归纳历史知识的纲要,它是教师对相关历史知识内容的序点化、网络化,是源于教材的“枝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掌握历史的一种途径。学生应注意发挥笔记的指导性、框架式的功用,用教材的相关内容加以细化、补充和完整,切忌以笔记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5、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通史”的意识非常重要,应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中外历史的发展,抓住“中国特色”与“世界联系”之间的接合点,推进对历史发展趋势、中外历史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理解,构建大历史观。
(二)历史课堂教学程序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重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记忆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不断地巩固、强化来达到牢固记忆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复习提问,及时巩固、检测已学历史知识,做到有成绩记录,有针对性,其作用突出,意义明显。同时加强每单元(章节)的测试,课堂内外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加大对单元历史知识的督促检查,为学生综合运用历史解决相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对历史教材中补充性知识的教学,拓展教学范围,开阔视野,适应新变化。这些补充性知识主要包括:引言、楷体字(小字)部分内容、注释、图表、文献材料等,尤其是对主干知识能起到全面客观阐释和辩析作用的内容,更需要教师作细致的教学安排。
3、以中心问题教学引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历史知识构建起中心网络,通过不同角度、层次设问,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中心问题要求逻辑性强、层次感明显、延伸性突出,可以在现有历史知识基础上多元设问,也可以借助现实与历史联系设问,也可以利用对同一历史现象不同的矛盾观点设问,还可以反问,假设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设问产生冲突,其形式主要有情境式、分析比较式、对抗式、拓展(联想)式、体验式等。
4、历史课堂教学尽量使用规范化历史术语来阐述。有效的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并不等于“百家讲坛”式的时尚,而应以教师思考历史问题的角度和分析历史的深度在多大程度上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关注与共鸣,从而激发其思索历史的兴起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5、历史课堂的小结归纳应着重体现学生对本堂课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精炼、简洁的概括,通过点拔关键词、设置谐音语句、编串知识联句等方法,将主干的重点的历史内容进行可操作性,便于记忆的综合概括,这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作业、测评与考核
1、历史作业的布置,必须针对当堂课的内容,适度扩展,体现层次性,可选择的特点。对历史教材中的每节课后练习要充分重视,在各级各类历史试题中有相当部分来自课后练习题,因此教师应可能地应用变式思维,转换历史角度,改变设问方式,进行适当的训练。
2、阶段性测验应注重对试题功能有新探索,进一步挖掘发挥出其充实历史内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生成历史概念和结论、发展历史学习能力的功效。试题的设置依托基本史实,以能力立意,引用新史料创设新情景。重视具有生活气息的史料,利用丰富的、多样的、通俗性、实践型的试题来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成长,将浓郁的社会生活史知识的考查纳入有效测评中,通过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相渗透,加深历史体验和认知,进一步优化历史教学与新课标的契合,应对新变化、新方向。
3、培养学生规范解答历史试题尤其是主观性题目的良好习惯。在正常历史测试中只做选择题,主观题只将答案抄上的现象较普遍,这要求教师在测试训练中严格要求,多给学生示范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程序的答题模式。如关于材料题的解答,基本上可注意几点来提高效率:①带问题阅读材料,有针对性思考,节约时间,又提高准确度,而且还可以利用设问本身的逻辑关系为答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提示;②尽可能使用、概括、提炼材料内容及其所涉及的教材历史知识;③重视史料中的细节:标题(或出处)、背景提示、关键语句(或首句、尾句)等,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更合理、准确地得出答案。
四、辅导
1、要给学生历史学习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条件和机会扩散思维,讨论体验感悟历史,对所学知识自我梳理,消化吸收,形成体系,在主动思考过程中内化历史知识。
2、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临时抱佛脚”突击背历史的问题;二是“背得不少、考得不好”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师必须传达给学生这样的观念即历史知识需要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在反复记忆过程中达到熟悉的程度,运用方能得心应手。同时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合理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历史记忆、理解方法,变“死读书,读死书”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巧读书”。
五、对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1、夯实基础。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历史教学首要的一步是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逐一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没有基础知识作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时代转折处,将知识提纲化,逐章逐节地将课文整理成条理化、层次化的提纲。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交接处或转折时的史实都应是重点与难点,因为转折时期充满动荡和变数,而动荡的原因多种多样。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一节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
教师有必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有效地阅读教材,抓好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要加强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在选择习题时亦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策略地加强对基本概念、规律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有必要对曾考过的、曾错过的试题、问题,进行再复查、再复诊,确保在涉及基础知识的问题上人人过关.
2.把能力培养落在实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①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理解是应用的前提,应用是认识的升华。
②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培养综合归纳能力。要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某一个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归纳,同时,指出诸现象的横向联系(尤其是中外联系)和纵向联系,分析历史原因。
③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培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把中国历史反倒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中去考察。
⑤跨学科的渗透和迁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挖掘教材中历史与地理、政治有机联系的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如历史事物发展的空间位置;用哲学观点、政治学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对历史、地理和政治三科均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合。
⑥有选择识记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必须记忆掌握的概念和结论,指导学生恰当把握自己记忆范围和程度的"度".
⑦加强信息采集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正确分辨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注意挖掘内涵;列出可借鉴的方面和应该以此发散开来思考的方面.防止疏漏.
⑧回归课本知识的能力.要熟记每个单元,每一课的主干知识,遇到问题时能够准确判断该问题应该归属到哪一部分的课本知识中,并从中寻找答案.
⑨概括和运用语言正确表述的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在正确判断,理解,分析,归纳的基础上,运用语言,组织文句,有针对性地,合理阐述问题的能力.
3、以新的角度和范式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①以文明史的视角审视历史现象。近年高考历史试题非常注重用历史研究的新范式(主要是文明史的视角)看待历史现象,注意吸收已成定论的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关注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新结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文明史的视角审视历史现象。如以政治制度史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史;以物质文明史审视中国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史;以精神文明史的视角看待中国古代文化史。
②真正体现历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领高中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促进高中历史学习的科学化。可以从下列方面展开:
a、进一步扩大中学课堂教学的广度、适当把握教学的深度。在广度上我们要全面关注教材涉及的内容并适当有所扩展,在深度上我们一定要站在高中学生生理发育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所介绍他们是否能够认同和接受。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情况的反馈,要尽量不给学生留知识死角。
b、紧盯历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尽最大可能向学生介绍真实的科学的历史。历史试题的命制一般会把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通过试题的形式展现出来,会突破某些禁区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所能认知的基础上去告诉他们真相。事实上,这么做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相反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c、课堂教学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要尽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弄通弄懂.教师课堂上讲过,不等于教学任务已完成,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量做到分层次教学.只有学生能够正确反馈时,教师的任务才算基本完成.
d、加强集体备课,分别就不同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发挥教师的专长,用新思路突破重点知识及学生的盲点知识和能力上。
③加大研究性学习的力度和深度,尽可能多提供一些新情境以训练、提升学生再现、判断、分析、推理、理解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4、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①精编精选试题,提高训练的质量。各学校要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提高训练试题的质量。要杜绝答案似是而非的题、教材知识点中没有的陈题;要控制试题的难度,以中档题为主;要注意试题内容和命题情景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②要注意讲练结合。要引导学生进行答题反思,把练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把做题和看书结合起来;把巩固基础和提升能力结合起来。
③注意训练中的归纳和总结。教师要通过典型试题引导学生总结出带规律性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用学科语言科学组织答案。
④“题不二错”。要十分重视平时练习和考试中的“错误”,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做题的经验和不足,提高做题的效率。要求学生对试题不仅仅满足会做,更重要的是了解命题的意图,分析解题思路,领悟试题的能力要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