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清朝皇帝史迹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7:47阅读:
字号:|

  清朝皇帝史迹歌

  清朝自1636年建立,至1912年灭亡,共276年。其间,有封建统治盛极而衰的奏鸣曲,也有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加强的大合唱,有西方列强的巧取豪夺、瓜分豆剖,也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学习抗争、不屈探索,既有民族国家的沉沦屈辱,也有近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为形象、全面的概括清朝历史,总结兴亡得失,我写了《清朝皇帝史迹歌》,并作简要阐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努尔哈赤创八旗,统一女真建后金。

  皇太极,改号清,顺治迁都北京城。

  康雍乾,祖孙三,退外寇,平内乱,

  行改革,统台湾,百年盛世美名传。

  文字狱,逞凶残,海关闭,交流难,

  一家一户自给足,资本萌芽发展慢。

  歌舞升平天朝国,纸醉金迷危机见。

  嘉庆朝,闹白莲,大清国,势急转。

  鸦片战,和约签,封建一统道光完。

  拜上帝,洪秀全;鸦片战,火重燃,

  内忧外患咸丰,洋务运动风行,

  中外权利冲突,同治中兴岂能?

  法日寻衅开战,瓜分豆剖逞凶,

  戊戌变法光绪,团民联军进京。

  慈禧新政无果,辛亥革命有功,

  宣统退,民国兴,民主共和树新风。

  简要含义:

  明朝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使女真族实力迅速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定都赫图阿拉(后迁盛京即今沈阳),并展开对明朝的进攻。皇太极继承汗位,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显示了其取代明朝,一统华夏的雄心。皇太极用离间计,借刀杀人除去心腹大患明将袁崇焕,对明进攻取得突破。顺治幼年即位,依靠多尔衮等,乘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之机,利用吴三桂,迅速入关,迁都北京;联合汉族等各族地主阶级,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和明朝残余力量,扑灭了中原人民的反抗,基本控制了全国大陆。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百三十多年,祖孙沿袭,在政权建设上,杀鳌拜、设立南书房、军机处,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极大加强了皇帝专制权力;在国家统一上,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漠西蒙古、回部等分裂势力,安置土尔扈特部,册封班禅、设置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和控制,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巩固下来;在经济上,实行“更名田”、“摊丁入亩”、“地丁银”、“永不加赋”,奖励垦荒,促进了封建经济的恢复,但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文化上,八股取士、编修《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图书,大兴文字狱,恩威并用,加强了思想控制,但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外交上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国侵略势力,但阻断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段历史被封建史学家誉为"康乾盛世",但实际上,在歌舞升平天朝上国繁盛的表象下,潜存着严重统治危机,而且背离了世界发展潮流,对社会发展起了严重阻碍作用,并不值得称颂。

  嘉庆时爆发大规模的白莲教农民大起义,清王朝花费巨大,才勉强镇压下去,由此清朝统治转向衰落。道光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法美武力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结束,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咸丰时,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内忧外患交织,统治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危机,维持封建统治,洋务派掀起“师其长技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同治时期,农民起义相继被镇压、外国暂时未发动侵华战争,统治相对稳定,被某些封建史学家誉为“同治中兴”。然而,中国和外国列强存在严重的主权利益冲突,这种局面岂能长久?十九世纪70年代后,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侵略,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光绪时,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丢失了更多的主权利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希望在皇帝支持下,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农民阶级发起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两次抗争均告失败。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在慈禧太后主持下,清政府实行新政、预备立宪,企图挽救民心,维护封建统治。但未起到预期作用,反而促成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真正进入了近代社会。

上一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巧记文字书法...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