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法
漫谈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法
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阅读教材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地理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地理教科书、地理资料、地理读物等。阅读地理材料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文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地理材料中文字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地理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学习理解书面材料中的潜在的意义,然后把理解到的潜在的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才能是有效的阅读。如我们通过阅读教材,在高中地理各个专题的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质疑、比较等方法,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二、观察学习法。
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地理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观察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也是思维力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在地理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地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地理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文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地理地图、地理图片、地理照片、地理实物或模型、地理遗址、地理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地理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地理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文字材料联系起来。通过观察学习法,可以使学生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从而为思维力的发展、想像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思辨学习法。
地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地理人物、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产生个人的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地理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这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运用思辨学习法的关键是善于选择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如在学习戊戌变法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袁世凯有没有山卖戊戌变法?他与戊戌政变有何关系?”学生通过思辨的学习,认为戊戌政变是新旧两派势力长期矛盾斗争积累的结果,守旧派大臣认为维新派乱政妄行,请求慈禧太后训政,也是他们的一个既定步骤,与袁世凯的告密没有关系;虽然戊戌政变不是因袁世凯告密而发生,但袁世凯告密却大大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同时,在运用思辨学习法时,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解释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在思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获得对地理过程的初步认识,掌握地理概念,评价地理人物和事件,对地理事实和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地理的目的。
四、实践学习法。
所谓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地理的方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地理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地理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地理课程资源,有利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体系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核心理念,提倡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让他们在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中去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尝试使用实践学习法。如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把学生划分成如干学习小组,让他们访问老一辈的:工人或农民,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小论文在课堂上交流;对自己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器皿)进行调查,写出自己的报告,说明变化的原因,阐述自己的观点。实践学习是学生个人或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暂时“脱离”了老师的影响,因而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必定要展开研讨、探究。因此是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