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卫士 红树林
海岸卫士——红树林
摘要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本文介绍了我国红树林的分布概况及其生态功能,分析了我国红树林面积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红树林 分布现状 生态功能 保护措施
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滨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科植物为代表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属常绿阔叶林。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林植物具有特殊的生理特征。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另外,它还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红树林中的树种以红树科为主,如红树属、木榄属、秋茄树属、角果木属。此外,还有使君子科的锥果木和榄李属、紫金牛科的桐花树、海桑科的海桑属、马鞭草科的白骨壤、楝科的木果楝属、茜草科的瓶花木和大戟科的海漆等。
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港澳台的沿海滩涂。浙江省南部沿海也有人工栽培的红树林,纬度位置最北的一片红树林在温州乐清。广东、广西、海南位列中国拥有红树林数量的前三名,共21389公顷,占了中国红树林面积的94.4%。广东雷州半岛、广西北部湾和海南东海岸,是中国红树林最集中分布的区域,占中国红树林总面积的81%。目前,我国的红树林中,93%为天然起源的红树林,7%为人工林。
一、生态功能
红树林能经受大风大浪等各种恶劣自然环境和气候,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和和调节气候等功能,素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淡化器”的美誉。在抗风消浪方面,大面积的红树林,能让海啸、大浪、台风的能量减少70%左右,对保护海岸线和沿海土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红树林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高大茂密的枝体宛如一道道天然屏障,有效抵御风浪袭击。实验表明,50米宽的红树林带,可使1米高的波浪减至0.3米以下;红树林对潮水流动的阻碍,使林内水流速度仅为潮水沟流速的1/10;面对海风和巨浪,红树林能够以柔克刚,成为海堤和城市的“保护神”。据调查,出现海啸时,凡是有红树林的地方,建筑物几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人员也很少伤亡。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此外,红树林又厚又硬的叶子能减少水分蒸发,叶片上还有许多排盐腺,以排除海水中的盐分。在降解污染、净化海水方面,主要包括促进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利用其丰富的底栖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以及其植株和底泥对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富集和吸收,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在促淤造陆方面,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绿篱,对水流具有滞缓作用,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集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在大气环境方面,红树林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改善滨海地区小气候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红树林是鸟类的天堂,红树林树种是招鸟树种,由其创造的湿地生存环境是留鸟及候鸟的优良繁殖和栖息场所,在我国红树林中生活的鸟类共201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二级保护鸟类22种。
二、红树林面积锐减的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对红树林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对红树林的建设和保护,红树林面积锐减。2007年编制完成的《中国红树林国家报告》显示,中国的红树林历史上曾达到25万公顷,新中国成立时还有约5万公顷。但50年过去,红树林面积锐减为2.26万公顷,全国已有超过50%的红树林消失。红树林的破坏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其中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海岸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使得成片的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大规模发展滩涂渔业养殖,围海造养殖池也破坏了不少红树林湿地;此外,还有工业污染、垃圾污染以及红树林地区的村民们过度采海、伐木取材等,也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
现在对红树林直接的、大规模的破坏已经很少发生。随着沿海居民生活燃料问题的逐步解决,砍伐红树林作薪材的情况已不多了,围垦、毁林养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城市和港口建设对红树林的破坏也有相应的补偿措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一些原先不存在或不明显的威胁开始显现,可称之为隐性破坏。这些情况若不引起注意,同样会对红树林造成巨大的破坏。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倾倒、港口或船只泄油事故等都对红树林造成了威胁。红树林对污染物虽然有很强的净化能力,但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高度集约经营的水产养殖业也导致近海水体环境的污染加重。城市附近的红树林面临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抗生素的污染。频频发生的海上石油泄露对红树林也有较大威胁,油污覆盖红树植物叶片及皮孔,导致红树植物窒息死亡。当50%的叶片被油污覆盖时,红树幼苗就会死亡;沿海地区每年都受台风袭击,修筑和维护海堤成了一种必需的、经常性的生产活动。由于早期的简易海堤不能达到规定的要求,现在全国滨海地区到处可见钢筋水泥的高标准海堤。海堤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本身就是一种围垦方式,建设过程本身对红树林就是极大的破坏;80年代初引进的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生长快,扩散能力强,在亚热带地区的潮间带滩涂与红树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对红树林造成了较大威胁,既侵占了滩涂也影响了红树林的生长发育。我国浙江、福建、广东的红树林都受到了互花米草的威胁。在福建云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互花米草已经完成对红树林的包围。薇甘菊对深圳福田保护区、飞机草对海南东寨港和文昌清澜港的红树林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红树植物富含具广谱抗菌功能的单宁,苦涩,口食性差,因此红树植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长期以来红树林病虫害问题没有引起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的恶化,中国红树林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不仅原有的病虫害规模急剧扩大,危害越来越重,而且新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出现,甚至原来不对红树林构成威胁的病虫害也成了大问题;随着沿海经济的崛起和海鲜价格的猛涨,红树林区的传统渔业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红树林中有不少价格昂贵的贝、虾和蟹类,每当退潮时,便有大量群众进入林区进行挖掘,频繁的挖掘活动损伤了林木根系,砍断植株,踩死幼树,破坏相当严重。
三、保护措施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红树林的重要作用,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各种法规,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措施是在红树林集中分布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已建立7个省级以上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一半,并成立了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红树林保护、科研与管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禁止砍伐红树林和在红树林分布区毁林挖塘、围堤、采砂、取土及其他毁坏红树林的行为;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利用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保护红树林湿地的重要性,使公众了解红树林的价值和效益,提高自觉保护意识;加大对红树林的科研投入,积极开展红树林湿地研究 ;加强对工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的治理;在保护好现有红树林资源的基础上,加速乔木型红树林的推广造林;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更好地促进红树林的保护和发展。
参考文献
⑴林鹏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3
⑵张忠华 ?胡刚 ??梁士楚 生物学通报 2006,?41(4)
⑶陈苏 广东省红树林的保护与管理 1997
⑷范航清 红树林——海岸环保卫士 2000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