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其核心是使学生通过实践去获得研究过程中的体验,通过亲自实践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研究性学习虽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主,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并且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例如:适当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研究课题等。因此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顺利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从2008、2009年连续两年在学生中进行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工作,对此问题有所感触,诉诸笔端,以求抛砖引玉。
一、指导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
研究性学习资源,既可以由教师开发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选择课题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1.紧密结合教学进度,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可以确定一些与教学进度相关的研究性题目供学生选择。例如笔者在高一上学期为学生提供以下题目:“漫谈温室效应”、“月相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月相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带探索”、“台风功过谈”、“不可忽视的城市‘热岛’效应”、“赤潮面面观”等。而在高二开设地理选修课时则提供了“商业经营与店铺选址”。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内容一致,学生就有浓厚兴趣。
2.结合乡土地理选择课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及与地理的相关性,提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一般而言,大多应该是有关工农业布局、城市与交通建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商业网点、房地产规划、旅游发展等涉及地理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尽可能根据当地特色将题目具体化,如“百色市旅游资源调查”、“百色市城市布局调查”等。同时,应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不要局限于教师提供的选题。
3.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由学生开发研究性课题
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多方面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开发研究性课题资源,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成就感并产生好胜心,学生就会对自己的课题选择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对流星雨很感兴趣,就可以鼓励他以“奇特的流星雨”为题搞一项研究性课题。
但是学生自己选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选题不要过大、过高。例如有的学生对全球环境问题感兴趣,就以“环境问题”命题。环境问题多种多样,每一种环境问题都有其多样的原因、复杂的机制、方方面面的影响、多样的治理防治措施,在一篇小小的研究性课题中是不可能全面涉及,这就是选题过大。选择研究难度过大的题目,中学生的知识与研究能力是肯定难以完成的;选择过高的题目,一则学生不会得出较为科学、全面的结论,二则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
4.密切联系热点、焦点问题,开发研究性课题资源
世界上及国内的许多热点、焦点问题都涉及地理教学内容,而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地球发烧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印巴宗教与领土问题”、“论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恐怖主义的地理分布及其特征”。
5.选题要注意学生的层次
每个班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选题时也应考虑到每位学生在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不同。同样的专题,一部分学生会觉得毫无意思,认为完全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可能觉得太难而无法完成,进而产生自卑感,影响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认真做好学生和专题层次的对应工作。
例如,对于那些学习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引导他们选择“月相的成因分析”之类的简单课题,让他们通过对月相一段时间的观察,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结合课本内容,参阅部分资料,能详细地用文字描述出月相的成因即可。这一类型的专题,只要学生按时观察不难完成,在让他们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帮助他们选择一些探究性的专题,最好是目前尚无定论的,让他们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各门知识去分析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既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如“右江区土地利用的最优化研究”这一专题,让他们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物、人口密度、经济状况、农业经验、市场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得出初步的土地使用的结论,哪怕这一结论并不完美,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影响。
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确定研究性课题之后,怎么去研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资料法、科学实验法。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选定的题目,确定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月相的变化规律及成因”就要先利用观察法,观察月相的变化规律并记录,其次还要用文献资料法,收集关于月相成因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印巴问题、巴以冲突就要用历史资料文献法和比较法。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会初步利用这些常规的科研方法。再如指导学生利用因特网收集资料等。
三、指导学生利用收集到的研究性学习资源
当学生收集到很多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之后,如何恰当地取舍,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教师的指导。首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课题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决定对所搜集材料的取舍。例如“月相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题,如果收集了月相变化规律或者月相变化原因的材料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了,而应该收集月相变化与人类情绪、农作物的生长甚至交通事故方面的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其次要对收集到的材料利用分析、综合归纳、对比等方法进行加工整合,从而为我所用,成为自己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将研究性学习资源转化为小型科研成果
也就是将通过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搜集到的资源转化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的成果。这个过程是最后的过程,也是研究性学习成功与否的标志,必须由教师来指导完成。一般要经过构思与提纲、初稿、改稿、成稿四个阶段。而改稿阶段可指导学生增补材料,使论文更加充实;删去多余材料,使论文更加精炼;以典型的新材料、新数据、新图表替换旧材料、旧数据、旧图表等,一般改稿可按修正观点、核实材料、梳理结构、推敲语言等步骤进行。
五、组织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组织者主要还是教师,组织是否得法是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非常熟悉组织活动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具体方法如前文的论述。
2.传授学生进行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与方法
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知如何进行具体的调查和收集资料。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调查的一般去向。如去公交公司或汽车站了解公共交通情况,可去相关政府部门调查了解。许多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教师可以事先查询并提供给有关政府部门的互联网网址。
3.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资料分析方法
最有效的办法是提供若干份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图表的样张让学生参考与模仿。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设计调查方案时,一定要提醒学生考虑诸如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人流量、车流量、污染物排放量之类的地理因素,以免将社会调查替代了地理调查。要特别提醒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条件控制,不能弄虚作假,这样调查的结果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和表达观点
既可以提供论文范文供学生参考,也提倡学生不拘形式,但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参考引用他人资料应说明资料来源,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当然,成果表现不一定就是论文,也可以是宣传板报和网页等。
5.协助学生做好组织工作并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
组织与分工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调查过程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因此应协助学生做好设计方案、外出调查、论文撰写的具体分工。因为教师不可能陪同各小组外出调查,所以提醒学生外出要注意人身安全。必要时应告诉学生联络方式,以备意外情况发生时采取补救措施。
6.进行论文评分与讲评
论文评分既要考虑其科学性,即注意区分是实地调查或引用资料,还要考虑是照搬他人观点还是个人创新思维。一般而言,完全是通过独立调查获取资料,并提出有创意观点的论文应该从优评分。在讲评时,要充分肯定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观点创新性,更要肯定调查过程的科学性、艰巨性与合作性。对水平稍低的调查报告,应指出其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教师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侧重过程评价而不是限于结果。
在实践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适度,不能过度包办,或为完成任务而写所谓的套路论文,束缚住学生的手脚,无法体现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衷。总之,教师成功的指导作用是地理研究性学习顺利实施的关键,它不仅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应用课本的知识,培养独立创新的能力,还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此好学且乐学,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