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由“讲”变“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7阅读:
字号:|

  由“讲”变“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作为课堂上的“讲师”,以讲代学,以问代学,以牵代学,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往往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大多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从而导致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其身心也极大的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思维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要想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完成由“讲”到“导”这一角色的转变。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盖在于引导启迪。”所以要把以教师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培养他们创造性学习心理品质呢?

  一、 导“趣”,培养浓厚的兴趣

  “趣”即学习的兴趣、动机。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趣”中愉悦地消化知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负有培养学生兴趣的责任。要想使学生学得有趣,首先要教得有趣。只要教师努力,地理教学的多数内容是可以教得有趣的。因为地理涉及自然、人文等多方面,存在着广泛的联系,本身就十分丰富生动。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材内容,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趣例,用寥寥数语,化分把钟时间,有意地组织一、二次兴趣高潮,这对活跃课堂气氛会有显著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学习地理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久而久之,自然培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如讲“洋流”时,向学生提出“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时,为什么都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航?” 学习了“地方时与区时”时,可提问“一对双胞胎姐妹俩,姐姐比妹妹先出生,但妹妹反而比姐姐大一岁,这是为何?”这类问题能使学生引起好奇,激起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从而具备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有较强的求知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二、导“图”,培养读图、用图、析图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的运用,是教活地理、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考地理命题,填图、读图分析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长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识图、读图、析图、用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即引导学生将一幅幅图像有意识地输入到大脑中,构成大脑的图像知识系统。到需要时,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准确地显出一幅幅“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图像。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图像联系,或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图像加以分析、综合和迁移,重新组合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图像。

  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读图、用图机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重视地图,抓住地理核心,养成读图、用图、析图的习惯。实践证明,经常读图用图,久而久之,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和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

  三、 导“思”,训练创造性思维

  导“思”,即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掌握;掌握了,才能创新。实践使我感到: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是学生自行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桥梁。

  思维是一切理解的基石,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课堂上如能使学生经常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必然能活跃课堂气氛。有经验的教师十分注意把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而且十分善于提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领会新知识,也是搞活课堂气氛的好办法。例如:讲“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时,可提问“我国大江大河为什么右岸大多陡峭,左岸大多平坦呢?” 又如 “地球运动”这一节讲后,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黄赤交角扩大或缩小时,地球上的五带如何变化?极昼极夜范围、昼夜长短如何变化?当黄赤交角变为多少度时,温带范围消失?教师所提的问题难易要适中,新颖有趣,学生探知的火花就会一下点着,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讨论、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获取“真知”,形成自己的“血肉”,变成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

  所以,我觉得,不管学生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

  四、 导“法”,掌握科学的方法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须的,如何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是我们“目标尝试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协调教法与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矛盾统一体。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既要研究自己“如何教”,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因此,我们地理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研究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做到“目中有人”,在此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使教法与学法协调同步,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二是加强指导与训练。教师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动脑,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动口,提高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动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动眼,提高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逐步学会学习。三是注意反馈与矫正。教师要随时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及时把握学生学习方法情况,奖优罚劣,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自学为基础,思维为核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这几个基本观点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把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电脑有点问题,明天再了

上一篇: 用耗散结构理论指导中学地理教学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