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之土孕育德育之花
让地理之土孕育德育之花
初中地理是一门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的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在“学”字上,教育的侧重点在“育”字上,因此,在“育”字上下工夫是渗透德育的立足点。在平日的授课之中笔者尝试把德育融入地理教学,让地理这片乐土盛开德育之花,从而使地理教学渐入佳境。
1 寓德于知,在授业、解惑中育其德
1.1 从教材中挖掘德育信息,贯通知识、德育双渠道
例如在“黄河”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作为核心展开,将旧中国黄河肆虐的历史和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进行对比,挖掘出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涵,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然后,把课题引申至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保护生态环境,什么是生态环境道德,怎样保护生态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在生态环境上的道德意识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
1.2 利用地理知识和规律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从电视、报纸等媒体中获取的有关自然现象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天气形势预报和天气预报。
从教育内容的外延看,德育的材料必须有原有教育内容作“附着点”。如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星罗棋布的湖泊桑田,烟雨迷茫的秀美江南如诗如画,而世界上处于同纬度的西亚、北非则大都是干旱的沙漠和荒无人烟的荒漠戈壁。其原因就在于我国所处的优越的海陆位置所形成的特有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造成的。这样既能起到加深对我国海陆位置的认识,又能起到加强原有教育要求的作用。同时恬静秀美的江南美景如一幅画镌刻在学生心中,教人怎能不深深地挚爱这片土地?
2 寓情于教,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拨动学生爱国的“琴弦”
在教学中国地理“辽阔的疆域”“地势和地形”和“中国的自然资源”时,笔者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结合“香港和澳门”和“台湾”章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邓小平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如今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宝岛台湾问题依然存在,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大家去完成。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建设可爱的祖国,增强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 国情教育,增强国家意识
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从消极的事实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上,构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4 法制教育,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法规是我国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但当前很多人的法律意识淡薄,违法、违纪,有令不从的事情时有发生,国家虽然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可是违法、违纪事情还是很多,让人心痛。因此,笔者在讲授“森林资源”一节时列举滥伐森林、乱垦荒地的违法事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必须遵纪守法,这样才能国富民强,否则将会成为历史罪人。
5 政史地三科有机渗透,寻求最优化的整体育人功能
在教学中针对政史地三科思想教育性较强这一特点,坚持以地理课堂为主阵地,教学内容互相渗透,共同强化政治观点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国情国策的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德育在课堂之中恰到好处的施行,会成为整个地理课堂的精髓。加强地理德育是时代的需要,要在地理这片热土中不断探索新的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孕育德育,让德育之花永远绽放!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