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2:08阅读:
字号:|

  让地理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它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只有把握好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堂中适时渗透,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巧用经典诗歌活跃课堂气氛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许多诗歌不仅以其精湛的文学艺术价值而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而且其中一些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如果在地理教学中将一些诗词佳句适时适量地应用于课堂,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用诗歌理解气候特点。气候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恰当地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这里的春风我们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大陆性气候,受夏季东南季风影响少,干旱少雨。课堂中让学生分析夏季风为什么吹不道玉门?玉门既然不受夏季风影响,气候有什么特征?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理解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用诗歌描写自然景观。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应当说最多,诗人往往以物言志,借景抒情,通过对描述自然景观诗句的赏析,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致与和平、恬静的放牧图景。“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发源地、入海,也揭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既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在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反映了长江丰富的水利资源和两岸的生物资源。毛泽东同志著名的诗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祖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二、引入生活情景增加课堂趣味

  引入生活情景进行教学,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激情的发挥,当然也就烘托出较为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有时还会出现教学的小高潮。这样的课堂场景有利于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专注投入,更能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果引入的生活情景有趣或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热点,其产生的效果更好。一般情况下,社会生活中关注的新闻热点和重大事件、有趣的经历、国内外地理趣闻以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趣事等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材料。如针对近几年来肆虐我国的沙尘暴,可以让学生观察沙尘暴天气的特点,了解其危害性,分析其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必须和谐,这样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就比较容易了。再如东南亚海啸、汶川地震等都可以引入课堂与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相结合。

  三、借助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问题式教学,不仅使教学生动,更能突破某些教学难点。在地理课程中,有一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仅是照本宣科或是教师单纯的讲解,往往显得很是枯燥,学生也较难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按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可以接受的程度,设计系列问题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类比延伸、层层深入,便能使学生从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入手,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如在学到《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时,让学生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谈谈当地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我是这样设计的:1、举例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是否有不合理用水现象?2、当地的耕地是否有减少的趋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合理的?3、当地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是否合理,存在哪些问题?等等,学生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再如,国务院提出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我就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物质丰富了,生活好起来了,今天我们为何还要提倡节约?同学们纷纷收集资源浪费的资料和资源利用现状,经过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不加节制的资源浪费撼动生存根基;迫在眉睫的资源危机敲响自然警钟;节约资源依赖每个人的行动。自然地理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巧妙结合,使同学们获益匪浅,收到了强制灌输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活用历史知识引领学生深思

  人们常说“史地不分家”,的确,地理承载着历史,历史关联着地理,地理与历史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从历史上地理事物与现时地理事物的差异对比,引导学生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有正确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面的资料非常丰富,如讲到季风时,可结合明朝航海家郑和利用偏北季风下西洋,利用偏南季风返回大陆,使学生理解冬季风和夏季风的风向;讲到我国西北地区由于人类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时,可结合我国“丝绸之路”的兴衰、楼兰古国的灭亡,使学生理解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带来的恶果。在地理与历史的结合方面,我特别注重收集环境变迁方面的资料,让学生自己就能感悟到历史的变迁与地理环境的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其主导因素,特别是在排除自然因素后人类所起的作用。我让学生走进远古,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历史上大西北地区有那么多的肥美草原,而今却有这么多荒凉的戈壁滩?我让学生们走出远古,来到近代,让他们了解一下他们的父辈、祖辈,听听父辈、祖辈讲一下他们小时候在河里捉鱼摸虾的故事,思索一下为何现在环境变得让人不可理喻。我还给他们讲围湖造田的故事、退耕还林的故事、季节性休渔的由来……,甚至,我还让学生设想一下百年、千年后的景象,让同学们思考我们如何创造历史,让后人评说。

  五、融入乡土材料深化感性认识

  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在这里成长的地方,因而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等等,都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教学过程中用身边的事、身边的物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或录像等音像展现的地理事物。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的特殊感情,可以激发学生树立改造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志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例如,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节,我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过去和现在家乡种植的农作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原因导致耕地不断减少?今后如何继续发展经济?通过观察、调查,学生们发现,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同时,学生们也发现,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耕地日益减少,环境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样,用学生可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地理事实材料,使他们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最后让学生讨论,并以“让家乡更富更美”为题,写成了多篇优秀的小论文,为家乡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建议。这样,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了学生对本乡本土的认识和热爱,唤起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建设的热情和信心。

  把生活融入地理课堂,需要找准锲入点。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动一下脑子,就不难发现,有些事情并不象想象的那么难。强调生活进入课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教改新形势,教师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在探索素质教育改革新途径上有新作为。

上一篇: 让地理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