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光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光
摘要 教育心理学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思维永远从问题开始,它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进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旨在探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纵观现时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满堂”现象,即通常说的“满堂罐”。二是“哄堂”现象,即频繁提问,学生齐答。以上两大问题的弊端在于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的培养和发挥。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闪光呢?
一 兴趣和质疑——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创设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才会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这就要求教师选用材料力求新颖、通俗且蕴意丰富,设问力求巧妙、新奇、清楚明了,语言力求精炼、风趣、有感染力,声音须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形式力求多样:口头作答、书面练习、活动竞赛等交替进行,时刻给学生于新鲜感,吸引其注意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曾说过,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很好地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断深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疑问。
例如: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讲到地球公转规律时有这样一段阅读内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在阅读后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为什么我们这里却是最冷的季节?7月份离太阳最远,我们这里却是最热的季节呢?为什么地球公转速度会有快又慢呢?地球公转速度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予以点拨,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 自由和平等——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钥匙
新教育观认为:人的个性、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要在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一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必须破除教学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气氛,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二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营造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三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段所具有的好动性和表现欲,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至少找出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生会踊跃参与,课堂气氛热烈。最后,老师要对各组同学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进行评价,并对表现出色的同学给予充分的点评和表扬,以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三、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中,应该注重:
(一)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学生。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并且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从生活经验出发,拮取生活中的地理。
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五彩缤纷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引起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感和探究欲望,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这一点,将会收到很好地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联系当地实际,让学生分析现象,探究规律。例如:讲到自然环境,教师可让学生分析生活所在地的气候类型、河流的水文状况,讲到自然资源,也应让学生收集居住地周边的资源状况资料进行分析。
(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信心。
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新课程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质,从而激发起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我们在新课程实施时,可以摒弃传统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考试成绩:40%;参与地理活动的情况:30%;完成地理小论文或地理小制作:20%;其它表现(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10%;分学期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地理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更多的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努力的过程,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好的评价方式是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方向,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使学生没有失落感,容易树立自信心,在展示自己特长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获得新知的满足。
四 设疑和探索——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地”更要讲清“理”,更要培养学生的“描述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了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从赤道向南北延伸到10度的纬度范围,而且是处在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下和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区域内。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设疑:世界上哪些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个问题一般的学生都能答出。在此基础上,老师可继续设疑:是不是在赤道附近区域的气候一定是热带雨林气候呢?如果不是,又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图,找出东非高原位于赤道附近,却是热带草原气候。如果第一步是泛泛读图的话,那么第二问则要“攻进去,钻出来”认真研讨。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促使学生积极分析、推导,并可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要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思考方式。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纷纷踊跃发言,旁边的学生提出异议或补充,老师适时指点引导,并一一进行评价。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由于地貌地势的影响,削减了赤道低压带的影响,破坏热带雨林气候东西延伸的完整性。这样,强化了学生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强调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改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不仅重视结果如何,而且把结果和过程统一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运用、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样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古人所说:“思而得之则牢”。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学生发展的主阵地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探究性和发展性,努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闪光。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