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活动”为地理“学案导学”锦上添花
让学生“活动”为地理“学案导学”锦上添花
“学案导学”活动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尝试,我发现在实现地理“学案导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活动”,既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将学生活动有机的融入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为我的的地理教学开创了全新的思路。
一、课前活动导学 明确学习目标
编制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是实施学案导学的前提和基础。确立了教学目标后,如何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一节课的重点和自己必须达到的高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曾经采用过课前由教师读学习目标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简单明确,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太深刻。
于是,我尝试了在课前利用课外时间完成一些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就强化了将要学习的新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比如在讲解世界地理《日本》前,我拟定出了诸如:作为亚洲东部的岛国,日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日本的工业区为何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之一,利用教材、网络、课外书等资料多种渠道收集答案,并在正式上课时展示,事实上,这些主题就是本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学习转为主动的探求,也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此外,根据学生在课前调查活动中反馈的信息,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困难和关键处,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前预设,使自己的课堂目标达成度更高。
二、课中活动探究 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有效展开学生活动,是完成学案导学学习内容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中国地理《黄河》一课中,“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是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黄河从上游流经下游不同地形的情景,分别代表黄河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不同的地形区,让学生模拟黄河水从上游流动到下游的过程,将黄河水在中游黄土高原携带泥沙并在下游沉积形成地上河的过程再现了出来。这样的学生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力度,非常逼真直观的反映了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及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从而顺利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课后活动延伸 反馈学习效果
传统的反馈信息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编制与教学内容对应的课时、单元、学期、学年的检测试卷,以此分析目标达成度,从中获取信息,开好矫正处方,二是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反映及课后练习等及时获得教学信息,以此来调节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其实,如果条件许可,我们还可以通过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主动的展示学习成果,而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活动的组织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和总结暴露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如《西亚》一节课的正常教学完成后,利用对西亚,诸如巴以冲突,阿富汗战争、美伊海湾战争等国际实事的介绍,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趟关于西亚时事的活动课。课堂上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分别从美国、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拉克等国的立场出发,从地理位置、宗教、石油、水资源等方面阐述、分析各国的策略。学生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通过这样的活动课,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反馈,也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可调控状态,使教师把握了教学的主动权,从而保证了既定教学目标的强化。
总之,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用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明亮的双眼去观察自然和社会,开发未知的知识宝库。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活动为我们的地理教学“锦上添花”!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