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6阅读:
字号:|

  高中地理教学初探

  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向现在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构建好主动参与、合作竞争学习的新模式。

  一、教师应该明确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

  2.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部分青年教师来说,图若想画得正确、标准,并不容易。这就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上的教学挂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它往往又是信息容量大、要素繁多、不分主次,而且能见度低,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发展。

  4.地理教学名词概念多,原理、规律也不少,往往需要借用挂图来帮助学习理解、类比归纳,实现图文转换,一般情况下45分钟内不易完成任务。

  5.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就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这就妨碍了学生认知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发展。

  二、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一)师生思维不同步

  教师抢时间、赶进度,教学设计时没有或很少考虑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要么忙于做笔记而没有积极思考,要么参与了思维活动而没有做好笔记,师生思维明显不同步。

  (二)教师包揽、满堂灌

  教师忽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与组织,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基础薄弱学生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的思维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削弱,课堂上死气沉沉;另一方面,教师又担心学生不懂,不愿放手,最终由教师包揽。

  (三)教师讲解不透彻

  对有些问题,由于备课不充分,资料看得少,挖掘不够到位,讲解不全面、不透彻,概念模糊,导致学生似懂非懂,做题错误率较高。

  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经常性地进行反思、学习,并制定改进计划。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教学,问题设计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富有层次性、启发性;小组活动时分组明确、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提高分组活动的实效性;提倡个别或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减少集体作答。

  2.教学设计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不忙于赶进度,把疑点、难点讲深讲透,应尽量多引导学生前后联系、整理知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对学生不能兼顾做笔记和思考的现象,教师多给学生介绍学习地理的方法和做笔记的方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习能力。

  3.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地理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分析、理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归纳地理事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学会判读各种类型的地图,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渐转为学生质疑、学生设计问题,学生由上课被动听讲转为自己动脑思考、动手作图和记笔记、动口说自己的认识或想法。把学习的任务交还给学生,教师则加强个别或小组辅导,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4.教师多参阅相关复习资料,多角度考虑问题,做到备课充分。

  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合作竞争

  (一)让学生在合作竞争中学习

  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是绘制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全班几个小组的各位成员都行动积极,分工合作。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教学楼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二)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竞争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并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可以综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兴趣探索与学习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