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质量、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今高中地理以“专题”的形式,将古今中外的地理编成地理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必修和数个选修教材,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把握某一专题的地理知识。但是它是建立在熟练掌握高中地理知识之上的,在实际教学中也面临许多问题。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的基础薄弱。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构想是建立在高中地理课程基础之上,地理课程的专题式结构基于高中的编年史。但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学生高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他们在高中接触地理时,由于部分学校师资配备不合理、中考指挥棒的导向性等因素,让他们觉得地理是门不足挂齿的小科,致使他们上课如听说书,课后便作脑后挂,导致升入高中后对地理这门学科大多是只闻其名不详其情或者一知半解。学生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不得不负重前行。
2.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高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层面上的成分比较多,然而那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是难以奏效的。
3.新奇的教学方式问题。地理课程改革存在着一股“浮躁现象”,即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的地理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地理短剧(地理人物扮演)、观看地理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预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在这种看似热闹、活跃的课堂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基本的地理知识,也就是说,地理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把握学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上。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准绳,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胸有成竹、挥洒自如地组织教学。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
3.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转变。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要求地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地理新课程体现的“时代性”,表现在课程目标设定为养成科学的地理意识,学习内容反映社会进步与地理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与新成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语言注入时代气息,课程评价也适应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地理新课程继续强调“基础性”,设定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是基本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其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新课程遵循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和允许学校开发的选修五模块以及教科书选用多样化的制度,保证了教学多样性和学生的选择性。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多样性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容易形成积极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体验。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提倡通过各种途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如可以运用“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等,创造条件,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地理,并通过地理知识思考现实。最后,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教师一方面应当运用各种方式组织地理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研讨、交流,重视过程,关注方法;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个人价值观,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具备世界意识。
地理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我们教师的关系密切,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惟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探讨新对策,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地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型人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