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探究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独自生存,学习中也是如此,合作探究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师的绝对权威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那么如何运用合作探究,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谈一点个人看法:
第一,适时运用,宁缺勿滥。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正是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探究而不是教师的直接传授。合作探究不仅能帮助老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且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与学生得到意想不到收获。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热热闹闹。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有这样的问题:“曹操为什么兵败赤壁?”,这对于单个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于是做出提示:要从孙、刘联军及曹操两个角度考虑问题。有了老师的提示,加之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这个比较难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合理分工,目标明确。
在讨论问题时,老师规定:每组6人,共分8组,组内6人的编号由平时学习成绩而定,每组1号同学为组长,负责归纳总结2号同学整理、记录;其余同学优先发言,若目标完成不了,再由组长补充解决。有了明确的分工,课堂上互相推诿的人少了,在讨论中,主动参与的学生多了,随着合作探究的不断深入运用,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也使学生少走了不少的弯路。比如:在学习《辽、北宋、西夏的并立》一课时,因为涉及的政权比较多,我首先提醒学生掌握一个政权的建立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而经过半年多的地理学习,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应从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三个方面着手,所以,很轻松的做了回答,然后,老师才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快速通读课文,将本课所涉及的所有政权建立的相关信息整理成表格,并注明这些政权分别由哪个民族建立的。这样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在小组合作检测学习任务中,组长与6号、2号与5号、3号与4号结成互检对子,互帮互助,促进小组内成员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在“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单元复习中,要求归纳四次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不仅掌握了名称、时间、发动国家、结果条约及影响,还阐发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做到了从事实中感悟地理,从表现中升华情感,以史为鉴。
第三,有效调控,提高效率。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得到教师的指导,否则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将得不到预想的效果。课堂中的“放手给学生,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并不是老师什么都不管了,而是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让学生唱主角,老师更多地成为学习的指挥者与组织者。对于选题、收集资料、课外调查、撰写论文等活动,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承担。师生之间的交流自始至终贯穿于相互质疑、相互学习、相互讨论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教练”和“陪伴者”,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通过对新教材的深究,带动学生探究,使每个同学都成为小老师。
第四,及时评价,优化竞争。
及时评价小组合作的情况,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
综上所述,在充满激烈竞争的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这种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努力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指导、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不断总结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高效。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