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践行策略探析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37阅读:
字号:|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践行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在阐述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及德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教材德育元素、精心策划教学过程、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探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践德育教育。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德育 策略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为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而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S·拉姆勒指出:“为培养21世纪的公民,我们必须不断设法帮助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心理、心态来看待事物’,建立一种要求我们为地球上人们更好地生活负责的价值体系。”[1]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世界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2]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在学科中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地理作为一门以人类生存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如何在其高中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值得进行深入的探析。

  1.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及特殊性

  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学发展到今天, 是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地理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 解释和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 应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3]

  高中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一门特殊学科,它知识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横向联系密切。同时,地理也是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学科,具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并重等明显特点。它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国情、培养爱国情感、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全球意识、强化环境教育、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及提高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功能。因此,高中地理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公民,使被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的主要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生地理德育教育,提出如下4个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4]

  3. 地理教学中德育践行的策略

  3.1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德育元素

  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更要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还能从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地理教材中渗透的德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类型也很丰富,有学习兴趣、是非观念、审美意识和国情国策意识等情感方面的内容;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科学态度等内容;也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合作意识、灾害意识、创新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和人生态度等内容。这些内容有的很明显,有的则隐藏在各章节中,有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存在有偏离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观察、推敲和补充。

  3.2精心策划教学过程,寓德育于生动的课堂教学中

  3.2.1理论联系实际,传播德育思想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地理的价值,并从中感悟德育。例如,在学习“风与城市规划”中,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用经济观点和环境观点,合理科学地解释如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才能实现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让学生从课堂中了解自己所处的城市或所看到的城市进行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哪些因素,树立起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2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景,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中,通过播放抗洪、抗震救灾的录像,或展示有关图片、或讲述其间的英雄故事,让同学们体会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同时,也能从中学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勇于奉献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更深层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2.3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德育内容

  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有引导性的问题,开展主题讨论、角色扮演、实践调查、综合比较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探究中悟出德育内容。

  如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一课中,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调查、搜集材料,课上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所调查的结果,介绍在调查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组的观点及时进行评价、指点,最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紧接着,进行角色扮演,假如你是该区域的领导者,你将如何解决本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予点评、总结。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使同学们掌握了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的原因,辨证的分析了其利弊关系,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同时,也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能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建设祖国、家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3.2.4关注历史时事,延伸德育知识

  适当、有机的补充历史故事和当前发生的时事要闻,让地理教学充满时代信息和活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国策和世界形势,从而延伸德育知识。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可联系“钓鱼岛之争”向学生讲述关于钓鱼岛争议的历史由来、经过;指出我国东海钓鱼列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客观的、发展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3.3巧设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德育教育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它能让学生更紧密地实践地理[5]。地理课程的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化,如可在课外活动中,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趣味活动以及实地参观调查、科学实验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启发自我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锻炼动手能力及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以达到德育“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3]刘春梅.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几个特点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2,6(2):71-7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凌申.关于地理伦理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2(Z2).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中对新教材的探讨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