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
21世纪是经济腾飞的时代,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中生作为经济腾飞的未来实现者,更需要在学生时代就要有可持续发展意识。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教育他们的重任。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要能灵活运用教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一、可持续发展观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持续发展贯穿了高中地理教学,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全球的地理环境虽是一个整体,但因各个地区位置的不同,受内、外力作用不均一等影响,又存在着地域差异。任一区域内的环境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在区域演变过程中,各个要素的变化也是相互影响的。学生认识到这点,有助于理解“人地关系的对立、对抗”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改造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日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加速改变着各地区的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与此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愈加强烈,导致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国土、经济、社会关系的严重失调。当今社会人地关系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解决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可持续发展可以使人地关系向着和谐、统一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区域经济、环保、资源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合理化;可以使高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加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人类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而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
1、根据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层层推进。高中地理上册教材编排体系是按照地球的圈层构造体系编排的,每个圈层又都顺理成章地由内部结构、特点、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转换、现象与规律、形成与发展,成为一个个“小而全”的完整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各层圈”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的持续运动与转换的过程,首先树立学生的“持续”意识,为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奠定基础。整个高中地理上册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大气环流的时空变化、海平面气压形势的消长、降水的形成过程、水循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内外力作用过程、地壳运动、地热的积累与释放、地壳的演化过程、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单向流动、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自然带内一个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各要素的影响等。这些例子,只要教师精心组织,深入浅出地讲解,都能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持续”意识。
整个高中地理下册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阵地。下面依教材内容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论述。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选择合理的方式,顾及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不能“竭泽而渔”,损害自然资源的发展基础。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要研究利用新的替代品;要研究这些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系统;要有利于使其向持续利用的方向转变。对于可再生资源,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以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得各种可再生资源能够循环再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能源。同时,要结合中国国情,选择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教材中提到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北方半干旱地区的退耕还牧、南方丘陵山地的林业发展,我国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森林法的制订实施;牧区的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规定载畜量、建人工草场等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都有利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深入浅出,润物无声。
高中地理下册(必修)最后一章,对前面各章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带有总结和提高的双重意义。教学过程中,宜从“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着手,通过前面各章学过的知识,和已渗透的有关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资源利用方式、“三废”排放、人口增长、规划不当和自然原因引发的各种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加以总结,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协调好人地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只有在经济增长中保护好环境,发展才能健康、才可持续。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教育。开展不同主题的讲座,如《中国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开展乡土调查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供实例,撰写小论文,完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以组织学生收听收看有关持续发展的电视、广播。
综上所述,只有从基础入手,理论联系实际,层层推进,全方位多形式地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渗透,才能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