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木桶理论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15:03:47阅读:
字号:|

  新木桶理论与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

  摘要:新《地理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地理“双基”和地理能力考核等方面有创新的要求。该文以新木桶理论为指导,从五个角度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备考策略。首先是明确新《地理考试说明》的变化和特点,把握新地理高考的方向;其次是夯实地理“双基”,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基本技能;第三是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第四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强化地理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五是加强学情研究,分层激励,分层教学,全面提高。

  关键词:新木桶理论新课程地理高考备考

  新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不能容水、能容多少水,除了看最短那一块木板之外,更要看一些关键信息。首先是看这只木桶是否有足够大且坚实的底板,其次是看木板之间是否有缝隙;而能不能提水就得看有没有两根足够长且牢固的长板可以做桶柄了。在反思2007年高考,也就是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一次新高考时,新木桶理论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深刻体会到:在地理新课程高考备考过程中,高三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策略,才能掌握高考备考的主动权,夺取新地理高考的全面丰收。

  一、研读新《地理考试说明》,把握新地理高考的方向

  正如造桶之前必须了解其规格和要求一样,在开展高考地理复习之前也必须认真地钻研新《地理考试说明》。因为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为新高考这只“新木桶”定下了规格和要求。复习前认真地研读新《地理考试说明》可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认真分析新《地理考试说明》的内容及其变化,着重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上的变化。

  通过对新《地理考试说明》的研读及将其与2006年的《地理考试说明》的比较,发现其有两大新特点。一是对地理“双基”的要求更加提高。如新《地理考试说明》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是“调动和运用”,而不是“识记和再现”。二是考试内容“主干化”,突出地理能力考查。新《地理考试说明》在能力考核方面有以下几个创新要求:①能力要求更加明确,如在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上,都分为若干个小点进一步具体说明;②新增探究能力考查,考核要求与地理新课程学习同步;③体现选择性特点,如规定“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为考生选做题,考生任做其中一道题目即可,增加了考生的自主选择权。

  针对新《地理考试说明》在内容和能力要求上的变化,任课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教学方向和思路,根据各自学生的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一方面要讲究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关注新增内容,突出和夯实学科主干知识;另一方面要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地理图表的分析、地理信息的处理、地理思维和区域地理分析、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分析、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选做题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情和考情指导学生自主选择。

  二、夯实地理“双基”,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基本技能

  1、全面复习,不留“死角”。单科考试的题量往往较多,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几大块,因此第一轮复习要做到细致、全面,不留“死角”。复习中教师不要忙着赶进度,要制定好复习计划,把握好复习时间,集中精力,充分利用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尤其是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地图册、地理填充图册等将书中主干知识全面不漏地复习一遍。

  2、突出主干知识,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俗话说:“水到渠成”,高考命题的立意虽在能力,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因此,在一轮复习备考中,必须“依纲靠本”,突出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打好基础。其中,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是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而二轮复习则要根据考试目标和要求,以考试范围内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线索,抓住重点,突出主干,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重新整合地理知识,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首先,要在宏观上理清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分别构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根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构建整个地理知识体系。其次,要在微观上以章节为单位来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但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可打破章节限制,结合时空变化规律或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通过重组,形成知识主线。如以时间变化为主线,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

  3、注重对地图的学习,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贯穿着地理新课程的始终,以读图、作图为主的地理基本技能考核在新高考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地理教师在广泛、熟练地运用地图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地图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理解地图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打好识图的基础。一方面注重对常见地图类型的归纳,如考试常见的地图有日照图、等值线地图、气候图、区域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漫画图等;另一方面,注重熟悉每类图的呈现形式,如气候类型图有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玫瑰图、坐标图、气候资料表格、模式图等。②搞好地理基础知识(特别是地理基本原理)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地图的理论依据。③要经常指导学生分析地图。师生共同根据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分析。要注意根据地图的不同类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变化曲线图侧重弄清相关地理事象随时间或空间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而布局图则侧重有关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与周边地理事物的相对关系。④要有针对性地多作分析地图的练习和地图作业。尤其是要加强区域地图的训练,包括读图、填绘图、析图三种方式。

  三、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开展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增强地理班的凝聚力和集体战斗力,又有利于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探究能力。

  1、成立地理合作学习小组,创造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在安排学习小组的时候要听取学生的意见,挑选地理成绩相对较好、性格开朗、亲和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以4-5人为宜)。由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是彼此比较熟悉的同学,他们的思维角度、特点、方法较易沟通,探究问题轻松自在,积极性高,反馈速度快,矫正较及时,既有利于弥补后进生的知识缺陷,也使尖子生得到了有效锻炼。

  2、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首先要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让他们明确合作探究学习的规则和方法。其次要开展多形式的探究实践活动,如探究性讨论、探究性演示、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等。比如复习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相关知识后,我结合本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实际,设置了一个探究性的讨论题目,即分析本市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中有哪些优势、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进一步加强规划和管理提高本市的环境卫生质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布置完探讨题目后,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讨论。学生都纷纷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而我则在一旁适时加以点拨。在分组讨论完成后,小组长代表各组发表了意见。对各组之间不同的意见,则进一步进行分析、讨论,终于取得了共识。最后按惯例,我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写在专用的探究本上,以巩固探究效果。又如,紫菜是本地有名的土特产,但近年来面临着产量下降、市场萎缩等问题。我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首先将学生分为调查访问组、观测组、资料组三个组。其中调查访问组负责走访养殖户、经销商和对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观测组负责对紫菜生长的气候、水文、水质条件进行观测,资料组负责搜集、整理各类资料并形成调查报告。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则由组长负责,我则起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在各小组取得第一手资料后,我将全班同学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讨论。首先是各小组分别从自己负责的角度入手谈调查分析的结论。然后我指导学生运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基本原理,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角度入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得出了困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即水质污染(主要来自当地的印染、电镀行业)、气候异常、质量下降、品牌和维权意识不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关注程度提高等。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各小组写出调查报告,从中挑选出质量最好的送到当地紫菜协会,与养殖户进行了深入交流,向他们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这个过程看似浪费了很多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功,不但学生分析、论证和探讨交流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方法,强化地理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生“学会”不如引导学生“会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地理科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的方法。对地理课文的阅读,通常需要图文结合,力求学生能够明确重点,提纲挈领,善于发现问题和质疑,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疑,或综合文、图说明问题。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顺地理知识结构,搞清重点地理知识的联系和因果关系。二是要培养地理思维,强化学生地理思维模式。要特别注重时空思维、主导思维、综合思维、比较思维、评价思维、动态思维、发展思维、前瞻思维、全息思维等地理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清晰地展示地理思维过程,以利学生地理思维模式的建立。如人文地理事物区位探究的思维过程即为:明确时空—确定领域—迁移联系—全面思考—把握细节—抓住主导—分析对比—评价建议—梳理阐述—条理清晰—运用术语—准确表达。

  五、加强学情研究,分层激励,分层教学,全面提高

  正如木桶中的每一块木板都变长了,它的容量也就自然增加了一样,整体成绩的提高依赖于每一位学生的全面提高。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别较大,地理教师要加强学情研究,及时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研究合适的学法和教法,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多维的发展。

  1、设定目标,分层激励。高尔基说过:“一个人努力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是太高远的的目标会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也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合理奋斗目标。由于地理考生的成绩排位比较靠后,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可根据学生每次考试的成绩,通过个别谈话、班级教育、在作业中写上激励性的语言、对进步显著的学生予以表扬等形式,不断给学生明示或暗示,激发其内在潜力。

  2、分层教学,全面提高。要坚持“立足中间抓两头”的策略。所谓“立足中间”,指的是把中等程度的学生作为工作重点,课堂教学要面向中层学生为主,加强中等难度题的训练。应该在题量比较大的、有可能多拿分的中等难度题上下功夫,不宜对考生进行太多的难题训练。所谓“抓两头”即抓尖子生和下层生。尖子生就好比木桶中的长板甚至是桶柄。因为这些学生能带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提升班级的整体水平,所以要特别注重地理尖子生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对尖子生的培养首先是课堂教学要分层。课堂上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和练习的层次性,多留一些思考性题目给尖子生,甚至可以让他们充当教师,说一说,讲一讲。其次,作业和习题的布置也要分层。每次的作业或习题都要给尖子生留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此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对尖子生进行集中辅导,以提高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下层生就可谓是木桶中的短板了。对待他们要坚持回归基础的策略,即回归到基础知识的理解、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面。要指导他们根据新《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握教材中最相关的、最重要的主干知识点,把书上的知识点具体化、网络化。针对他们的训练要立足中低档次的题目和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等。

  地理高考备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这项工作同时更是一门艺术。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更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充实自我,把握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复杂的地理高考备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新教材知识结...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