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初探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 摘要 ] 目前采用的单独设置信息技术课的模式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发展是相适应的。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应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及各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在我国, 80 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在这二十多年中,计算机技术本身突飞猛进,其应用更是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 “ 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 ” 。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但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近几年来,更被看作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整合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机构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他们没有明显的物理、化学、计算机、地理、历史等这类传统的学科分类,从目标到任务、步骤等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看出他们都力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体系中。下面我们可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关于课程和技术结合的有关内容与方案。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 2000 年底颁布)
课程和技术的结合
为了更好地面对今后飞速发展、信息丰富的社会,学生们应该能灵活应用各种技术。课程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学生应成为:
1. 能干的信息技术用户;
2. 信息的搜索者、分析者和评价者;
3. 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
4. 生产力工具的用户,并具有创新精神和效率意识;
5. 交流者、合作者、出版者和生产者;
6. 见多识广、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的公民。
所有的孩子应该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着充分的准备,传统的教育体制并不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立足于当今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当今的学生必须会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问题。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便可以形成更为高效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满足社会需求。这种高效的教育环境将培养孩子:
1. 学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媒体进行交流通讯;
2. 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处理和交换信息;
3. 学会对信息的编辑、组织、分析和合成;
4. 学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得出结论。
5. 除了目标信息外,对相关附加信息的内容应有所了解,在需要时能及时查出相关的内容;
6. 在独立的学习过程中,能进行自我指导;
7. 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具有协作精神;
8. 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言语得体、具有道德风尚。
二、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 、整合
整合( Integeration )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 (Curriculum Integrat) 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量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分列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2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做法分析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中,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都是指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技术运用目标层面上,都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与技术关系的定位上,都强调使信息技术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上,都突出了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等技能。
3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
目前国内对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 “ 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 ” 。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其它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观点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它突出计算机作为工具,去辅助各传统学科的教学。
另有一种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理解主要指信息技术课程的内部整合。例如,可以让整体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排入正规课表、教材、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网络知识、电脑美术、编程等兴趣小组和其他隐性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并协调这些环节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这一类课程整合有时也涵盖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法等。从目标价值观看这一类整合,主要着眼于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 )信息技术在 “ 整合 ” 层面上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 “ 整合 ” 层面上的教学应用,将通过信息技术、 “ 任务 ” 和 “ 研究 ” 等线索,将多学科的知识和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整合,将不同范围的教学或学习要素整合,以此来实现学生个体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和谐发展。
1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层面
( 1 )基于 “ 辅助 ” 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扮演的是媒体的角色,发挥的是媒体功能,体现的是媒体特征,因此,不能引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
( 2 )其于 “ 整合 ” 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这个层面上,住处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处技术扮演的是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发挥着学习环境的作用,因此,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与技能的掌握,都可以基于这种包含信息技术要素的环境达到统一和谐的完成。信息技术的这一层面的应用可引起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提法,就是强调信息技术在这种层面上的应用。
2 、信息技术在 “ 整合 ” 层面应用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在 “ 整合 ” 层面上应用的重要特征,就是引起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基于信息环境和多教学价值取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协作式学习和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即接受式学习与其它不同种类学习方式的结合)。具体地说,这种全新学习方式是以信息技术环境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以具有深化和扩展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为导引,以高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和提升信息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或学习。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综合性、问题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的设计立足于多种能力的培养,特是对学生能够恰当地选择住处技术工具来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综合、评价并熟练地表达信息的能力。
3 、信息技术在 “ 整合 ” 层面应用引起全新的学习行为
信息技术在 “ 整合 ” 层面上的应用,带给学生许多新型学习行为,概括如下:
1 、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和交换信息;
2 、利用多种方法整理、组织、分析和综合信息;
3 、以收集到的信息为基础进行概括和得出结论;
4 、运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方式进行交流;
5 、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和协作;
6 、以合乎伦理的、适当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
三、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课程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如研究性课程模式、 “ 情境 ---- 探索 ” 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资源利用的主题探索型学习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课程辅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的角色扮演和协作学习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全面素质为目的。其中,问题探究模式立足学科内容改革,建立学科之间有机联系,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不仅仅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以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1 、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以问题的出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2 、教师在构建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时要注意的问题
1 )整合要立足于课程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使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出发点首先应当的是课程,而不是计算机,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完成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与学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平台。
2 )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
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逻辑程序,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此外,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3 )启发式教学 ≠ 探究式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学方式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启发式教学不等于探究式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脉络、提出的问题,亦步亦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牵引下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地走到目的地。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明确了教师给定的学习目标后,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自主设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最后达到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这如同教师交代了前进的目标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道路、自己去解决交通工具。他们可以通过公路、水路或空运达到目的地。当然,这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帮助、参与下完成的。这种指导、帮助、参与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绝不取代学生的学习过程,绝不越俎代疱。
4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每个步骤的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深度,才能激发学生通过交流、协作等学习形式团结协作地达到目的地。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正如在道路的拐弯处设计路标,引导车辆前进一样,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快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是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 参考文献 ]
[1] 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陶增乐
[2] 新模式课与教学实践霍坤谭莹徐世成
[3]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何克抗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王治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