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 -> 正文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7:08阅读:
字号:|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摘要 :通过在小学中广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尤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为今后持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小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专业发展 策略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是教师。 任何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富有活力的创造。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 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祝智庭等教育专家提出了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命题,指出“教师教育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和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中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科学技术引入教育领域,不仅引起了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而且给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升。然而就在这样的信息技术环境中,传统落后的观念、僵化保守的体制、教师信息素养的参差不齐,制约着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根据教育部统计,2003 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达到上千亿元。但是另外一个统计数据十分令人忧虑,90的校园网络都处在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普及性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超过 10,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这种大投入、低产出的原因是什么?其中主要原因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较低, 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化的挑战。 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使命就在于通过培训和培养, 持续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从上述的教师信息素养的五个层面来说,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遵循认知——体验——反思——理论——实践——再认知——再体验——再反思——再理论——再实践的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由于全国地区经济、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教师信息素养的非均衡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层面越高,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就越高。

  2、决策者缺乏科学的信息技术发展观

  教育信息化大规模投入,使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各地暴露出来的“做大”与“做精”的严重失衡问题、“高投入”与“低产出”不相称的问题、穷国办大教育的惊人浪费问题,不得不使我们深刻反思,主要原因在哪里?决策者缺乏科学的信息技术发展观是主要原因。 一是盲目投入,缺乏合理设计。规模大、配置高成了教育现代化的唯一标签。 二是受政绩利益的驱动,只管建设不管使用,只讲数量不讲质量。 三是重硬件投入轻视软件投入,包括忽视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

  3、缺乏良好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我国教师教育机构主要以师范院校为主。师范院校存在信息技术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等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各地区现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业余培训的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忽视了学科教师特点和教师差异。很多培训者长期脱离学校实际,培训内容无法与教师的需求相适应,造成培训形式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塑造出开放、融洽、互动的协作风格,成为信息化条件下的终身学习者,为此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学科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专家引领,教师职前教育;教师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同行间交流合作等。因此校本层面的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家引领,教师研讨。采用专家报告、网上指导等方式,系统介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应用模式、实施中遵循的原则和应注意避免的问题。通过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研讨和观念碰撞,引导并帮助教师全面地思考和构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 通过各种形式改变教师被动学习者的角色。

  二是以教师为主体,实现教学设计的合作。研究表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从根本上说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教师要将新的技术整合到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他们要学会使用新的技术技能,要通过教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要能够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下解决教学中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后各组要向全体教师展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三是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总结。具体内容:分析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成功之处,总结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整合模式;比较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审视实际教学活动与自己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 找出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与预期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教学的具体设想。

  四是案例展示与交流。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案例的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展示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案例,交流经验。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一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发展为目标:帮助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

  二是培训中教师为主体性: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培训中,教师都是实践的主体,培训者和专业指导人员只是教师的“协助者”和促进者。

  三是在校本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立足于本校或本地区实际,将有关理论应用于本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四是重视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自我反思。 教师通过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反思,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纵向发展轨迹,确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帮助自己分析理论修养方面的缺陷,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学习理论、接受信息,促进发展。

  五是拓展教师交流研讨的视野。信息技术为跨地区、跨学校的同行交流与研讨搭建了平台,教师可以从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范围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良好的社会建构;同时,同行之间的持续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各地区教师建立研究共同体,做到资源共享。

  3、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 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以校为本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学校自主的、结合学校实际的、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培训模式。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指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指导下的,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模式。以往政府行为的教师培训存在着诸多弊端。为了达到新时期教师教育应有的目标,各级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要建设完备可靠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二要健全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三要依托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培训队伍; 四要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作为核心培训内容;五要将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六要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4、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景,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教学案例、教育叙事就是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进行研究。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些从教师身边发生的案例、思考和经验具有专业理论研究无可比拟的针对性、真实性和情景性。在信息时代,校长和教师的“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的产生、传播、共享已不再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概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他是一个适应性社会的过程,它的发展取决于它是否能很好的适应教育环境及如何为教育服务。因此,我们必须回顾过去,反思有哪些成绩值得发扬,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小学教育现代化继续迈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 中国电化教育(2004-10)

  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教师教育研究(2004-5)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