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实用强化普及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化
突出实用强化普及大力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科学化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
论文摘要: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价值追问后,荆州区立足区情.确立了教育信息技术建设的基本方向,概括为:硬件建设抓“三通一本”(教室、办公室、教师家庭网络畅通,倡导学校为老师配笔记本电脑):软件建设以“两全、三平台”建设为依托(全员会用、教学全程运用;教师培训信息平台、教育教学互动平台、家校联系交流平台),突出实用,强化普及,融入常规教学,强力支撑高效课堂建设。
1突破瓶颈抓创建,让信息技术成为改善办学条件的新着力点
确立新的起点后,荆州区教育局迅速成立了“荆州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10次专题工作推进会,下发了《荆州区关于加强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10个文件,并在政策、经费、资源、人才等方面进行了协调和布局。规划首先从3个方面突破,将信息技术作为改善办学条件的新着力点。
1.1突破观念瓶颈。重构投建重心
在推进过程中,荆州区推行教育信息化建设遭遇的第一道坎仍然是来自传统意识深处的观念障碍,“现实论”者认为,我们已经有微机室,不能再折腾了,省点钱为老师多解决福利是根本:“无用论”者认为.信息技术是“现代盆景”,出风头靠电脑。出成绩还得靠粉笔;“悲观论”者认为,信息技术太难,绝大多数人学不会。在认真分析了种种观点之后,我们觉得,过去工作的不足不仅仅在于更新教师观念的工作力度不够,更在于将微机锁在微机室里,削弱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深化信息技术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让其走进教师的生活,使其成为教师便捷、实用的工具。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教师能驾驭这个先进工具,走进更广阔的职业视野。基于这一出发点,我们调整了工作重心,一手抓观念转变,通过有效学习实践、青年教师示范、专家讲座引领等方式进行高强度洗脑,另一手抓“三通一本”建设,努力创造条件,让信息技术悄然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几年来,广大教师正在由信息技术建设的质疑者、旁观者,迅速转变为信息技术建设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1.2突破投入瓶颈,加快设施换代
上世纪第一波教育现代化建设热“退潮”以后,荆州巨LZ突破投入瓶颈,加快设施换代面临的是校校有微机室,但绝大部分微机都是淘汰物品的尴尬局面,要盘活存量设施意味着重新投入。收费教育时代的过去,校财局管办法的推行,导致学校没有经费来源和支付的自主权.如果再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投入,推进信息技术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应发动家长、搬动政府、说动财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建设的大环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实行了“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为学校相关工作寻求政策支持,让学校放心大胆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以“三室”(微机室、实验室、远教室)创建为契机,申请项目配套资金,让政府支持与投入名正言顺。
2008年10月以来,荆州区“三室”创建步伐加快。短短一年,全区中小学新配置笔记本电脑1200余台,新建微机室11个、实验室13个、多媒体报告厅21个、交互式电子白板26块投入资金990多万元。在信息技术建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学校。2009年,川店小学“四个一”工作(一个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博客,一个班级一个液晶电视机,一名教师一个教育博客)取得了初步成效,天网、地网、校园局域网“三网互通”发挥效益。江陵中学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共投入经费40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多媒体教室40问.网站、论坛、博客系统、学校管理平台相继开通,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门中学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高效循环课堂很有成效。荆州小学、太晖小学、南门小学、郢都中学、雨台中学、八岭山中学、川店中学、天保中学等学校克服重重困难,高标准、高质量地优质建设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大规模的投入,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突破管理瓶颈。确保建设效率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科学管理是关键,专业人才是保障。目前已有微机没有用几次就变成废铁的教训。为了提高建设、维护、管理水平.我们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培养了自己的专业人士:④通过电大以脱产专业课程培训的模式,培养了一批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几年来,全区先后新聘了多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管理维护人员。②通过每年暑期跟踪强化培训,确保管理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技术不断提升,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近几年来,每年暑假全区集中培训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均在100人次以上。为了保证建设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先后出台了《荆州区中小学创建“示范”、“合格”实验室、微机室、远教室的实施方案》、《荆州区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实践活动的通知》等文件,构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将信息技术建设纳入对学校工作和校长工作绩效考核的范畴,确保信息技术建设高质量、维护管理高效率。信息技术建设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支点之一。
2强化普及抓培训,让信息技术成为提升教师素质的新切入点
2.1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基本技能,落实到队伍建设的全方位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我们制定并始终坚守4项措施:④新教师应聘上岗前必须参加信息技术技能培训,拿到相应的等级证书才能上岗执教。②在推进校本教师教育课程化过程中,将“三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现代教育理念培训、信息技术教学法培训)作为必设课程,细化到课时之中。③在评职评先中将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硬件条件。④将信息技术运用作为优质课认定的重要内容。近3年来,区电教馆具体负责组织进行的各类培训班有2O多个,参训教师3400多人次,全区2/3的中小学教师参加过各类培训并结业或考试考核达标。通过不懈努力,信息技术在教师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一批被评为国家、省级先进学校和先进教师中,100%都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工作做得好的典型。
2.2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平台运用到培训的各个环节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便捷工具广泛运用到教师培训之中,是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的有效渠道。我们在教师教育中强化了信息技术的平台和工具作用:①在进行教师集中培训时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一方面配备必要设施.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资源,方便受训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力武装培训教师,要求主讲教师必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加课程容量和张力。②利用高中课改的契机,推进网络互动培训模式,引领高中学段教师高起点地普及运用。2009年暑期,我们严格按要求完成了高中起始年级教师课改通识性网络培训。效果很好。③将信息技术作为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的基本工具,如果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达不到要求,则先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实现分类过关。④在教师继教学分管理上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实现各类培训评价互通,资源共享。这些举措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信息技术在教师中的运用正从倡导和强调全面走向自觉阶段。
3拓展功效抓实用。让信息技术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支撑点
3.1以备课电子化重构集体备课的新内涵
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推进备课电子化水到渠成。我们在电子化备课的平台上,对集体备课提了新标准,要求每一堂课必须经过个人设计、集体筛选、针对性订正3个过程,还要求每课必须针对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导学案,课后有反思小结这些新要求有效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在提高备课效率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2以多媒体有机衔接作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我们克服了过去偏重形式的倾向,更多地关注多媒体与教学整合的实际功效,强调“课课用”、“处处精”。在实践中,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因子作了“九位一体”的基本概括.即融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师、学生、教材因素、教学背景、教学环境、教学素材、信息技术为一体。对信息技术进课堂明确提出了“四精”的要求,即精良的硬件支持、精选的教学内容、精准的切入契机、精彩的互动效果。多媒体与师生学习活动的有机衔接.使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丰富灵活、别开生面。
3.3引导网络社区和学科网络群建设。使之成为教师学习和生活的第三空间
掌握了信息技术手段和技能的老师们不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虎添翼,在学习生活中也有了更大的空问。在学校的倡导和支持下.老师们纷纷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网络社区和学科网络群,借助网络平台,他们经营博客,探讨问题,相互学习。目前,很多教师有自己的博客,有自己热爱和熟悉的网络空间。网络学习活动丰富了教师的生活,有效提升了教师素质,近几年来,我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推进力度加大,取得的成果也更加丰硕.教学成果获国家级奖7人次.省级奖139人次,市级奖415人次,多项教学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
3.4以校园网站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桥梁
在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教学科学整合的同时,我们利用已有资源,加强了校园网建设。目前,荆州区基本做到了“校校有网页,周周都更新”。学校、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空间资源.发布教育信息,刊载学生情况,实现家校联系。身处各地的家长通过这个窗口能较方便地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长在校园网页交流平台上留下了充满真诚的感激之言。校园网站正日益发展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桥梁。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一个探索方向。也是一种实践方法,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荆州区的此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资源库的共建共享问题、教师网络自助培训体系建设问题,这些将是我们下一阶段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我们愿与各兄弟单位同心携手,共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共同推进全市信息技术建设迈上新台阶。转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