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审视和谐教育的内涵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11阅读:
字号:|

  用以人为本的观念审视和谐教育的内涵

  摘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的观念审视和谐教育内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和谐教育的目的性;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和谐教育的时空性;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和谐教育的创造性;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和谐教育的实践性;理想教育和诚信教育,和谐教育的情感性;个性心理、集体教育、生活教育的拓展,和谐教育的融合性与开放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和谐教育的整体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和谐教育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落实到学校,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出发,调控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发展。

  1、让每一位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和谐教育的目的性 和谐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教育,致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成功的观念,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都得到提高,不同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培养,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关注、激励、引导、培养。

  “以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课堂内,努力以“和谐、兴趣、成功”三大原则创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建立一种和谐、信任、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使师生的人格都得到同样的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创造力得到培养,使课堂、学校成为展现师生个人价值的舞台。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文素养不断增强,使学校成为纯净、健康、开放、和谐的教育园地。家庭内,家长应实现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转变,从单纯教育者转变为共同学习者,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加强自我约束,重视言传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影响子女,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社区内,应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电影院、网吧、红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营造一种健康、科学、向上的教育氛围,加强对未成人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就形成了合力,它必能构建起和谐教育的大厦!

  2、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和谐教育的时空性

  2.1 全面发展是和谐教育的范围限度。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孔子主张“六艺”施教:礼、乐、射、御、书、数。礼是德育;乐是美育;射、御是体育;书、数是智育;真是文武双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党曾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培养“四有”新人: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在西方,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中提出一个人有七种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协调发展;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人的才能和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这就是在于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诸种智能的发展和培养,施行和谐的、全面的、协调的教育和引导。

  2.2 终身发展是和谐教育的时间限度。一个人的成长,除去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中、高等教育之外,应该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然,就会被时代所淘汰、所遗弃。因此,我们教育者应在和谐教育中不忘《学习革命》中指出的: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乐四倍的速度变化着。树立“社会即课堂,生活即教育”的终身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3、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和谐教育的创造性 在学校,要育“三风”——孕育朴实创新的校风,勤实创新的教风,踏实创新的学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一切创新之母,是保持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永不保守的决定性因素。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一个响亮的名词——可持续发展,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纵观当前形势,由“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明了社会对“发展”这一概念内涵的把握与要求越来越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和谐教育应该具备如下特征:跨学科和整体性,价值导向性,方法的多样性、适用性、实践性,诸教育要素的融合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手中的不仅仅是一两只鱼,而更重要的是捕鱼的方法。不仅仅是一些零乱无序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方法。

  4、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和谐教育的实践性 据有关媒体调查,中国的家庭最缺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一个人的成长,绝对会遭遇来自外部环境和自身体内各种挑战、磨砺,可现代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羽翼庇护下,生活优越,心理脆弱,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心理承受力。

  在应试教育的狭窄、黑暗、锁闭的空间里,衡量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尺度,就是考试成绩。绝大部分在体育、劳动、音乐、美术、表演、交际、操作等表现突出的同学,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被重视,而得到应有的肯定性的评价和褒奖,即使同一个学生,学校、家庭、社会认可他的也仅仅是考试,是学业成绩,其他诸多优势和潜能都被忽略、埋藏。学生长期处于压抑、郁闷、紧张的心理氛围中,应该得到的及时的褒奖、肯定没有得到,很少享受快乐、成功的精神体验。

  因此,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作为心理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作为和谐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该联结起来,而且由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和矛盾,科学合理地安排常规化的挫折体验和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磨炼坚毅的性格!多几把尺子、多几种标准评价学生、衡量学生,不能急功近利,只顾学业成绩,而是要有长远目光,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审视学生的每一次成功,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中获得发展。

  5、理想教育和诚信教育——和谐教育的情感性 道德和情感的培养是人文教育、和谐教育的核心,而理想教育对学生人生的导航作用仍为重要。对于诚信,朱镕基同志曾指出:“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导为重的良好风尚。”

  教育最为本质的意义就是唤醒灵魂,教育最崇高的目标就是最大可能地把所有的人导向真、善、美。

  理想信念教育要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此基础上,树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诚信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诚信意识,对社会、对家长、对自己要有一定水平和深度的道德评价和审视能力。自己对自己的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

  6、个性心理、集体教育、生活教育的拓展——和谐教育的融合性与开放性 和谐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一个个鲜活个性的学生。因此,和谐教育观念下的个性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的独特性。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当然,个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集体教育的大环境,要发挥集体对个人的教育功能的同时,更注重集体中个性的正常发展,使集体成为个性发展的健康摇篮,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和谐向上的班风、校风,勤奋向上的学风、教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习、文化风习等等,都会成为构建和谐教育有机的、重要的基石。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创新意识、平等意识、守信意识、自立意识、破釜沉舟的冒险精神、越挫越勇的进取精神、机动灵活的应变能力、人际关系的处世艺术等,都期待教育工作者从构建和谐教育的角度出发,使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立足生活,教会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日常生活沟通,把传统美德教育、现代文明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把教育的空间扩展到社会的大天地。

  7、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和谐教育的整体性 在学校,应构建和谐课堂、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要用爱的力量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温馨的校园,挖掘师生的潜能,张扬他们的个性,让所有的“金子”都在这里发光。

  在家里,要构建成一种有和谐教育氛围的和谐家庭教育,如因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融于日常生活关照之中的隐性教育,营造适合子女个性特征的微观环境和氛围的个别教育,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网络上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筛选、编辑,有机地融入到子女的学习中,打破子女的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关注他们,给他们以主动探究、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在小社区内,大社会里,要构建有和谐教育氛围的和谐社区、和谐社会教育,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潮流里,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样,在和谐教育下,学生和谐发展、教师和谐发展、学校和谐发展,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应不断摸索素质教育、和谐教育新方式、新方法,努力使各种外在的观念、精神、意图,通过教育引导、培养、感染这一通道,通过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塑造,使外在的教育观念能渗透到学生心灵中,通过内化、固定升华的途径,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实现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和谐教育理念。

  和谐教育是灵魂的启迪,注重一种精神的沟通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对自然和谐地把握和利用,人对科学技术和谐的探索和利用,她包括知识内容的传递、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的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她们自由地生长,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我们坚信: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者看成一个鲜活的、整体的、情感的人,坚持科学、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的学生定会在和谐教育的蓝天里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上一篇: 用人格塑造事业 用真情培育花朵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