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正文

用老师无限温情 绿学生心灵沃土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2 12:13:11阅读:
字号:|

  用老师无限温情 绿学生心灵沃土

  孔子说:君子不器。

  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上,不少老师把学生当成了“器”,装文言知识,不少学生也只有以己为“器”,接收积累文言知识。而家长、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默认这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老师以学生为“器”,是出于好心,却折磨了学生,学生以己为“器”,身受折磨而不觉。

  于是,我看到的,是一些学生身上不该有的老气横秋、眼中的无限迷茫,是神态的麻木、表情的僵硬、心灵的空虚。

  曾经的我,也是如此,甚至更甚。他们的苦,我曾感受,虽然如老照片,已经泛黄,但有些记忆永远不会抹去。

  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希望我们积累的文言知识越多越好,就像一个容器,尽可能多地装下更多。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没有趣味,我们的头脑缺乏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的土地荒芜一片,枯燥就这样蔓延。

  不管仁人志士,是多么地悲天悯人,也不管新课改的春风怎样的吹,也吹不皱一池死水。教与学的这种状态依然持续。

  在文言文教学上,我也有着很多的困惑。有人说,文言文就是一门外语。观点很不爱国,有些极端,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然,为什么学生读起来拗口、理解起来困难、以致于有些同学一窍不通呢?

  在文言文教学的路上,我在摸索前行,在处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文言知识二者关系的问题上,有一些幼稚的想法。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文言文浩如烟海,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是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这些我们作老师的都明白,但是有着高考无形的指挥,有时老师的教就带有功利性。我在上课之前,从文化宝库中捡拾一二,或先介绍时代背景,或阐述作者思想观点,或介绍与作者相关的人物,或说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或设置悬念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读。如对《劝学》,我介绍了荀子虽属儒家学派但又和儒家观点有异,以及他和孟子人性之善恶的迥异,引发学生对荀子和他关于学习观点的好奇。对《苏武传》,我提到苏武在匈奴呆了十九年,年富力强出使,须发尽白归汉,期间,和当地女子结婚并育有儿女,并向学生提问“公羊会产奶吗”,引起学生对苏武其人和课文内容的好奇。

  课前朗读至少五遍

  最好安排在早晨,每周语文有三节晨读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文要知其结构层次、理解文意、弄清主旨,也得读不下三遍,更何况有着很多字词障碍的文言文呢?晨读的同时,让学生把文中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并且应弄清每段意思和文章大意。只有一遍遍地读,才能对文章表达的意思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文中的主旨。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语言,既然是一门语言,要多说多读多用,才能较好地掌握它。一遍遍地读,也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有的学生就惊喜地告诉我,说一开始不懂的字词多读了几次就明白了。这就体现了语感的作用,通俗地讲,这是“猜”,实际上这是合理的推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指示王”中“指示”,有的学生一开始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一样,后来推断出其义为“指着给、、、、、、看”。

  解决圈画不懂之处

  每个学生都有不懂之处,解决时可借助工具书,也可以和同位交流,小组成员交流,班内同学讨论,老师适时参与。学生之间互相解决疑难,学生可以成为另一个学生的老师,这就调动了学生解疑释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动手去查字典,积极给同学解说,这样学习劲头足了,学习动力强了,增强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每个学生都能看到别的学生有不懂之处,这样,程度好的学生不会盲目自信,程度差的学生也不会自卑,胆小的学生也敢于在课堂上说话,而不是面红耳赤地表达不出。把疑难解决了,然后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记住并巩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这一阶段中,学生解决疑难并掌握,也是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脱离了课文内容去记,则难以记住,一时记住也记不牢固。

  美读体会文中情感

  这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听录音,揣摩录音中的范读是如何读出情感的,品味相关语段是否自己也能读出味道。对于作者感情强烈的地方,可以找多个学生读,看谁读的到位,读后再说出表达了作者或人物怎样的情感,可以让其他学生评价前面同学读得好不好,老师参与其中,并给以指导。让学生自己读,读时揣摩,并有感情地去读,再试着说出作者和人物感情,能加深作者对文中意思的理解。学生在有感情地去读时,其实也渗入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从而能读出字面背后作者或人物的感情,继而往深处挖掘,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如《苏武传》中卫律劝降一节,应读出苏武的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李陵劝降一节,应读出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忠贞不渝、 坚忍不拔、无怨无悔。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积累文言字词,二者始终是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语言环境中积累文言知识,这样会掌握地更加牢固。积累的文言知识的总量多了,也就减少了字词方面的一些障碍,增加阅读文言文的速度,理解起来就会轻松容易。

  孔子说:君子不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这一句话,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新课程的标准相吻合。

  我们在处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积累文言知识的关系时,应让不同形式的读,参与课堂。在处理时,老师不应把学生当成“器”,不应把自己的意志、观点强加到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主的意识,对问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应把爱渗入教学,适时地给学生以鼓励的眼神、赞赏的目光、无微不至的关怀、春风化雨的温情,让学生知道自己受到重视。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器”,主动地去摘取文言知识的果实,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讲文言文时还要给学生讲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历史事实、哲理故事,让学生有充满营养的精神食粮,也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他们对语文才可能会由不爱到爱,由爱到深爱。

  给学生无限温情,便会为学生撑起明丽的天空,他们学业的土地便不会荒芜,他们心灵的土地便变得更加肥沃,一片葱茏。

上一篇: 用科学的评价来引导学生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