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成因
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成因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中学生们面临日益严重的过度社会化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问题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如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业竞争压力;未来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对于离开父母的"心理断乳"不适应;农村贫困中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救助机制的不健全......。作为普通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深感工作责任之大,也深知本职工作的难度之深。但本着教书育人“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我们政治组对怀远一中各年级进行了全面的问卷调查,得出了当代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失当,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可能导致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产生。
首先,从客观上讲,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再加上社会上激烈的竞争,使家庭成员奔波忙碌,没有更多的时间相处,相互之间的交流也远远不似从前,这使学生明显感到了在家中缺少了温暖。
其次,从主观上讲,家长对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忙为由,过度放任孩子自流,听之任之,缺少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有的家长则在思想上产生偏差,自觉不自觉地重智轻德,忽略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对他人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一旦遇到挫折,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过激行为。
再次,还有一部分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恶劣:父母不和或离婚,或借居在外地,或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缺人管教。还有极少部分的父母,本身的道德素质偏低,给学生提供的是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对学生受侵蚀、产生过度社会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再者,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孩子。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基层的落实,众多的居民家庭中,普遍呈现一种“4-2-1”家教模式,对孩子过分的包办代替,宠爱有加,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以及任性、自私、骄傲和盲目自大等的心理缺陷,进而导致过度社会化的养成。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及学校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已成为导致中学生过度社会化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校是中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偏差,对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形成也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虽然“素质教育” 的口号已喊了多年,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评价机制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因此目前升学率还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分数还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依据,这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些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一直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铺天盖地的是习题,接踵而至的是考试,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阅读可以培养感情和陶冶情操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即使课本上有凝集优秀文化沉淀的中国古代诗词和文学名著节选,失去了咀嚼涵咏的机会而成为挣分的工具;抽去了其中的血脉筋骨,而化解为支离破碎的杂烩。这种不够理想的学校德育环境是学生过度社会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另外,教师的教学态度、行为和言行举止也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在学校里,常有一些领导指导方向失误,给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进一步增加了压力。而高强度的工作、升学压力与自身地位引起的高度精神紧张、左右彷徨而难以选择的行事态度、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反差等等,长期压抑在教师心里,时间一长,就有可能引起教师的焦虑、狂躁和神经质,缺乏耐心,冲动性强,甚至在一气之下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或者用语言这种“软暴力”折磨学生,或者直接向学生施以暴力,进行体罚,造成学生的紧张、恐惧、冷漠及抵触情绪,这都会诱发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等过度社会化。
三、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低俗文化的感染,是引起中学生过度社会化的最主要原因。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和震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的重叠交替,互相辉映,使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一部分中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无从选择。而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很多人热衷于功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缺乏真诚与单纯,礼仪之邦却目中无礼仪,为了金钱而不赡养父母者比比皆是;见义勇为者常常被置于流言蜚语中,流血又流泪;几十个大男人,面对歹徒的肆虐施暴可以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不惜铤而走险,践踏、残害他人生命……种种畸形社会事件的发生,蚕食鲸吞着学生们稚嫩的心灵,对他们日常过度社会化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的文化市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的影视作品充斥了许多或者是打打杀杀、暴力血腥,或者是情意绵绵、风花雪月的场面,使喜欢坐在电视机前的学生一族无法抵抗,成为它们的俘虏。另外,一些泊来的文化产品,也是良莠不齐,如日本、美国的少数动画产品、垃圾文化,在吸引学生们的视线的同时,对学生的思想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导致学生行为的失常或者暴力倾向。
四、中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滞后,也是造成其过度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学生正处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发生急剧的变化,由于各种心理因素还未成熟,认知结构不稳定,虽然对新事物的接受快,但认识上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容易偏激、冲动,再加上道德鉴别能力不够强,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对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影响难以正确把握,因而就有可能误入歧途,形成过度社会化,甚至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过度社会化特征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成因很复杂,如果我们只仅仅观察其表面现象,采用简单的手段和方法,就很难改变中学生的过度社会化,因而我们要深入细致地揭示其形成的原因,从源头上堵住这些产生过度社会化的因素,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来“正本清源”,从而纠正中学生的过度社会化。既然中学生的过度社会化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因此对他们的引导教育也必须从多方面去考虑。
一、重视家庭教育,给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二、不断改进学校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三、改善社会环境,避免社会各种矛盾或冲突及大众传播媒介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四、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纠正不良认知,进行行为重塑。
总之,虽然大多数中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关心爱护下健康成长,但在某些中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过度社会化特征不容忽视。而对学生过度社会化的引导管理,更是刻不容缓和困难重重。但我们只要牢记自身的职责,立即行动起来,潜心研究,积极探索,一定会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和对策,帮助引导成千上万的中学生转变其过度社会化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