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成长
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成长
——使用北师大语文教材的困惑和反思
我校从2004年起,开始使用北师大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变化。教师们在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师生关系的转变、学习内容的拓展、学习方式的变革到评价内容、形式、主体的改革,这一系列的变化已经在学生和教师中凸显出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浮华走向真实,学校、教师与学生都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都在体验着成长的快乐。在新的观念带来新的变化的同时,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也不断产生。
一、课改的困惑
1、使用语文实验教材的老师,共有的感触是——识字量大。学生年龄小的矛盾制约着老师和学生,虽然识写分流了,但是大量的生字,还是让刚接触语文的学生有点招架不住。生字怎么也记不住,于是我们课改之初的热情逐渐被冲淡了。
2、课文容量大与语文天地中活动多也是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
小学语文现在的课文容量多是众所皆知的了,一册语文一般的是16个单元,除语文综合实践单元外,其他的每个单元大约都有2-4篇课文。通过实践教学,我认识到我们对课改理念和教材理念的认识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对实验教材的使用其实还是没有脱离旧的教学模式,我们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好多的事情都是教师一个人包办,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到累。我们的课改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可见观念的转变不是说到就做到的事。虽然老师们都明白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教学识字、读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情感和能力。但是想做好还是很难。
二、课改的反思与做法
反思我的教学,原因是认识和实践存在落差。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还有就是我们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例如:通过教学我发现识字教学有三点值得我们反思:(1)追求一步到位,想让每节课每个孩子认识所有的字。其实,教材中要求会认的字,都是最常用的,课文中和生活中复现率很高,教师不必让学生当堂学会,步步落实。(2)识字游戏花样多,成效不大,耽误时间。(3)识字教学没有和语文其他活动结合,识字面太窄,仅仅局限于课堂。忽视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另外,我觉得特别是语文公开课上我们总是试图在一节课上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方方面面(读书、识字、游戏、合作、思维训练、表演、交流),结果是走马观花,热热闹闹走过场。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而与此想对应的搞不好又回到了老一套的教学流程中去了。没有散发出新课改的气息。另外对于课文的学习,每篇课文都要达到美读的目的,违背了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把朗读能力看成是学生读书的主要能力。
于是,我在教学现在的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试着按下面的方法做:
1、不再追求教学形式的变化和花样的翻新,不再追求完美元缺的教学设计,而是精心研究学生心理,以追求学习过程为主,指导学生完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过程。放开学生,让学生大胆交流、大担质疑,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做到教无定法,试着随机应变,让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学习语文。
2、多吸取别人的教学中的长处,在教学中我认为花样还是要有的,但是要有的有新意,与教学活动能配合。比如,许多人在教学生字的时候经常用的是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而我试着让学生在学习每篇新课文之前,不要看后面的生字表,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认识,如果不认识的就查字典,那样学生在自己查字典的过程中也就对生字有了很深的印象了。另外,给学生建立“识字盒”,鼓励他们找一找自己刚学会的生字,每天的抄到纸上放到盒子里去。
三、课改的变化
虽然一路上坎坎坷坷地走过,但是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变化还是令我感到欣慰。
1、教材中的“金钥匙”带给了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也给老师开阔了教学思路。孩子学习到一定的时间内就会有一个顿悟、一个飞跃。
2、长课文感觉没有让学生感到困扰,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时候,对于课文,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它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段落去感受去品味,无拘无束的与文本对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教材优美的课文和开放的思维训练,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许多孩子在学完课文后就能够出口成章。
回头看看三年来教材使用的历程,课改实验中,北师大语文实验教材给我们起了一个导航的作用,它把先进的理念化为实际的做法,引导我们渐入佳境。我们每认识到一步,行动上就会前进一大步。它是课改中的一把“金钥匙”,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