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教育寻租视角下的探析
择校:教育寻租视角下的探析
摘 要: 择校的形成,起因于优质教育需求旺盛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以教育寻租 呈现的择校是对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的吞噬,其出路不是对于择校的严令禁止,而是在制度 的框架下加以规范,避免教育寻租的后继危害。
关键词:择校;教育寻租;探析
一、教育寻租的释义
寻租(rent seek)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在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1993 )中,寻租被解释为:“指为了寻求对己有利的政策而采取的活动,比如得到政府的保护以 免 受来自国外的竞争。”可见,寻租是指这样一种活动:通过行政权力的运用,以获得某种利 益。教育寻租实际指的是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主体的寻租,他们通过其掌握的稀缺资源,利 用权力从制度上形成弹性或者在政策上人为设置需求障碍,进而营造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来获 得非生产性收入,这种非生产性收入是指利用权力寻租而获得的租金收入。
实现教育寻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掌握公共管理权力;二是公共权力非公共地使用,变 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三是权力的使用违背了社会基本价值与规范;四是侵占、损害公共利益 和他人利益。并不是教育主体都是可以寻租的,只有那些拥有某些管理权力或拥有垄断资源 者才有寻租的可能。寻租主要表现在教育领域中通过权力以违反规范的手段为个人或亲友谋 取私利,并损害社会与他人利益的行为。
二、择校的缘起
择校的形成与发展,起因于优质教育需求旺盛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这 一矛盾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入中过多的部分投向了高等教育,因而 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经费捉襟见肘。随着管理权的下放,投资主体也相应地下移,很多乡镇 的财政不能够支付日益攀升的教育成本,加之教育经费的截留和挪用现象屡禁不止,所以在 政府无法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通过自身的力量来筹措资金。于是,一些原有硬件和 师资不错的学校当然乐意接受择校生的高收费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2.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在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的存量与质量在较高劳 动报酬的获得和自我目标实现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 般而言,在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劳动力所受的教育的质量和程度越高,就业的机会也就 越多,选择的工作就越理想。高校的一再扩招,其中占主体地位的只是普通院校,远远不能 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如此必然导致竞争的下移。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义务教育阶 段,优质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这种资源的稀缺性也必然导致对优质教育资源占有的竞争。 择校,无论是哪种方式,其目的均是占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3.校际间的差距客观存在。虽然义务教育法规定中小学实行“就近入学” ,然而由于“重点制”这一历史后遗症的影响,校际间是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的。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经费投入等方面相差较大。即使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学 校之间,这种差距也依然存在。这样,虽然没有了以前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分,但每 所学校在受教育者的选择中都会被归类。也正是这种差距的实际存在,最终导致了择校现象 的发生。
三、寻租视角下的探析
在现实生活中,不仅行政权力在寻租,还有一些自然垄断和行业管制部门的权力同 样在寻租,我们姑且将后者称为职业权力寻租。教育寻租中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与一般学 校相比,重点学校具有供给优质教育机会的垄断权,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它可以将它拥 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任意一个愿意且能购买这种教育服务的需求者,这个过程可以把个 体和家庭的消费剩余压榨到近乎于零,实际上是一种凭借自身的垄断特权而获得的职业权力 寻租。在择校行为发生之前,这种租金收入只是一种潜在的租金收入。
在寻租的过程中,一方面,拥有特权的重点学校的校长及其教职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 这种教育供给的特权,它可以形成权力租金,他们希望将其拥有的优质教育以高于市场均衡 的价格与教育机会的需求者发生交易,这样他们拥有的这部分潜在教育租金便可以转换为现 实的利润和好处。另一方面,教育机会的需求者也清楚地了解优质教育可能给他们带来的好 处,他们也看到了重点学校所拥有的以教育供给的垄断权呈现的教育租金,于是教育寻租便 浮出水面,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进行寻租活动,以获得优质的受教育机会,择校因而产 生。这种寻租的手段主要是通过权钱交易来支配优质的受教育机会的,重点学校通过其对优 质受教育机会的垄断的特权来获取额外的收入,而受教育者也乐意为这种优质的受教育机会 进行额外支付。因此只要择校的市场供求两旺,择校现象就只会愈演愈烈,所谓的政策规定 内 的行政划片入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现象。
不难看出,驱使两者之间教育寻租达成的关键在于校际间的差距的客观存在,导致择校现象 愈演愈烈的关键也在此。教育寻租对于两个主体都是受益者,损失的是国家的教育资源。一 方面重点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是利益的获得者,试图保持自己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 利用特权进行创租,其目的是为实现特权和经济利益之间的交换创造条件,把自己的利益与 “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成为教育腐败的一个催化剂。在这些学校,“择校费”成了教职工 的奖金、福利补贴和改善学校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公款请客送礼、公款旅游和铺张浪费也 多从这笔收入中报销,搞腐败的经费也算在教育成本之中,分摊在学生头上。更令人忧虑的 是,“择校费”已演变为“权力寻租”的一种形式。一些掌握实权的人,给学校批“条子” 、“打招呼”,学校给“当权者”送“招生名额”。这实际上是“蝴蝶效应”在教育领域的 呈现。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仑兹。1961年冬季的一 天,他在计算机上输入一个特定方程组,发现由小数点保留位数的变动,使之新打印出来的 天气路线图完全偏离了原有的路线,误差和不确定性在一连串湍流性质的作用下成倍放大, 从尘暴和狂风一下子扩展为大规模的旋涡。也就是说,一个小小的误差会在运算过程中成倍 放大,最后引起灾难性的后果。后来人们发现这种依赖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不仅出现在气象预 报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教育寻租导致的资源损失表面上还不会造成几亿 元国有资产付之东流,也不会引出人命关天的大案,但后果更恶劣,影响更久远。它可以引 起比“多米诺骨牌”更强的连锁反应。它可以呈现放射性的蔓延态势,带来更多的创租和寻 租主体参与到择校的过程中来,如此带来的不但是公平竞争被破坏,更甚的是由于寻租而导 致的教育腐败大量的吞噬着稀缺的教育资源,这不能不说是制度安排上的重大缺陷。四、走出困境的对策选择
择校在一定的时期内长期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亦即它具有内在的合理性,我 们不能简单地对它加以否定。问题在于如何对择校就学进行合理健康的引导。目前对于择校 反感的多是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其一,它导致的教育寻租消耗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其二,寻 租过程中,利益的转移与获得对于薄弱学校和受教育者中的弱势群体是不公平的。因此,对 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应该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消除校际间的差距,破坏教育寻租赖以生存的 土壤;其二,在校际间差距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前提下,引入合理、同一的竞争规则,使公平 与效率都得以彰显。
第一,正是因为择校的根源在于校际之间的差距的存在,因此消除择校现象的根本就是要加 大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对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缩小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 。一种途径可以通过政策,相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并在人员配备、政策执行等方面给 予优惠,调动其办学积极性。而对于重点中小学则应放开手脚,让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自己 筹备一定的资金来参与学校的运作。其二,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或联系,实行优势互补。通过 提拔、调整、交流等形式,将重点学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传授给薄弱学校,以期对其有所帮助 。其三,学校应办出特色。在提高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的教育形 式,突显自身的优势。一些私立学校可以利用其资源投入的优势,加强学校内的硬件建设和 师资配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等。
让每所学校都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保证基础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让每一 个教育需求者都能够拥有更公平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让教育需求者择校的需求动机降低 到最低,重点学校的权力租金消散。这才能彻底消除因教育寻租而带来的择校现象。
第二,不可否认,这种校际之间的差距是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消除的,即使保持相同的物质条 件和师资队伍,还有潜在的学校声誉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倾斜,始终难 以从根本上消除。而且,强行禁止择校,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必然造成“租”的耗散, 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社会的“剩余”和福利。张五常、巴泽尔的研究都表明,强行管 制会造成租 金耗散,是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和交易方式;强行管制也还会出现市场出清,但是这种出清不 是有效率的出清,需求方需要支付没有产生效益的“排队时间”,供给方也会在商品或者服 务的质量等方面打折扣,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的数量、质量要求都不可能达到最优,资 源配置无效率是必然的。更进一步讲,对于择校的抵制主要是因为教育寻租的存在,因此只 要校际间的差距存在,那么应对择校的聚焦点总是在教育寻租的消除。只要让这种择校合法 化,在相同的竞争规则下,择校的导向必将是提高教育机会的供求双方自我完善的动机水平 。
另从公平角度讲,笔者认为这并没有违背公平的原则。首先这种行为的发生不是以损害别人 的利益为前提的,并没有对他人的受教育机会产生影响。至于有人认为这部分择校生对义务 教育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相对于其他受教育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个问题很简单,既然承 认了教育资源有优劣之分,而且相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部分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决 定了必定有一部分人不能占有这部分教育资源。那么让相对能力较强的人占有这部分教育资 源与让受教育者通过电脑派队的形式而决定谁享受这部分教育资源,难道能说后者更有效率 更公平吗?后者是让很多有较强能力的受教育者游离于这部分教育资源之外,也正是因为优 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才会出现对教育资源占有的竞争。既然有 竞争的存在,那么最终决定谁将占有这部分资源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才是公平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朱力.教育腐败是双重权力的腐败[J].探索与争鸣,2004(2).
[2]巴泽尔.产权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5.
[3]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2-186.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