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教育静悄悄
这里的教育静悄悄
何谓“隐性德育课程”?目前,教育界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大多数意见认为,它是广泛地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的、间接的、内隐的,通过社会角色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一个新生事物从诞生到成熟,总要有一个逐渐被人接受的过程,综观目前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或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实施策略。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促进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
“调控”——隐性德育课程不仅要开发,也要注意屏蔽
“调控”不单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手段。隐性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受课程开发者主观意志的影响相对较少。作为这一课程的二次开发者和实施者,教育者应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隐性德育课程中自发存在的一些不良德育因素进行甄别和过滤,尽量发挥其正面影响。
镜头一:
孩子们自主策划了一次歌曲演唱会,邀请我参加,我欣然接受了邀请。可随着活动的进行,我的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孩子们演唱的几乎全是当今最流行的成人化的歌曲,那些歌曲表达的主题很多:有的愤世嫉俗,有的玩世不恭,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哀怨惆怅。当这些毫无童真、童趣的成人化的歌曲从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小嘴里唱出时,我感到滑稽、荒诞和悲哀。我本想当场喝令停止,又担心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于是耐着性子听完。
最后,孩子们强烈要求我也来一首,我没有推辞,上台演唱了一首在这些孩子眼中看来也许是最最老土的歌——《我们的田野》。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唱完后,学生都说好听!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德育时机!于是,我首先评价说他们演唱的歌曲富有时代气息,但可惜表达的都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实际生活。我告诉他们儿童歌曲中也有许多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并当场布置一项作业,每人回去至少学唱一首儿歌,下星期的班队课依然是小小演唱会。后来的活动很成功,从《铁臂阿童木》到《花仙子》,从《小红帽》到《蓝精灵》……同学们用心地吟唱,我也是喜在心头啊。活动结束前,我特意留出了十分钟让大家谈感受。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收获。他们不仅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了爸爸妈妈辈的“明星”,更重要的是他们从这些歌曲中学会了刚毅、果敢、善良、机智……看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谈着,此时的我在一旁偷着乐呢!
“转化”——把显性德育课程转化为隐性德育课程
我们不能贬低显性德育课程的功能,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是完全可以并且一定能同生共存的。只是隐性德育课程较之显性德育课程具有更为广泛的渗透力和潜在的影响力。在一些德育因素的渗透与影响中,隐性德育课程更为适宜,更为日常化,这就需要由“显”向“隐”的转化。
镜头二:
思品教材有《热爱班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等内容。可在平时的教育中我发现,现在不少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要想渗透和养成集体观念绝非上几节课,让他们读读书就能奏效。我尝试着把集体观念的培养纳入日常教育活动。我撤消了所有的班队岗位,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每天放学前让同学提名今天为班级服务最多的同学,先进行表扬,而后授予第二天“值日班长”的头衔。
班级里形成了良好的“抢先争先”的风气。大家意识到“为‘家’里做事是我的责任”;“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天的值日工作,虽没有专人负责,却总做得井井有条;老师有什么事情,大家总是自觉地帮忙完成。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做到了“心中有集体”、“行动为集体”、“集体是我家”。无意中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这是意外收获。
“策划”——隐性德育课程阵地建设需要主题化
在隐性德育课程中,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隐性德育课程由于内敛、导向、长期、潜移默化的课程特点,它需要一个德育影响点较为集中的环境课程来支撑。这就要求做到学生道德学习场所的环境、阵地建设的主题化。让学生在这个主题化的阵地中对隐性德育目标形成一种持续的心理认同,这样隐性德育产生的影响才是强烈的,深远的。
镜头三:
教室布置也是一门学问。为了努力建设好这块园地,每期板报我总是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孩子们一起确定主题。新学期开始了,“好习惯与我同行”系列活动将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深深地种进了孩子的心田;春天到了,“春天在哪里”将孩子们带入春的世界,唱春天的歌,背春天的诗,巧笔写春色,妙手画春景……当听到孩子们在自觉地积累着板报上的好词佳句;当听到孩子们下课后边背板报上的童谣边做游戏……我坚信,这块“自留地”开垦得值!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