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其它 -> 心理健康 -> 正文

浅析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解析与应用探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54:35阅读:
字号:|

  浅析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解析与应用探讨

  论文摘要: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理念。心理健康课堂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创设一个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课堂的模式供心理教育工作者参考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尝试并提出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

  论文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内涵

  心理健康课堂的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讨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设计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简言之,为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和心灵共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容上必须精心选择,注重身心和谐。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充分交流分享,强调心理环境的和谐。

  二、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价值多元,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建构性。它否定了传统课程的预设性、静态性,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开放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分享,重视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学生的答案没有绝对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感受和想法都应该可以尽情地表达,在对话交流中产生心灵的碰撞。

  2.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学生潜能开发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生成(而非预设)的过程,强调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非“教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在学生自我的逐步生成过程中流动,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随着课程的不断设计、更新和扩展。

  三、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目标

  1.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保证有效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2.促进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目标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为立足点,关注发挥个人潜能和个人心理能量的增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在师生、生生真诚的对话和充分的分享中,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四、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1.感知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2.分享

  教师应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可采用以下句式: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猜想你可能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3.感悟

  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启发,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学生的体会也深刻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践行

  心理健康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通过体验和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体验和反思下的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了解的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内化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实现完善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或经验,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还重在学生的经验分享。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理念,是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南。

  五、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评价

  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和学生的交谈和调查了解到,学生高度评价了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率、兴趣度以及问题回答的合理性、发散性较高,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自我调控、自我疏导等方法和技巧。

  学生能够利用课上的“空白”时间自省自己的思想、行为。教师为学生留有课外延伸和实际应用的实践训练项目,并有随时对活动目标进行反馈调控和巩固强化的措施。每节课学生们都会在活动中尽情地感知、分享、感悟,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有效迁移到生活中,出现了一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就会回归原状的现象。因此,让学生把体验到的东西内化到生活当中去,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践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上一篇: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随班生健...   下一篇: 没有,这是最后一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