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技巧和思考
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实践技巧和思考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但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对挫折、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吸烟、喝酒、赌博、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所以,这几年来的心理辅导工作实践给我许多思考和启示。
一、运用心理辅导开展德育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人的健康做了这样的界定:不仅不能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培养就越发显得不容忽视。但是,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不仅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而且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情绪、态度、气质、性格等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错误地一概斥之为思想品质问题,使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阻滞感情的交流。加上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敏感、心理承受力低等弱点,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没有使思想品德教育成功,反而在学生心中削弱了教育者的说教权威。其实,如果教育工作者把握了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把从属于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同道德品质严格区分开来,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给予辅导,可以把心理障碍、心理疾患逆转过来。如逆反心理可转化为求知欲,嫉妒心理可转化为进取心;对骄傲的学生给予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有时辅导者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些赞扬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真可谓“暖语似春风催人进”。从这些可以认识到,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它对德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有效地进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心理辅导重视协调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平衡;它指导并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与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相反,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接受德育要求,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开展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辅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
心理辅导者的良好素质包括个人的人格力量、自身素质和娴熟的辅导技巧。人格力量是辅导者的爱心,即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关心,用师爱的阳光温暖每一点稚嫩的童真,用师德的雨露滋润每一枝可爱的蓓蕾;自身素质是辅导者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基础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辅导技巧是辅导过程中运用科学理论和经验与辅导对象建立关系、澄清问题、设立目标、促成行动,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增进心理健康和提高个人潜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可见,心理辅导者良好的素质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三、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心理辅导成功又一重要因素
要使辅导工作成功,就必须掌握娴熟的辅导技巧,然而,娴熟的辅导技巧来自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①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②成熟感产生且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性意识迅速觉醒,情感日益深厚,极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④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存在未来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偏激与理智的矛盾、闭锁交往的矛盾。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或障碍主要集中在下面五个方面:①青春期身心变化带来的困惑及引起的苦恼。②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如什么是心理健康,何为心理疾病。③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问题,如怎样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问题。④学习方面的困惑,如怎样用脑、怎样培养兴趣、如何消除精神不集中、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等。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如怎样才能被重视、如何认识他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认识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在辅导工作中把他们归类,运用比较固定的方法进行辅导,才能达到矫治学生心理的目的。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