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教育写作中成长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7:52阅读:
字号:小|大
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全县组织每年一度的教研论文评选。学校领导在大会上鼓励老师们拿起手中的笔,把教书育人心得写下来,一周内上交教导处,再由学校择优推荐给县教育局。在师专求学期间,我就是一个写作爱好者,不过当时主要写些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之作。如今走上了工作岗位,也许该写一点实际的东西了,这姑且也叫“与时俱进”吧。
写什么呢?第一次写这玩意儿还真有点“牛吃南瓜——无从下口”的感觉。绞尽脑汁之后,想到自己是教政治的,那就写一篇关于政治课堂教学的心得吧。我隐约地记起大三时任教“教学法”课程的老师曾用一些成语概括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查阅了当时的笔记,我把“开门见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等成语誊在稿纸上,再郑重其事地写下“思想政治课组织教学十法”这个题目,随后便是生拉硬扯、东拼西凑、还任意杜撰了一些教学情节,三天后,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就“新鲜出炉”了。
论文交到教务处之后不久就放了寒假,此事就慢慢地淡忘了。开校后第二周,学校在大会上宣布论文获奖情况,由教务处的向主任公布获奖者名单以及论文题目。首先是一等奖获得者,认真听完了,没我。没关系,二等奖也行,我在心里默念着。
向主任继续念着:
获 得二等奖的老师有:
李果老师 《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陈胜芬老师 《妙用图书馆 建书香校园》
……
陈胜芬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我与她的名字相差一字,可以想象,当时的我听到她名字的前两个字时是何等地激动,然而我们的向主任念得太快了,这种兴奋的感觉持续时间不到一秒,就离我而去。接下来,三等奖也没有我的份。我象一只焉里吧唧的茄子,没精打采地坐在会议室的一个角落。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位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名师,而连续写三年的教后反思则很可能成为名师。原来,反思如此重要。从那时起,我就认真地写起了课堂教后记。同时,挤出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并作读书笔记。《人民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导报》、《班主任之友》等书报期刊都是我案头的必读书目,几年过去,读书笔记也写了几大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慢慢地,在没有任何老师的指点之下,我有了创作的灵感、有了写作的冲动。
02年元月,我把用书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凝成一篇千字文,命名为《重视书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投给了《班主任之友》杂志社。当时的她已升格为了“国家级双效期刊”,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并未 太在意。三月的一天,收发员龚老师给我一封信,署名正是《班主任之友》杂志社。第六感觉告诉我一定是好事儿,因为该社从不退稿,难道……
迫不及待地拆开封口,那行字多亲切啊!至今还记忆犹新:
陈胜老师:
你的《重视书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一文我刊决定采用,拟发在2002年第4期,请你不要另投它刊。
我差点要把小龚老师一把抓过来抱在怀里,挥舞着薄薄的却无比珍贵的这张纸,喃喃自语:发表了,哦!发表了就好。又对着龚老师的背影喊着:龚师,今天中午,我请你,胖哥饭店,不见不散。
虽然念书期间的我也在《四川文学》、《青少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但那些都是纯文学类散文,而这才是我教学论文中的处女作。《班主任之友》这本杂志我校所有领导和班主任人手一本,全校只有一位老师在该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小文(且那位老师已调走了)。当大家得知我这个刚出道的小毛桃居然也能在国家级刊物上“舞文弄墨”时,不由得刮目相看,我也因此还得到了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被表彰的“崇高荣誉”。
有了零的突破,我更有激情了。空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阅读、思考、总结之上,周末时,键盘上的敲打声就是我小屋里独特的音乐。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写作 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课堂教学也大有文章可做。结合教学中的亲身经历、借鉴专家同行的智慧闪光,我的一篇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现代教师和课堂应有的几个转变》)出现在了《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2年第12 期,《让课堂动起来》发表在了《四川教学研究》03年第3 期。03年下半年有两个月中,由于要准备参加全国的优质课比赛,我的所有时间、所有精力都用在了那40分钟的锤炼之上。阅读、写作曾一度被打断,然而在赛课前后获得的许多认识却丰富着我的写作世界。
04年1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赛课时的评委胡云琬老师对赛课活动作了一个点评,发表在北师大主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文中对我执教的那堂课作了肯定评价。看着胡老师亲切的文字、想起他在我讲课时赞许的微笑、我又一次燃起了激情。不到一个小时,一篇三千余字的关于政治教学的心得从打印机上缓缓溢出,后来也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上。
04年我自费订了《中国教师报》,每周一期的她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与另外一些教育类报纸相比较,她清新、朴实、更贴近基层教师,没有那些晦涩的词汇、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滋原味。我在认真拜读报纸的同时又向她投递着自己的心情故事。《建设班级“诚信”小银行》、《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这样关心即将高考的孩子》、《暑假——教师“充电”的好时机》、《教师当戒烟》这些小文,就分别在《中国教师报》第63、65、67、77、78期上占据了一小方宝地。一来二往,象小小白菊花、王琰、盈盈、吴若岩等编辑,我们虽未曾谋面,却早已心有灵犀。
两周前,我走进了“教育在线”,非常有幸地认识了张万祥老师与平和老师。他们无疑是教育天空中的两颗闪耀的明星,而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可他们对我、对更多年轻教师的热情和期望却让我和众多同行感动着、幸福着。张老师暑假曾去山东临沂讲学,上火车前给我发了一个短消息,寄予鼓励和厚望。平和老师则通过邮件指导我如何进行教育写作,当看到这位德高艺馨的老师发邮件时间往往在深夜时,我能够做的就是两件事:感动和努力。得两位老师厚爱,我也成了《引导教育改革的100个教师成长的故事》一书的作者之一。而此刻,我仍然在乐此不疲地敲击键盘。
写什么呢?第一次写这玩意儿还真有点“牛吃南瓜——无从下口”的感觉。绞尽脑汁之后,想到自己是教政治的,那就写一篇关于政治课堂教学的心得吧。我隐约地记起大三时任教“教学法”课程的老师曾用一些成语概括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查阅了当时的笔记,我把“开门见山”、“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等成语誊在稿纸上,再郑重其事地写下“思想政治课组织教学十法”这个题目,随后便是生拉硬扯、东拼西凑、还任意杜撰了一些教学情节,三天后,我的第一篇教学论文就“新鲜出炉”了。
论文交到教务处之后不久就放了寒假,此事就慢慢地淡忘了。开校后第二周,学校在大会上宣布论文获奖情况,由教务处的向主任公布获奖者名单以及论文题目。首先是一等奖获得者,认真听完了,没我。没关系,二等奖也行,我在心里默念着。
向主任继续念着:
获 得二等奖的老师有:
李果老师 《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陈胜芬老师 《妙用图书馆 建书香校园》
……
陈胜芬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管理员,我与她的名字相差一字,可以想象,当时的我听到她名字的前两个字时是何等地激动,然而我们的向主任念得太快了,这种兴奋的感觉持续时间不到一秒,就离我而去。接下来,三等奖也没有我的份。我象一只焉里吧唧的茄子,没精打采地坐在会议室的一个角落。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位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名师,而连续写三年的教后反思则很可能成为名师。原来,反思如此重要。从那时起,我就认真地写起了课堂教后记。同时,挤出大量时间博览群书并作读书笔记。《人民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导报》、《班主任之友》等书报期刊都是我案头的必读书目,几年过去,读书笔记也写了几大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慢慢地,在没有任何老师的指点之下,我有了创作的灵感、有了写作的冲动。
02年元月,我把用书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凝成一篇千字文,命名为《重视书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投给了《班主任之友》杂志社。当时的她已升格为了“国家级双效期刊”,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并未 太在意。三月的一天,收发员龚老师给我一封信,署名正是《班主任之友》杂志社。第六感觉告诉我一定是好事儿,因为该社从不退稿,难道……
迫不及待地拆开封口,那行字多亲切啊!至今还记忆犹新:
陈胜老师:
你的《重视书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一文我刊决定采用,拟发在2002年第4期,请你不要另投它刊。
我差点要把小龚老师一把抓过来抱在怀里,挥舞着薄薄的却无比珍贵的这张纸,喃喃自语:发表了,哦!发表了就好。又对着龚老师的背影喊着:龚师,今天中午,我请你,胖哥饭店,不见不散。
虽然念书期间的我也在《四川文学》、《青少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但那些都是纯文学类散文,而这才是我教学论文中的处女作。《班主任之友》这本杂志我校所有领导和班主任人手一本,全校只有一位老师在该杂志上曾发表过一篇小文(且那位老师已调走了)。当大家得知我这个刚出道的小毛桃居然也能在国家级刊物上“舞文弄墨”时,不由得刮目相看,我也因此还得到了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被表彰的“崇高荣誉”。
有了零的突破,我更有激情了。空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阅读、思考、总结之上,周末时,键盘上的敲打声就是我小屋里独特的音乐。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写作 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课堂教学也大有文章可做。结合教学中的亲身经历、借鉴专家同行的智慧闪光,我的一篇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现代教师和课堂应有的几个转变》)出现在了《四川教育学院学报》02年第12 期,《让课堂动起来》发表在了《四川教学研究》03年第3 期。03年下半年有两个月中,由于要准备参加全国的优质课比赛,我的所有时间、所有精力都用在了那40分钟的锤炼之上。阅读、写作曾一度被打断,然而在赛课前后获得的许多认识却丰富着我的写作世界。
04年1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赛课时的评委胡云琬老师对赛课活动作了一个点评,发表在北师大主办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文中对我执教的那堂课作了肯定评价。看着胡老师亲切的文字、想起他在我讲课时赞许的微笑、我又一次燃起了激情。不到一个小时,一篇三千余字的关于政治教学的心得从打印机上缓缓溢出,后来也发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上。
04年我自费订了《中国教师报》,每周一期的她成了我的精神食粮。与另外一些教育类报纸相比较,她清新、朴实、更贴近基层教师,没有那些晦涩的词汇、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生活的原滋原味。我在认真拜读报纸的同时又向她投递着自己的心情故事。《建设班级“诚信”小银行》、《优秀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这样关心即将高考的孩子》、《暑假——教师“充电”的好时机》、《教师当戒烟》这些小文,就分别在《中国教师报》第63、65、67、77、78期上占据了一小方宝地。一来二往,象小小白菊花、王琰、盈盈、吴若岩等编辑,我们虽未曾谋面,却早已心有灵犀。
两周前,我走进了“教育在线”,非常有幸地认识了张万祥老师与平和老师。他们无疑是教育天空中的两颗闪耀的明星,而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可他们对我、对更多年轻教师的热情和期望却让我和众多同行感动着、幸福着。张老师暑假曾去山东临沂讲学,上火车前给我发了一个短消息,寄予鼓励和厚望。平和老师则通过邮件指导我如何进行教育写作,当看到这位德高艺馨的老师发邮件时间往往在深夜时,我能够做的就是两件事:感动和努力。得两位老师厚爱,我也成了《引导教育改革的100个教师成长的故事》一书的作者之一。而此刻,我仍然在乐此不疲地敲击键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