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其它 -> 学习心得 -> 正文

理想中的语文课

作者:朱一花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8:31阅读:
字号:|
什么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大讨论
24日,我到温州永嘉城南小学参加温州市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会,全市各县老师欢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大讨论。研讨会上,四位年轻教师分别开出了《浅水洼里的小鱼》、《假如》、《狮子和鹿》、《三顾茅庐》,师生关系融洽,充满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点拨巧妙,学生感悟精彩,把研讨会推向高潮……
理想中的语文课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么上。
长久以来,对语文的讨论众说纷纭。
近半个世纪来,我国语文教学界对“语文是什么”的权威回答,大抵有三种:
第一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文”的外延局限于“文字”,不仅空间太狭隘,而且逻辑上也成问题,因为文字只是语言的记录,只是语言学科系统的组成部分。总不能因为汉语的方块字掌握起来比拼音文字难度要大,就规定我国的学生要花12年时间去掌握汉字吧?
第二种解释,语文是语言和文章。把“文”的外延无限扩大了,所有形成书面文字的东西,一份文件、一个合同、一张便条、一个写在黑板上的通知,都可以称为文章;收在语文课本里的都是文章,历史课本、地理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政治课本、生理课本地都是文章,是不是都要纳入语文教 学系统?这种解释经不起分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两种解释,虽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被视为真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育界发动了一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大讨论,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育现代化终于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然而,这场大讨论也有一个极大的遗憾:回避或者绕开了“语文是什么”的回答,未能理直气壮说出常识,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因此也未能确认文学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应有的突出地位。于是,这场大讨论前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语文教育界又有了“语文是什么”的第三种权威解释。
第三种解释就是不解释,或者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排斥性的否定解释;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怎么解释都可以;除了语文不是语言和文学之外,就用不着解释了。
(加粗部分转自小学语文网 作者:胡尹强)
那么,语文到底是什么呢?在汉语词典中,语被解释为话、说、谚语、代替语言四种意思;文被解释为字、文字、文章、文言、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文科……显然,不能将二合为一,可从中能够明确两点:一、语文的本体便是语言和文字;二、语文承载着历史、社会生活、自然的一些现象,语文所展现的内容博大精深。
语文最基本的特点 是工具性。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了解文化,承载文明的工具。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追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上述表述可以获得一个重要信息:语文课要注重语文实践,要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实践活动,既表现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推涌之时,语文课中也出现了不少的怪现象:有时以“学科渗透”为名,用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为他人作嫁;有的借自主合作之名 ,教师在课堂中仅仅只是一位旁观者,仿如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有的借开发课程资源为名,将语文课上成了展览课,教师学生从课外、网上觅得大量的资料,从而削弱了教材的存在意义;有的借感悟、发挥学生个性之名,将语文课上成了纯一色的感悟课,语文基础教育被迷失……
就在大家正为语文课该怎么上,该上什么的时候,专家们的一席话让迷途的教师指明了方向:语文课,就要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那么,理想的语文课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各说不一。以下是一些名师的观点:
王菘舟老师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即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书卷味。薛法根老师说,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支玉恒老师也从学科性质、课堂形态、学生发展、学习氛围、教学个性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不少名家、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观点中,我捕捉到了一条信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虽然各说不一,但,他们的理念是完全相 通的,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为此,我也提几点自己浅薄的观点,权当一次反思,一次提高。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在充满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师生平等,其乐共融。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从某一程度上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短。那个时候,课堂里没有教师,有的只是一群共话知识,共赏美景,共绘蓝图的追求者。课堂氛围和谐,没有斥责,没有居高临下,没有越俎代庖。良好的师生关系造就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活络。实践证明,当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下,学习效率会大幅度提高。理想的语文课堂中,就是在和谐的氛围中,无处不见兴奋活跃的思维火花。师生之间进行的是思维与思维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交融。灵动的思维不断地冲击着文本,使文本成为超自然的、美幻绝伦的精彩世界。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语文本体的弱化曾一度被视为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不少老师对语文能力片面地曲解为语言感悟能力,个性表达能力,而弱化了听、写,使学生成为了说的天才,写的弱智,更可悲的是,学生不会倾听,从而 异化了听的能力。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好习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
理想的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学会认认真真地说,扎扎实实地读,自信大胆地说和随心所欲的写,淋漓尽致地思。听出一种人格,读出一种味道,说出一种个性,写出一道色彩,思出一片风景。在听说读写思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具有开放性,将视角射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孩子们在五彩的世界中遨游。
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创造性里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是一种独创的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的不断改进和利用,是语文教育生命力的表现。理想语文课堂,要彻底改变一本教科书、一根教鞭,一支粉笔的现状,让语文充满乐趣,充满探索,充满激情。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虽然不能将语文教育和生活混为一谈,但,我们必须将语文教育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将语文教育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语文的课堂,应该要打开思想的囚笼,放飞思维的小鸟,翱翔在广阔的天空,畅游在碧蓝的大海。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