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4:27阅读:
字号:小|大
张三六
【教学目标】
1.赏析《口技》以对比和侧面烘托来表现事物(口技)精妙的写作技巧。
2.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分析《〈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论证结构,提高议论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口技》的对比和侧面烘托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难点: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阅读《口技》,找出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
2.找出《口技》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少顷”),译成现代汉语。
3.浏览《老残游记》,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口技》
一、导入示例
在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关于音乐的课文。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一说到音乐,大家可能马上联想到冼星海的大型交响曲,或者琵琶独奏,其实,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艺术——口技,就一个人,不用任何乐器,却有着惊人的表现力。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走进林嗣环的《口技》。
二、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乙丑科登进士第。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而上《屯田疏》。后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屏幛(zhàng) 哗(huā) 呓语(yì) 狺狺(yín yín)
寝(qǐn) 齁(hōu) 曳(yè) 许(hǔ)许声
嘿(mò) 几(jī)欲先走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少倾”),译成现代汉语。
少顷、俄而:一会儿 既而:过一会儿,接着
当是时:这时候 忽、忽然:突然,忽然
3.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对课文语言不解的地方。教师应尤其注意以下这些词语。
善 儿乳 中间 虽 名 变色 毕绝
四、课文赏析
1.课文一开头,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场景:口技演员极少,一人而已;所用之道具也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设置一个如此简单的场景呢?
明确:以如此简单的场景设置,要想表现出复杂的场景,其局限何其巨大,其难度何其巨大。这种简单场景和复杂效果的对比,让我们更加佩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巧。
2.这就是对比的好处。通过对比,让我们对口技表演者的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明确:文章的第二段,强调的则是丰富复杂的声响。声响之间的对比、区别,再次体现了这种高超的技巧。犬吠声与妻子、丈夫、孩子的声音各异,每一声音,均有夜间特点:成人语言,孩子啼哭声,含乳声,妻子拍孩子、哄孩子声,床声,叱儿声,特别是便溺声,竟分出“溺瓶声、溺桶声”,均因细致分别而显得“众妙毕备”,因而趣味盎然。如此丰富、细致的声响,和前面交代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形成对照。可见其技之高、艺之精。
第三段,实际上又是一种对比。如果说第二段是一种小小的骚动的话,那么第三段,则是微微的安宁:孩子睡了,丈夫发出了鼾声,妻子拍孩子的声音渐渐停止。作为宁静的反衬的是,老鼠的索索作响,把盆弄倒的声音,正是反衬一家子进入了安宁的睡乡。作为听者的反应是:“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从文章来说,为文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一种情绪的节奏。调动读者情绪,不能一味紧张,在紧张之后,要有小小的缓解。读到下面第四段,就会明白,这一稍稍缓解,也是为了后面的更大紧张。
第四段,大紧张。大呼,大哭,齐呼,齐哭,百千人呼,百千人哭,百千狗吠,火声、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屋倒声,抢夺声,泼水声。声声不同,旨在提示,口技演员一人一口之难能。从听者的现场效果(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来说,作者没有忘记和前面的效果(听众的反应:“满堂寂然,无敢哗者。”)进行对比。
文章的最后,仍然还有对比: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既是和前面所描述的众声喧哗的对比,又是和开头的交代相呼应。一句而两用,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五、讨论一:有人说,《口技》好象在记流水帐。它把一个夜里所有的声响不加区别不分详略的全部演奏出来。这个流水帐打动你的原因是否与《留学巴黎》的平铺直叙一样?请具体说说。
明确:不是流水帐,打动人的主要原因是高超的仿真,说到底是高超的文字表现技巧。文章按时间顺序记述,内容也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它是口技的仿真,读者的关注点是仿真的程度,即使所仿为流水一样的生活琐事,也不是流水帐。《留学巴黎》的表达形式是流水帐似的平铺直叙,它能吸引人主要在内容本身,在生活本身打动人;当然平铺直叙也是一种技巧,使内容本身更为突出。《口技》打动人就在高超的仿真,说到底主要是文字的表现技巧,把这高超的技艺表现出来了。
第一,惟妙惟肖表现了这仿真之状,文章并未对每一声音的具体情状都进行描绘,多数只是如“深巷犬吠声”、儿“大啼”等等简单一句,为什么给人逼肖如真的感觉呢?原因有二点:其一,有三类声音都给人真实感。1、使人感到听众已细致分辨出数十上百种不同的声音。男女长幼及其各种动作的声音都能细微“听”出,非“真”无以至此,特别如主编导读说的,溺瓶中声、溺桶中声都能分辨出,确实“众妙毕备”。2、最后的“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的声音多至耳朵无法分辨,是万声汇于一处的场面的真实。3、也有少数声音的细节描绘,如微闻鼠声作作索索,盆器倾倒,这是周遭安静下来的情景的真实。其二,这些丰富复杂的声音不是游离的、互不关联的、陌生的,而是一幅完整熟悉的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对听众、读者都如此),真实感自然增强,自然无不“微笑嘿叹”,甚至信以为真,“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写出了口技表现者善于调动听众心理反应,实现了听众对口技“仿真”的心理期待。此口技表现者很高明,不仅具体的声音、场景仿真过硬,而且表演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一张一弛,象说书一样使得听众的心理一起一伏。文字表现者一样高明,把这调动心理反应和实现听众心理期待的过程写出了,使读者也如临其境。开始是由远而近,由渐渐骚动至众声并发,于是听众“无不伸颈侧目”,“以为妙绝”。接着由这小紧张转入弛缓,渐至宁静,静至可微闻作索鼠声,于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才弛缓一会,即又转入紧张,而且是高潮性的大紧张,突然火起,火灾现场的千百种声音骤然降临。文章连用五个“百千”,语气越来越急促,场面越来越紧张,最后是千百种火场声、救火声同时并发,众声莫辩,场面急迫混乱、惊心动魄,以致听客以为置身其间,无不变色起身,纷纷欲逃离现场。这已经是以假乱真,仿真之高潮了,所以表演者把它放至最后。
第三,以对比手法、侧面烘托(效果手法)有力突出了技艺的高超。1、对比是指开头、结尾段有关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交代与中间三段所表现的声音的丰富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是相互的,即放在一起互相突出,少的越显少,多的越显多,实际要突出的就是技艺的高超。有人认为这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反衬),这也是相互的,即从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角度反衬出声音如此繁富的不可思议,从声音繁富的角度又反衬出演员只一人、道具又如此简单的匪夷所思,实际要突出的仍是技艺的高超。2、前述的三处心理反应的描写,是典型的效果手法,有力烘托出了口技惟妙惟肖的仿真和以假乱真的惊人程度。
六、讨论二: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明确:自然不能删去,主要是与“百口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句群对比,更见技艺的高超。
1.前面已述其对比、反衬作用,但它比开头的同类作用为重要和特殊。如主编导读指出的,它是紧接着“凡所应有……几欲先走”这段话而来的,它有三重的对比、反衬:第一重是纵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都不能一一辨识、说清现场的那么多声音,而撤屏视之,全部声音就是从这一人口中发出的,如此紧挨的强烈对比,技艺的高超给人更深刻更新鲜的印象。第二重是听众已忘记了开头早见到口技者,以为真的置身火场,恐怖得几欲逃离,现在再次现身,听众清醒过来,当对其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第三重是声音多得百口百舌都无法一一说清,听众已不相信这是口技所为,“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现群响毕绝,确为一人之功,方知世上真有这等绝技。
2.“一人”不放在开头而在此处出现,也是更强调了上述的对比、反衬。
3.与开头段形成呼应,结构更完整。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3.阅读《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教学目标】
1.赏析《口技》以对比和侧面烘托来表现事物(口技)精妙的写作技巧。
2.理解《〈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分析《〈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论证结构,提高议论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口技》的对比和侧面烘托手法及其表现效果。
难点:运用《〈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的观点,尝试评析其他文学作品。
【媒体准备】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阅读《口技》,找出课文前后对比的地方。
2.找出《口技》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少顷”),译成现代汉语。
3.浏览《老残游记》,重点阅读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口技》
一、导入示例
在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篇关于音乐的课文。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一说到音乐,大家可能马上联想到冼星海的大型交响曲,或者琵琶独奏,其实,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声音艺术——口技,就一个人,不用任何乐器,却有着惊人的表现力。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走进林嗣环的《口技》。
二、作者简介(投影展示)
林嗣环,字起八,号钱崖。福建安溪赤岭后畲人。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甫七岁即能属文。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乙丑科登进士第。为减轻民众役赋,抵制奢侈无度、滥设工役、私创苛税而上《屯田疏》。后无意仕途,遂客寓杭州,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后因贫以死。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屏幛(zhàng) 哗(huā) 呓语(yì) 狺狺(yín yín)
寝(qǐn) 齁(hōu) 曳(yè) 许(hǔ)许声
嘿(mò) 几(jī)欲先走
2.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少倾”),译成现代汉语。
少顷、俄而:一会儿 既而:过一会儿,接着
当是时:这时候 忽、忽然:突然,忽然
3.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对课文语言不解的地方。教师应尤其注意以下这些词语。
善 儿乳 中间 虽 名 变色 毕绝
四、课文赏析
1.课文一开头,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简单甚至有点简陋的场景:口技演员极少,一人而已;所用之道具也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作者为什么要给我们设置一个如此简单的场景呢?
明确:以如此简单的场景设置,要想表现出复杂的场景,其局限何其巨大,其难度何其巨大。这种简单场景和复杂效果的对比,让我们更加佩服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巧。
2.这就是对比的好处。通过对比,让我们对口技表演者的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在文中找找,还有类似的对比吗?
明确:文章的第二段,强调的则是丰富复杂的声响。声响之间的对比、区别,再次体现了这种高超的技巧。犬吠声与妻子、丈夫、孩子的声音各异,每一声音,均有夜间特点:成人语言,孩子啼哭声,含乳声,妻子拍孩子、哄孩子声,床声,叱儿声,特别是便溺声,竟分出“溺瓶声、溺桶声”,均因细致分别而显得“众妙毕备”,因而趣味盎然。如此丰富、细致的声响,和前面交代的一人、一桌、一椅、一抚尺而已,形成对照。可见其技之高、艺之精。
第三段,实际上又是一种对比。如果说第二段是一种小小的骚动的话,那么第三段,则是微微的安宁:孩子睡了,丈夫发出了鼾声,妻子拍孩子的声音渐渐停止。作为宁静的反衬的是,老鼠的索索作响,把盆弄倒的声音,正是反衬一家子进入了安宁的睡乡。作为听者的反应是:“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从文章来说,为文之道,一张一弛,这是一种情绪的节奏。调动读者情绪,不能一味紧张,在紧张之后,要有小小的缓解。读到下面第四段,就会明白,这一稍稍缓解,也是为了后面的更大紧张。
第四段,大紧张。大呼,大哭,齐呼,齐哭,百千人呼,百千人哭,百千狗吠,火声、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屋倒声,抢夺声,泼水声。声声不同,旨在提示,口技演员一人一口之难能。从听者的现场效果(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来说,作者没有忘记和前面的效果(听众的反应:“满堂寂然,无敢哗者。”)进行对比。
文章的最后,仍然还有对比:而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既是和前面所描述的众声喧哗的对比,又是和开头的交代相呼应。一句而两用,文章结构显得十分完整。
五、讨论一:有人说,《口技》好象在记流水帐。它把一个夜里所有的声响不加区别不分详略的全部演奏出来。这个流水帐打动你的原因是否与《留学巴黎》的平铺直叙一样?请具体说说。
明确:不是流水帐,打动人的主要原因是高超的仿真,说到底是高超的文字表现技巧。文章按时间顺序记述,内容也是一些生活琐事,但它是口技的仿真,读者的关注点是仿真的程度,即使所仿为流水一样的生活琐事,也不是流水帐。《留学巴黎》的表达形式是流水帐似的平铺直叙,它能吸引人主要在内容本身,在生活本身打动人;当然平铺直叙也是一种技巧,使内容本身更为突出。《口技》打动人就在高超的仿真,说到底主要是文字的表现技巧,把这高超的技艺表现出来了。
第一,惟妙惟肖表现了这仿真之状,文章并未对每一声音的具体情状都进行描绘,多数只是如“深巷犬吠声”、儿“大啼”等等简单一句,为什么给人逼肖如真的感觉呢?原因有二点:其一,有三类声音都给人真实感。1、使人感到听众已细致分辨出数十上百种不同的声音。男女长幼及其各种动作的声音都能细微“听”出,非“真”无以至此,特别如主编导读说的,溺瓶中声、溺桶中声都能分辨出,确实“众妙毕备”。2、最后的“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的声音多至耳朵无法分辨,是万声汇于一处的场面的真实。3、也有少数声音的细节描绘,如微闻鼠声作作索索,盆器倾倒,这是周遭安静下来的情景的真实。其二,这些丰富复杂的声音不是游离的、互不关联的、陌生的,而是一幅完整熟悉的市民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对听众、读者都如此),真实感自然增强,自然无不“微笑嘿叹”,甚至信以为真,“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第二,写出了口技表现者善于调动听众心理反应,实现了听众对口技“仿真”的心理期待。此口技表现者很高明,不仅具体的声音、场景仿真过硬,而且表演过程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一张一弛,象说书一样使得听众的心理一起一伏。文字表现者一样高明,把这调动心理反应和实现听众心理期待的过程写出了,使读者也如临其境。开始是由远而近,由渐渐骚动至众声并发,于是听众“无不伸颈侧目”,“以为妙绝”。接着由这小紧张转入弛缓,渐至宁静,静至可微闻作索鼠声,于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才弛缓一会,即又转入紧张,而且是高潮性的大紧张,突然火起,火灾现场的千百种声音骤然降临。文章连用五个“百千”,语气越来越急促,场面越来越紧张,最后是千百种火场声、救火声同时并发,众声莫辩,场面急迫混乱、惊心动魄,以致听客以为置身其间,无不变色起身,纷纷欲逃离现场。这已经是以假乱真,仿真之高潮了,所以表演者把它放至最后。
第三,以对比手法、侧面烘托(效果手法)有力突出了技艺的高超。1、对比是指开头、结尾段有关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交代与中间三段所表现的声音的丰富复杂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是相互的,即放在一起互相突出,少的越显少,多的越显多,实际要突出的就是技艺的高超。有人认为这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反衬),这也是相互的,即从演员之少、道具之简单的角度反衬出声音如此繁富的不可思议,从声音繁富的角度又反衬出演员只一人、道具又如此简单的匪夷所思,实际要突出的仍是技艺的高超。2、前述的三处心理反应的描写,是典型的效果手法,有力烘托出了口技惟妙惟肖的仿真和以假乱真的惊人程度。
六、讨论二: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们赞同吗?为什么?
明确:自然不能删去,主要是与“百口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句群对比,更见技艺的高超。
1.前面已述其对比、反衬作用,但它比开头的同类作用为重要和特殊。如主编导读指出的,它是紧接着“凡所应有……几欲先走”这段话而来的,它有三重的对比、反衬:第一重是纵有百手百指、百口百舌都不能一一辨识、说清现场的那么多声音,而撤屏视之,全部声音就是从这一人口中发出的,如此紧挨的强烈对比,技艺的高超给人更深刻更新鲜的印象。第二重是听众已忘记了开头早见到口技者,以为真的置身火场,恐怖得几欲逃离,现在再次现身,听众清醒过来,当对其人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第三重是声音多得百口百舌都无法一一说清,听众已不相信这是口技所为,“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现群响毕绝,确为一人之功,方知世上真有这等绝技。
2.“一人”不放在开头而在此处出现,也是更强调了上述的对比、反衬。
3.与开头段形成呼应,结构更完整。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伴你学语文》相关练习。
3.阅读《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居听书”)。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