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朦胧诗(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5:05阅读:
字号:|
 朦胧诗
  什么是朦胧诗 
  所谓"朦胧诗",是指以一代青年为主体的当代早期先锋诗歌运动. 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以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为主。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意想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摈弃客观再现。朦胧诗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1、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2、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3、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改变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的崛起。朦胧诗这种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传统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朦胧诗在创作上讲求陌生化,即延长知觉的过程,突出审美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唤起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觉醒。个人化,自我的抒情方式朦胧诗的个人化抒情,并非孤立的艺术现象,其思想根基恰恰是在对“左”的政治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自由精神和崭新的生命意识。民间化,是一种写作立场,更是一种审美的自由 民间化立场体现在诗人的写作中,就意味着尽量摆脱体制化立场,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意味着对个体精神的坚持,意味着保持个人写作的纯粹独立性。


  一,回顾五,六十年代诗歌的特点. 
  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 
  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 . 
  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 
  贺敬之 
  放声歌唱 
  郭小川 
  自己的志愿 
  二,朦胧诗的出现及特点 
  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 
  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 北岛的《回答》就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高度概念化的意象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这首诗的成功首先就是这种批判思想的成功,但承载这种思想的是高超的诗歌艺术。北岛用他强健的笔触付与了作品强大的艺术张力。它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结合,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思想力量。不仅如此,其强烈的悲剧感,更是让人透不过气来。冷峻的反讽、浓郁的悲愤、炽热的感情,如火山喷发一般使人惊心动魄。
  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 诗中许多意象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镀金的天空”、“冰川季”、“冰凌”、“黑海”、“好望角”等等,也具有强烈的象征性。特别是“死海里千帆相竞”,就是对文革十年群魔乱舞、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白色恐怖、正义不彰的高度概括。诗中最撼人心魄的是诗人对黑暗势力的连珠炮般的轰击,那么激烈而坚定,那一连串“不相信”所代表的正是善良与正义的呼声,也代表了人民的不可欺、历史的大浪淘沙。诗的最后一节,诗人将强烈的感情和控诉进行了高度的升华,从而使诗具有了哲理的意蕴,历史的深度。也表现了诗人对于未来的美好向往,对于人民的坚定信心。其浪漫主义情怀和象征主义意象高度融合,严肃、冷峻、庄重、热烈,既有曲折的情思,又有深刻的反思,既有深沉的回顾,又有热烈的希望
  《相信未来》 
  郭路生(食指) 
  (节选) 
  当蜘咮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写下:相信未来. 
  舒婷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979年7月 
  1979年,权威性刊物《诗刊》先后刊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心爱的祖国》等诗,标志着朦胧诗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到1980年,全国许多刊物争相刊登这些青年诗人的作品,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冲击着中国文坛. 
  三,朦胧诗论争的情况及论争的意义 
  由于这些朦胧诗从内容到形式与人们已经习惯了的的颂歌,战歌截然不同,自然引起人们的困惑,不解,以至抵触,特别是经过文革洗礼的的一些文人. 
  1979年,五十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公刘在《星星》复刊号上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文章对顾城作品中表现的个人情感表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980年,著名作家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文章把这些诗贬意为"朦胧诗", "朦胧诗"的称呼也就是由此文而来的. 
  1981年,老诗人臧克家在《河北师院学报》第1期发表《关于"朦胧诗"》,文中凛然指出:"现在出现的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1981年,丁力在《河北师院学报》第2期发表《新诗的发展和古怪诗》一文,把这些新潮诗称为古怪诗,并把其提到政治的高度:"古怪诗的出现是受国内和国外的影响.在国内,有些人对过去的新诗重新评价,为过去不受欢迎的流派,如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反动派翻案,这是不好的." 
  对这些打破传统格局的诗,支持者也层出不穷. 
  《在新的崛起面前》 
  谢冕 
  《光明日报》 1980年5月7日 
  谢冕主张要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朦胧诗,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粗暴干涉的教训,我们又有太多的把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创作方法的诗歌视为异端,判为毒草而把它们斩尽杀绝的教训.而那样做的结果,则是中国诗歌自'五四'以来没有再现过'五四'那种自由的,充满创造精神的繁荣."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孙绍振 
  新的美学原则有如下特点: 
  一,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 
  二,强调自我表现; 
  三,对于传统艺术习惯的背离. 
  《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 
  徐敬亚 
  《当代文艺思潮》 
  1982年第1期 
  文章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等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顾城、江河、海子、舒婷,北岛,杨炼,艾青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