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苏教版高一必修)font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59:57阅读:
字号:小|大
一、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史(幻灯)
二、后人评价
1、红学
2、禅学家看到“空”、易学看到“阴阳”,道学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鲁迅语
三、也说红楼
四、曹雪芹介绍
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为什么三个号都离不开一个“芹”字,这里有个民间传说。原来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时候,曾用野芹熬汤治好了一名茶馆伙计马青,从此医名大震,后来他用中草药治好许多人的病。为了进一步表明他的志向,他便特意给自已取了一个雪芹的号,意思是愿做一棵山乡的芹,既可给父老乡亲们充饥,又可为穷人治病。后来又取了芹圃、芹溪的号,他的正名倒不大有人提起了。
为什么“芹”字之前冠以“雪”字,周汝昌以为怕是从苏东坡《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的意思中取来的。寒雪压芹,芹芽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破雪而出,迎接春天的到来。不是颇有深意吗?同时,他还有“梦阮”的号。“阮”即是以蔑视礼教、率性任性著称的魏晋名士阮籍。“梦阮”之号表达了他薄名利、鄙流俗、重性情的人生品格追求。
2、曹振彦之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前后共21年,最后病故在江宁织造任上。曹玺死后,康熙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有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曹寅和康熙自幼便有深厚的友谊,康熙五岁受书时,曹寅就是伴读,后曹寅又选授銮仪卫事,侍康熙左右,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是在曹寅任职期间内,可见当时曹家全市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帝关系之亲密。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诗善文,兼擅词曲,又是个有名的藏书家,曾主持《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的刊刻。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良好作用。曹寅死后,康熙命他儿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上任后三年后病故。康熙有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共60余年。
雍正上台后,先从曹頫舅舅李煦开刀,抄了他的家,接着又发落到黑龙江最荒远苦寒之地,冻饿折磨致死。雍正五年,曹頫因“骚扰驿站”被捕,复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以及“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被革职抄家。曹頫入狱,并被“枷号”,曹家遂移居北京。
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的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十三岁前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13岁迁居北京以后,据红学家考证,初在宗学工作了工作了一个时期,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城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更加困顿。他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了社会上贫富悬殊的尖锐对立,也清醒地看到了出身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态度。
3、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根据《石头记》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续作里,有的篇章和段落写得很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但就总的思想艺术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物性格走了样,有些情节的处理显然背离了原著精神,如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的描写等。
五、说《红楼梦》
1、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红楼梦》里的少女少妇是一群美丽的女子。她们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思想感情,不仅有着风华的外表容貌,更有着内心的独特美丽。她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聪明美丽,有的情韵雅洁,有的志行高卓……尽管如此,十二钗这群才华绝代的美丽女性,却全都列入了“薄命司”,成为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妻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红楼梦所展现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共同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越高,悲剧越重。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里,作者把封建时代女性的“痴”与“灵”,“黠”与“才”,“雅”与“洁”,直观真实的展现在那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女儿国”里,让你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芳香美丽,那种青春纯洁的气息,正是这样深刻丰富的美,才越来越加重了悲剧的重量。通过贾宝玉这个封建时代的“新人萌芽”之眼,我们看到了女性千姿百态的性格心灵之美、外表容貌之艳,体会到了对几千年来女性的真正意义上的高度尊敬与满腔同情。
2、人物判词
(1)宝钗黛玉
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 玉应怜惜 。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
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也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很多读者都希望黛玉和宝玉结婚,这样写也是一部书,可作者本义却非如此,作者本义就是让我们难受,在这难受中去体会人事无常。一个挂字妙极,令你无限联想。与那宝玉知心一回,宝玉却与宝钗结婚,挂也不挂?千诗万文,一死皆成梦幻,挂也不挂?千万莫怨作者,何不示黛玉以死。宝玉黛玉这般情爱,一个挂字了结,比那死字残忍得多。死不足惧,挂最悲哀。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这样贤慧之女,雪里埋已够残酷,千万莫说有埋应死的话。土里埋,断死还可;雪里埋,断死便是证据不足。可这雪里埋,即便不死,象宝钗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一心想出人头地者,真还不如死了好受。作者真是挖空了心思,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读者。
从诸家批文可断言,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
(2)元春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 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 ”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 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 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 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香橼上弓,暗含着元春进宫。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假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而这点点知识,可不是谁都知道的,只有对阴阳八卦天干地支都通晓的作者本身,才会有此笔墨,只有懂得算卦打命的先生,才会用这样言辞。
程高本,甲戌本,庚辰本,都写成“虎兔相逢”,这是原本墨迹;后人不解命理意义,改作虎兕相逢,以为虎兔不成比例,只有用兕才可与虎相对,并理解成围猎、宫庭之斗,这又是不知作者心了。还是那句话,读不懂可再读,迷底早晚都可解开;非改迷面,那就成了你出的迷、你写的书了,这如何使得?批书人言及的射圃书稿已不能再见到,后来读者去猜的话,便傻了,想想看,读过石头原稿的脂砚斋、雪芹未能补出,后人谁还敢补?这个漏洞便从此留下了。程高手头资料那样多,也未敢动手来补这些漏洞,任其漏着,如狱神庙之类,无一处补齐。所以读红书,多动脑,莫动手。
(3)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 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 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 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这样的才志又能如何?生于贾家末世,远嫁到海,只能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了。才何能显?志焉能遂?这便是佛家所说的人世无常,便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便是爱别离苦。人生八苦缠身,须慢慢读红楼,慢慢体会。
(4)湘云
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从脂批来看,史湘云嫁的丈夫可能是卫若兰,但石头写的射圃原稿已丢失,雪芹未能补齐,程高又不敢补,只好留下这个漏洞。为了前后照应,不出矛盾,程高才在后四十回,连补了一下香云结局。从连补来看,还算成功,因为果然有一天射圃稿找到的话,和程高连补处放在一起看,不会有大矛盾的。
有人说史湘云该嫁宝玉,并白头到老。根据是第三十一回题目:因骐麟伏白首双星。这是不可能的,作者无此意图,从判词和曲演中都看不出此意图,从主题也不可能推出这样的结果。这样说的读者是不懂什么是双星。细看看判词,也不会得出湘云能和谁白首的结论。
实际上,曹雪芹在整理时,以此为题目,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本回后半部写的内容便是骐麟,便是阴阳之理;另一方面,因骐麟伏白首双星,是说,这大小一雄一雌骐麟,正因为是无息无情之死物,才藏阴阳不可分即阴阳白首之至理。相比之下,有情的男女,想如阴阳双星那样白首,就难之又难了。
有诗说:笑问如何出红楼,情空才可大自由。麒麟本是无情物,阴阳才可到白头。
骐麟:有二,一大一小,小金骐麟是指湘云所配戴的骐麟,那大金骐麟主人不知是谁,只是宝玉在礼品中拣出,想送给湘云,反被香云拣到。丫环翠缕一见大骐麟,便说“可分出阴阳来了”。
双星:是指一阴一阳,阴为月,阳为日,便是双星;白首双星:白首者,一阴一阳,谓之白首双星。阴阳本是一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永不分离,谓之双星白首。因一对骐麟,才伏藏这白首双星,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白首?答案是:学那无情的石头骐麟,便可白首,便可仙寿恒昌,便可芳龄永继。而痴情的人,整日陷入二边之见,或阴或阳,执著一边,不得永恒之真,如何能白首?注意,这白首和仙寿恒昌是一个含义,都是佛道家语,不可错解。这还是劝人放下情字。果然无情了,人便成了那无心骐麟,便能象那一阴一阳一般,真的永不分离了,真的是一不是二了,真的仙寿恒昌,便得圆觉了。 所谓白首,从最深角度看,那是指归得真心自性。归得真心自性,那才是真正的白首,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仙寿恒昌、芳龄永济。这是作者靠自家脚踏实地的修行得来结论,非普通读者可理解。能解者,就知道作者有多伟大,有多慈悲,就自然流泪了。
(5)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此为妙玉的判词。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有人说程高本后四十回不该暗示妙玉自杀,这是不知作者心者,是读者不如程高处。在作者心中,正册之十二金钗何等圣洁,岂能令其落在淫字上?女儿家,落一个情字,作者还力主清之,何况淫了?暗示妙玉自杀,正是石头作者首尾相贯处,这正是程高高明之处。请看批语:
三十八回。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可见,在瓜州渡口,盗贼对妙玉,一定是劝了也惩了,但妙玉还是不改偏辟处,不给他们面子,不屈从盗贼,偏以枯骨各示贼人。靖批才长叹一声:哀哉。屈从的话,凭妙玉红颜,就不能枯骨各示贼人了,就不会死了。这无异于赞叹妙玉“有骨气”。
有人断句成“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解释成“妙玉屈从了盗贼,红颜当然能不枯骨各示贼”。这样解释,单句看来也通达,可和前句连起,便不通达了。前句是说“妙玉有被世人嫌弃的偏僻、过洁,这偏僻过洁又不改。他日瓜洲渡口盗贼劝她了吧?惩她了吧?改了吗?正因为不改,才死了,靖批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显见是说,妙玉偏僻过洁,死也不改。靖批是在赞叹妙玉的偏僻和过洁。
(6)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7)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8)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9)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10)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程高本后四十回,关于巧姐结局的安排,是否原作者笔墨?从脂批来看,不全是。但雪芹或程高安排巧姐嫁到村野之邦,便已达到以无常来警醒世人的目的。嫁个富一点的,令巧姐得个稍好结果,是赞凤姐积阴德所赐,是因果报应,不是雪芹或程高偏爱。
这也在告知读者及九泉之下的凤姐:恶故有恶报,可善也有善报的,你行的那点善事,终落在你女儿身上了得了善报。这都和作者的佛家思想息息相关,岂是曹雪芹或程高胡乱安排?细观红楼梦,除了照顾不到的微细处外,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何况这些大的骨架之处,作者及这些修书之人怎能不用尽心机?
(11)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唯一目的。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词"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虚名儿",这实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讽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便说李纨和其子贾兰,最后母以子贵。李纨守寡,终有个好的结果。有人以此说作者思想有问题,贾家本应大败涂地,不得翻身,可这贾兰明明便是星星之火,使贾家再有燎原之势,作者岂不有问题?不是作者有问题,是读者有问题,没读明白作者而已;若知道一部红楼梦,作者以无常和因果报应为基调,读者若是明白何为无常,就不会去怪作者了。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两句是说,李纨如冰那般清,如水那般柔,这样的好人,又有这样的得了富贵的好儿子,将来会怎样?仍要走向反面的,终归仍是空,谁也逃不过这空的妒恨。冰水空三字,是佛法常用的一个比喻。冰不常在,能化成水;水不常在,能化成冰,一切都是无常,无常便是空,便是梦。里面也有不变者,那就是水性。人生也是如此,千变万变,不变的是真心自性。
空和无常一到,当然便是枉与他人作笑谈了,便成了游戏笔墨的对象了。这便是月满则亏的道理。枯后便是荣,荣后又是枯,循环往复,无有了期。看罢红楼梦,不知这红楼是梦,依旧计较在那荣字与枯字上,纠缠在情字与爱字上,便是不解其中味了。
(12)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一情字,指秦可卿。高楼大厦,红楼红红也;美人悬梁自缢,指秦可卿悬梁自缢。藏一大迷底,那便是跳出红楼,在那“空中”,情才可清。
空是佛家语,也即放下。从晴文之情字判起,到可卿放下情字,可见红楼主题,是令人看破情字,放下情字。一部红楼梦,也因此惹来被查禁之祸,因为,作者大骂大清的“情”字,和清字是谐音的。文字狱还没熄灭的大清国,焉能放过红楼梦?
情天情海:一百十一回交待,“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正是情天情海幻情身。“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这第一情人,是指宝玉的第一情人,即在此第五回书,太虚幻境中和宝玉有了情字,可卿此身当然是幻情之身了。这身字,甲戌手抄本、庚辰手抄本都写作身,但脂批改成深字。细分析,身字不可改。判词前两句,幻身、幻淫,本回便都见到了。一个身字,妙极,幻身,谁能知道此身是幻呢?
情既相逢必主淫: 宝玉之欲,逢了可卿之情,岂能不淫?即便幻境,也是意淫,以宝玉地位来说,也是爬灰。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单看表面,既骂荣府,也骂宁府,骂宁府更重些。实际上,更有深意。深意何在?到可卿判词止,读懂的,当然要清那情字了,换句话说要空了。佛家讲,宁住有如须弥山,不住空如芥子,住空比住有还可恶。住有败如来家业,住空更败如来家业。住空者是邪门外道。宁府之宁字,便是静,便是空,书中骂贾敬胡参,莫轻易看过。
(13)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词首两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点出晴雯的名字,暗示他的人品和将遭到的不幸,霁月,指雨后月出,天晴月朗。这就点出了一个“ 晴 ”字。而旧时以“光风霁月”喻人的品格光明磊落。这也就是作者对晴雯人品的赞赏。彩云是有纹彩的云霞,两云呈彩叫雯,点出一个“雯”字,而且寓有纯净美好的意思。这两句中的“难逢”、“易散”,暗寓晴雯品格高尚,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样难存于世,她将遭到不幸。
(14)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首句“枉自温柔和顺”是指花袭人温柔和顺的性格,封建的道德观念,要求妇女“温柔和厚”,袭人就是这种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第二句是“空云似桂如兰”。这里“似桂如兰”是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的桂花、兰草。“空云”,也就是徒然 说,是对桂和兰的否定。宋代陆游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 诗句。袭人姓花,原名蕊珠,宝玉就根据陆游的诗把她改名为花袭人。这里的桂兰也寓花袭人的名字。
第三句“堪羡优伶有福”是指袭人在宝玉出走后,袭人第一个离开贾府,嫁了给曾是唱戏的蒋玉函。而袭人也始终与“ 公子”,宝玉无缘分。
3、红楼梦十二支曲
《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黛玉,宝钗)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
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宝玉)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元春)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探春)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迎春)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湘云)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惜春)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凤姐)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
幸娘亲, 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巧姐)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秦可卿)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李纨)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 (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秦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六、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幻灯)
七、前五回故事梗概
1、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2、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3、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4、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5、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八、《林黛玉进贾府》
(一)说说林黛玉进贾府的游踪,这样就带出全文主要内容了。幻灯展示贾府示意图和黛玉行踪图。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故事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众多人物。
(2-4)一层:林黛玉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二层:林黛玉见王熙凤。
(7-11)三层: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四层:宝黛初见。
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二)贾府
1、文中都哪里写了贾府的环境?
2、请大家看看,这贾府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与别家到底有哪些不同?
外观
贾母处:概括特点,说说给人的感受。
拜见二舅舅处
总的特点总结(幻灯)
(1)贾府的“硬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2)贾府的“软件”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总结]《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拓展]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情景,一盘茄子菜。
(三)人物(本课主要人物是谁,回想一下,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王熙凤
(1)大家眼中王的形象是怎样的?
(2)朗读第五、六段文字,结合文字说说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说明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贾母的介绍也证明这一点。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
2)外貌
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容貌: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
3)见黛玉的系列表现、回王夫人话(言行)
入木三分的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也是得宠的原因。
进一步强调善于逢迎的本领,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总结:精明能干,善于玩弄权术,外表美丽,为人八面玲珑。
(3)拓展
1)对王熙凤的评价
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说:“言谈又有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第二回)
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第六回)
贾珍夸她:既“杀伐决断”,又“历练老成”(第十三回)
秦可卿称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人也不能过”;(第十六回)
贾母称她“真是个鬼灵精的”;(第五十回)
兴儿告诉尤二姐“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第六十五回)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3)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4)总结: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欲望的主观条件。比如,放债生息这样一个细节。王熙凤是把那个月钱拿出来去放高利贷,小说里面不只一次的写到,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目都很具体。
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怎么样呀,说这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你看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贾府的主子里面,像这样亲自出手的人并不多见。在下人的眼里,像那些小丫头小厮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颤,这个时候王熙凤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那么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那么王熙凤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王熙凤手段之辣,这一点在别的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
2、宝黛人物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中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原来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本篇课文虽然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但也重点交待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相会二人细腻而微妙的感情关系。可以说,整个《红梦楼》中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发展能否一帆风顺,从这一回里就看出来了。
提问一:林黛玉与贾宝玉未见面以前,她了解到的贾宝玉是什么形象?
提示:王夫人的介绍,贾敏的介绍都不是什么好印象:她们都是从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来判定贾宝玉的。在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眼里,贾宝玉的一切行为都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相容的,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更是一个受到贬斥的人物。但由于他受到贾母的宠爱,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地位,所以成了一个特殊人物。(学生从课文中找材料并回答。)
林黛玉未见宝玉之前,你觉得她对宝玉是什么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对他的表哥并不持什么先入为主的看法,当她舅母数落贾玉玉时,她只是“一一的都答应着”。这里一方面看出林黛玉的小心,另一方面也看出林黛玉也是一个好新之人。这就她看好她的表哥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还有,在林黛玉的心里,贾宝玉无疑是聪明,灵动,有着不拘小节的作风,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能体会女孩心中的一份隐秘的情感(与女孩关系不错),估计能与她心有屡犀一点通。这样,贾宝玉的一切所作为就都为她所理解了。无论王夫人怎么说贾宝玉的坏话,林黛玉并不发表她的任何看法,都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包容他。这里既说明林黛玉处事之精,更说明林黛玉对贾宝玉有一定的好感。也正是这份感情,使林黛玉和贾宝玉有了心心相应的可能。
提问二:林黛玉与贾宝玉见面以后,她对贾宝玉的印象是什么?
提示:这时的林黛玉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那就是,先疑而后惊。
当听说“宝玉来了!”时,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点拨:还没见着,怎么又想见了呢?矛盾的心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黛玉一见,便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地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点拨:真是见过吗?没有见过而说见过,可见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很深的好感)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教师小结:当贾宝玉出现在林黛玉面前之时,林黛玉得到一个意外惊喜:他就是林黛玉心目中的偶像。这个偶像既是形象上的又是气质上的。虽然说他他并没有见面,但是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已经俨然是彼此相知的一对了。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几个字,正是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林黛玉心中对贾宝玉的默默情怀。
提问三: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他对林黛玉的印象如何?
提示: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心有灵犀吗?)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教师小结:这一串描写都是十分见精神的。一者贾宝玉心中有着偶像的影子。不然他就不公大胆猜她是谁。二者,贾宝玉也有相当的判断力。从情态上和气质上,他感到林黛玉无疑就是他心中的另一半。所以,文章借贾母的问话道出了贾宝玉心中秘密。从贾宝玉换衣服一事来看,这既是他展现自己的表现,也是他尊重林黛玉的表现。上文说,林黛玉见了贾宝玉,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写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好感,而这里又用贾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写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片真诚。真可谓两情相悦。也正是这处真诚,写出了作者的高超技巧。
提问四: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贾宝玉是怎样表达他对林黛玉的好感的?
提示:(学生朗读此段,并注意细节描写,重点)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教师小结:这是文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文字。贾宝玉为了向林黛玉表示友好,他极尽表演之能事。但是我们也能从二人的对话中体会到,贾宝玉对林黛玉喜之深,爱之切。而这一段又主要是贾宝玉通过表达自己的见解来获得林黛玉的好感。林黛玉对此也表示了默认。
提问五: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描写是通过什么途径表达出来的?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分别通过对方的观察写出来。加深印象。使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故事发展有了根源。这是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已经大半天了,为何到此时才与她的相貌?这正是为让贾宝玉来观察林黛玉作准备的。
提问六:从每个性格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爱情能取得成功吗?(重点讨论文语言信息)?
从上文中,至少有三方面可以看出两个青春少年的两颗跳动的心就要碰到一起了,一是形象上,他们彼此是相容的。二是情感上他们是彼此是相容的。三是见解上他们是相容的。总之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情,这是他们两情相悦的基础。
但是这种真情,在他们之间能不能走到一起呢?有没有可能遇到更大的波折呢?
从他们二人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应的。他们最终的结局绝非那么理想。他们二人绝不可能走到一起。只不过我们不会轻而易举地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教师引导:请从文中找出相应材料证明:
林黛玉听得多,听得细。想得多,想得细。行动小心,谨慎。过于多虑,自尊心太强。(对他人不会太关心)
贾宝玉过于顽劣,独立不羁。(对他人也不会太真心)(当然还有其他原因社会原因。)
正是由于二人之间的这种若即若离的情感写,增加了小说的无穷魅力。而这一点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我们对小说的艺术构思已经初步掌握了。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笔墨技巧(哈斯宝):
文章有拉来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谓拉来推去之法,好比一个姑娘想捉一只蝴蝶作耍,走进花园却不见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见一只蝴蝶飞来,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在蝶儿却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地飞舞,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儿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飞而去。折腾好久才捉住,因为费尽了力气,便分外高兴,心满意足。为看宝黛二人的姻缘而展开此书,又何异于为捉蝴蝶走进花园?一直读至本回,何异于等待蝶儿飞来?
(林黛玉)进了荣国府,想这次可要见到宝玉出场了,不料又从贾母说起,写了邢王二夫人、李纨、凤姐、迎春三姊妹,还有贾赦、贾政,宝玉仍不出场,这又何异于巴望蝶儿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地飞来飞去,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性等到宝玉出场,急着要看宝黛相会,不料宝玉却转身而去,这与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儿高飞而去,又有何异?使读者急不可耐,然后再出场,才能使他们高兴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笔是神是鬼?为何如此细腻工巧?(摘自《〈新译红楼梦〉回批》)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3、宝黛总结
(1)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她是萃曹公毕生心血凝铸而成的主角,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宝钗黛玉判词》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西江月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
思想性格:钟情于女孩子;讽刺热衷功名的人;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寓褒于贬 ∕正文反作 厌弃功名利禄 追求个性解放
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中,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4、拓展:
(1)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曹雪芹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四)总结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写的是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
《水浒传》写的是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
《西游记》写的是神仙妖怪斗争之事;是古之儿童唯一能当作童话来读的作品。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以少男少女-----特别是少女的世界。
《红楼梦》是四大古典名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看,对女性的尊重。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尤其不把女人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毁的可同情的形象,例如刘兰芝和杜十娘;还有“三言两拍”里面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买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受侮辱受蹂躏为乐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形象; 《水浒传》里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 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好象机器人似的的形象;潘金莲则是活该在英雄好汉的刀下剖腹开膛的淫妇的形象。
曹雪芹笔下的女性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她们的那种青春的清纯的气息是空前绝后的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青年的普遍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但在红楼梦之前,所写的人不是英雄,就是才子佳人,已经成了套数,相当与今天的武侠与言情,要么是郭大侠萧大侠,要么是杉菜道明寺。而到了红楼梦,小说开始写普通人的命运,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到凡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而且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庭,后来有许多小说都写家庭,《白鹿原》,《大宅门》,借家庭遭际来反映时代变迁,难说没有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另外就是我们很多同学为什么读《红楼梦》读不下去?而读其他三部名著,就行,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红楼梦的语言是文人语言,是雅语言,而其他三大名著的语言则是大众语言,是俗语言。我们看水浒,热血沸腾,仿佛走进了酒馆茶座,可以大喊一声,小二,拿酒来!心里面觉得十分畅快。但我们读红楼,却仿佛走进了茶苑,里面弥漫着麝香,我们的鼻子闻不出,里面悠扬着古筝,我们的耳朵听不懂,不盈一握的茶壶里泡着半杯香茶,不够一口喝,我们望着不知所措。再一看周围,雕梁画栋,倒茶的女子兰花指轻翘,我们的眼睛都觉得没有地方放。
二、后人评价
1、红学
2、禅学家看到“空”、易学看到“阴阳”,道学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 ——鲁迅语
三、也说红楼
四、曹雪芹介绍
1、《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为什么三个号都离不开一个“芹”字,这里有个民间传说。原来曹雪芹住在西山的时候,曾用野芹熬汤治好了一名茶馆伙计马青,从此医名大震,后来他用中草药治好许多人的病。为了进一步表明他的志向,他便特意给自已取了一个雪芹的号,意思是愿做一棵山乡的芹,既可给父老乡亲们充饥,又可为穷人治病。后来又取了芹圃、芹溪的号,他的正名倒不大有人提起了。
为什么“芹”字之前冠以“雪”字,周汝昌以为怕是从苏东坡《新春》诗:“园父初挑雪底芹”的意思中取来的。寒雪压芹,芹芽却以顽强的生命力破雪而出,迎接春天的到来。不是颇有深意吗?同时,他还有“梦阮”的号。“阮”即是以蔑视礼教、率性任性著称的魏晋名士阮籍。“梦阮”之号表达了他薄名利、鄙流俗、重性情的人生品格追求。
2、曹振彦之媳,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皇帝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前后共21年,最后病故在江宁织造任上。曹玺死后,康熙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有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曹寅和康熙自幼便有深厚的友谊,康熙五岁受书时,曹寅就是伴读,后曹寅又选授銮仪卫事,侍康熙左右,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曹寅一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曹寅的两个女儿,都被选作王妃。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是在曹寅任职期间内,可见当时曹家全市的显赫以及和康熙帝关系之亲密。曹寅是当时的名士,能诗善文,兼擅词曲,又是个有名的藏书家,曾主持《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的刊刻。这样的家庭传统对培养曹雪芹的文艺才能起了良好作用。曹寅死后,康熙命他儿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曹颙上任后三年后病故。康熙有特命曹寅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之职共60余年。
雍正上台后,先从曹頫舅舅李煦开刀,抄了他的家,接着又发落到黑龙江最荒远苦寒之地,冻饿折磨致死。雍正五年,曹頫因“骚扰驿站”被捕,复以“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以及“将家中财物暗移他处,企图隐蔽”被革职抄家。曹頫入狱,并被“枷号”,曹家遂移居北京。
曹雪芹一生正好经历的曹家盛极而衰的过程。十三岁前曾经在南京过了一段“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生活,13岁迁居北京以后,据红学家考证,初在宗学工作了工作了一个时期,这时他结识了敦敏敦城兄弟。晚年在西郊“蓬牖茅椽、绳床瓦灶”,生活更加困顿。他由贵族上层一下跌入社会底层的巨大变化中,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了社会上贫富悬殊的尖锐对立,也清醒地看到了出身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生活上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更促使他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态度。
3、曹雪芹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传世名著《红楼梦》,这本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创作过程十分艰苦。在小说第一回里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减五次”,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成稿,就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就在贫病交迫中搁笔长逝了。曹雪芹逝世年份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另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1764年),还有一说认为他死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1764年初春)。曹雪芹死后,只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几个好友草草埋葬了这位伟大的作家。
曹雪芹的未完成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只有八十回。八十回后一些稿子,不及整理便已“迷失”。这八十回开始在为数很少的朋友中传阅,凡三十年之久。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已是一百二十回,书名亦由《石头记》改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的。
高鹗根据《石头记》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使小说成了一部结构完整、故事首尾齐全的文学巨著,从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续作里,有的篇章和段落写得很精彩生动,如黛玉之死。但就总的思想艺术来说,和原著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人物性格走了样,有些情节的处理显然背离了原著精神,如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的描写等。
五、说《红楼梦》
1、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红楼梦》里的少女少妇是一群美丽的女子。她们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思想感情,不仅有着风华的外表容貌,更有着内心的独特美丽。她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聪明美丽,有的情韵雅洁,有的志行高卓……尽管如此,十二钗这群才华绝代的美丽女性,却全都列入了“薄命司”,成为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这里面,有封建婚姻制度的悲剧,有封建道德礼教的悲剧,有封建妻妾制度的悲剧,有赤裸裸的封建暴力凌辱女性的悲剧,红楼梦所展现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共同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价值越高,悲剧越重。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里,作者把封建时代女性的“痴”与“灵”,“黠”与“才”,“雅”与“洁”,直观真实的展现在那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女儿国”里,让你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芳香美丽,那种青春纯洁的气息,正是这样深刻丰富的美,才越来越加重了悲剧的重量。通过贾宝玉这个封建时代的“新人萌芽”之眼,我们看到了女性千姿百态的性格心灵之美、外表容貌之艳,体会到了对几千年来女性的真正意义上的高度尊敬与满腔同情。
2、人物判词
(1)宝钗黛玉
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条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 ,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 玉应怜惜 。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两株枯木是林字,悬着玉带,分明是林黛玉。林黛玉有咏絮之才。咏絮才,用的是晋代谢道韫典故。
谢安雪天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其侄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其侄女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黛玉有此文才又能如何?这般才女结果怎样?玉带林中挂而已。也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很多读者都希望黛玉和宝玉结婚,这样写也是一部书,可作者本义却非如此,作者本义就是让我们难受,在这难受中去体会人事无常。一个挂字妙极,令你无限联想。与那宝玉知心一回,宝玉却与宝钗结婚,挂也不挂?千诗万文,一死皆成梦幻,挂也不挂?千万莫怨作者,何不示黛玉以死。宝玉黛玉这般情爱,一个挂字了结,比那死字残忍得多。死不足惧,挂最悲哀。
一堆雪,雪中一股金钗,分明便是薛宝钗。宝钗有停机之德。停机德,是汉代乐羊子的妻子,在乐羊子中断学业回家时,她停机断布,以厉丈夫继续求学。宝钗有这样的德行,结果如何?金钗雪里埋而已。这样贤慧之女,雪里埋已够残酷,千万莫说有埋应死的话。土里埋,断死还可;雪里埋,断死便是证据不足。可这雪里埋,即便不死,象宝钗这样德才兼备的大家闺秀,一心想出人头地者,真还不如死了好受。作者真是挖空了心思,一字一句都不肯放过读者。
从诸家批文可断言,宝玉和宝钗成婚了。宝玉最后出家,正所谓悬崖撒手。
(2)元春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 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 ”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 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争及初春景”的“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 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 交,元春死的十二月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
香橼上弓,暗含着元春进宫。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元春明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开指女子出嫁,是说元春一嫁嫁到宫中,光耀家门。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假家自元春入宫,家道由三春又回到初春的景致。结果如何呢?还是走向反面:虎兔相逢大梦归。第九十五回,元妃死。在虎兔相交之年死去,即立春在虎年,死在立春后一日,从命理上来说,便是兔年开始。名义上死在虎年,实则死在兔年,便是所谓的虎兔相逢。而这点点知识,可不是谁都知道的,只有对阴阳八卦天干地支都通晓的作者本身,才会有此笔墨,只有懂得算卦打命的先生,才会用这样言辞。
程高本,甲戌本,庚辰本,都写成“虎兔相逢”,这是原本墨迹;后人不解命理意义,改作虎兕相逢,以为虎兔不成比例,只有用兕才可与虎相对,并理解成围猎、宫庭之斗,这又是不知作者心了。还是那句话,读不懂可再读,迷底早晚都可解开;非改迷面,那就成了你出的迷、你写的书了,这如何使得?批书人言及的射圃书稿已不能再见到,后来读者去猜的话,便傻了,想想看,读过石头原稿的脂砚斋、雪芹未能补出,后人谁还敢补?这个漏洞便从此留下了。程高手头资料那样多,也未敢动手来补这些漏洞,任其漏着,如狱神庙之类,无一处补齐。所以读红书,多动脑,莫动手。
(3)探春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 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 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 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 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两个人放风筝,两人,是指贾政和王夫人,风筝暗示探春。大海大船,是说贾政王夫人做主,把探春远嫁到海一带的富贵人家。才自清明志自高,探春有才有志,连凤姐也不敢小瞧探春。这样的才志又能如何?生于贾家末世,远嫁到海,只能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了。才何能显?志焉能遂?这便是佛家所说的人世无常,便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便是爱别离苦。人生八苦缠身,须慢慢读红楼,慢慢体会。
(4)湘云
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指的就是她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湘云在婴儿时期"襁褓之间"父母便去世了。虽然富贵而无人关心,从小没得过温暖。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第三句"展眼吊斜辉"说的是转眼之间,只有湘云一人独自面对落日感伤了。"湘江水逝楚云飞"点出了"湘云"二字。湘江在湖南,地属古代的楚国,故有楚云之称。湘江流逝,楚云飞散,隐喻史家衰败以及湘云夫妇生活的短暂,用的是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的典故。
从脂批来看,史湘云嫁的丈夫可能是卫若兰,但石头写的射圃原稿已丢失,雪芹未能补齐,程高又不敢补,只好留下这个漏洞。为了前后照应,不出矛盾,程高才在后四十回,连补了一下香云结局。从连补来看,还算成功,因为果然有一天射圃稿找到的话,和程高连补处放在一起看,不会有大矛盾的。
有人说史湘云该嫁宝玉,并白头到老。根据是第三十一回题目:因骐麟伏白首双星。这是不可能的,作者无此意图,从判词和曲演中都看不出此意图,从主题也不可能推出这样的结果。这样说的读者是不懂什么是双星。细看看判词,也不会得出湘云能和谁白首的结论。
实际上,曹雪芹在整理时,以此为题目,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本回后半部写的内容便是骐麟,便是阴阳之理;另一方面,因骐麟伏白首双星,是说,这大小一雄一雌骐麟,正因为是无息无情之死物,才藏阴阳不可分即阴阳白首之至理。相比之下,有情的男女,想如阴阳双星那样白首,就难之又难了。
有诗说:笑问如何出红楼,情空才可大自由。麒麟本是无情物,阴阳才可到白头。
骐麟:有二,一大一小,小金骐麟是指湘云所配戴的骐麟,那大金骐麟主人不知是谁,只是宝玉在礼品中拣出,想送给湘云,反被香云拣到。丫环翠缕一见大骐麟,便说“可分出阴阳来了”。
双星:是指一阴一阳,阴为月,阳为日,便是双星;白首双星:白首者,一阴一阳,谓之白首双星。阴阳本是一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永不分离,谓之双星白首。因一对骐麟,才伏藏这白首双星,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白首?答案是:学那无情的石头骐麟,便可白首,便可仙寿恒昌,便可芳龄永继。而痴情的人,整日陷入二边之见,或阴或阳,执著一边,不得永恒之真,如何能白首?注意,这白首和仙寿恒昌是一个含义,都是佛道家语,不可错解。这还是劝人放下情字。果然无情了,人便成了那无心骐麟,便能象那一阴一阳一般,真的永不分离了,真的是一不是二了,真的仙寿恒昌,便得圆觉了。 所谓白首,从最深角度看,那是指归得真心自性。归得真心自性,那才是真正的白首,真正的永恒,真正的仙寿恒昌、芳龄永济。这是作者靠自家脚踏实地的修行得来结论,非普通读者可理解。能解者,就知道作者有多伟大,有多慈悲,就自然流泪了。
(5)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此为妙玉的判词。妙玉虽入空门,然却恋着宝玉,最终被劫,也许就是佛家对她的惩罚吧。
有人说程高本后四十回不该暗示妙玉自杀,这是不知作者心者,是读者不如程高处。在作者心中,正册之十二金钗何等圣洁,岂能令其落在淫字上?女儿家,落一个情字,作者还力主清之,何况淫了?暗示妙玉自杀,正是石头作者首尾相贯处,这正是程高高明之处。请看批语:
三十八回。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靖眉批:妙玉偏辟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
可见,在瓜州渡口,盗贼对妙玉,一定是劝了也惩了,但妙玉还是不改偏辟处,不给他们面子,不屈从盗贼,偏以枯骨各示贼人。靖批才长叹一声:哀哉。屈从的话,凭妙玉红颜,就不能枯骨各示贼人了,就不会死了。这无异于赞叹妙玉“有骨气”。
有人断句成“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解释成“妙玉屈从了盗贼,红颜当然能不枯骨各示贼”。这样解释,单句看来也通达,可和前句连起,便不通达了。前句是说“妙玉有被世人嫌弃的偏僻、过洁,这偏僻过洁又不改。他日瓜洲渡口盗贼劝她了吧?惩她了吧?改了吗?正因为不改,才死了,靖批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各示”。显见是说,妙玉偏僻过洁,死也不改。靖批是在赞叹妙玉的偏僻和过洁。
(6)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侯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向它逼债,任意践踏迎春。
(7)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 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8)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所以说景不长。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所以说"景不长"。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当然,这里的"乞食"并不一定就指像乞丐一样讨饭,但生活艰难,颠沛流离的命运是难以逃脱的。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9)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10)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第一句"势败休云贵"意思是说,权势已经衰败,就不要提什么过去的富贵了。第二句"家亡莫论亲"是说,家业已经凋零,就不要再谈论什么骨肉至亲了。
第三句"偶因济村妇"是指巧姐的母亲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第四句"巧得遇恩人"的"巧"是语意双关,明指凑巧,暗示巧姐。恩人,指刘姥姥。巧姐被舅父王仁,谐音"忘仁"拐卖,幸为刘姥姥带走,才逃出虎口。
这首判词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伪善关系。得势富贵的时侯,攀宗论亲;势败没落的时侯,欺诈拐骗,骨肉相残;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势与金钱的交易。巧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她来到乡村,长在农家,成了村姑。比较而言,要比她姑母们幸运得多。
程高本后四十回,关于巧姐结局的安排,是否原作者笔墨?从脂批来看,不全是。但雪芹或程高安排巧姐嫁到村野之邦,便已达到以无常来警醒世人的目的。嫁个富一点的,令巧姐得个稍好结果,是赞凤姐积阴德所赐,是因果报应,不是雪芹或程高偏爱。
这也在告知读者及九泉之下的凤姐:恶故有恶报,可善也有善报的,你行的那点善事,终落在你女儿身上了得了善报。这都和作者的佛家思想息息相关,岂是曹雪芹或程高胡乱安排?细观红楼梦,除了照顾不到的微细处外,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苦心经营的。何况这些大的骨架之处,作者及这些修书之人怎能不用尽心机?
(11)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首句写到"桃李春风结子完。"这里"李"、"完"暗示出李纨的名字。李纨与贾珠结婚,生了一子,丈夫不到二十岁就一病而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第二句"到头谁似一盆兰"与画面一样同指贾兰。这句说在贾府的末代子孙中,谁也比不上贾兰有"出息"。第三句"如冰水好空相妒"中"如冰水好"写李纨年轻丧夫尊礼守节,抚孤成立,这种品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像冰水一样得洁净美好。"空相妒",指虽然贾兰中了举,李纨也博得了"贞节"的美名,但这无法挽回贾府的衰败,只能徒然遭人妒忌罢了。
第四句"枉与他人作笑谈"的意思是白白地供给别人当作笑料来谈论李纨一生奉行"三从四德",是一个封建社会贤女节妇的典型。丈夫夭折以后,"望子成龙"便成了她唯一目的。贾兰中了举,暂时满足了她的愿望,但是贾家的衰败又属必然,局面已成,无法挽回。李纨最终也只落得"槁木死灰",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俑。曹雪芹将这位封建礼教的忠实奉行者安排在"薄命词"里,讽之为"枉与他人作笑谈"的"虚名儿",这实是对封建礼教极妙的讽刺。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便说李纨和其子贾兰,最后母以子贵。李纨守寡,终有个好的结果。有人以此说作者思想有问题,贾家本应大败涂地,不得翻身,可这贾兰明明便是星星之火,使贾家再有燎原之势,作者岂不有问题?不是作者有问题,是读者有问题,没读明白作者而已;若知道一部红楼梦,作者以无常和因果报应为基调,读者若是明白何为无常,就不会去怪作者了。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这两句是说,李纨如冰那般清,如水那般柔,这样的好人,又有这样的得了富贵的好儿子,将来会怎样?仍要走向反面的,终归仍是空,谁也逃不过这空的妒恨。冰水空三字,是佛法常用的一个比喻。冰不常在,能化成水;水不常在,能化成冰,一切都是无常,无常便是空,便是梦。里面也有不变者,那就是水性。人生也是如此,千变万变,不变的是真心自性。
空和无常一到,当然便是枉与他人作笑谈了,便成了游戏笔墨的对象了。这便是月满则亏的道理。枯后便是荣,荣后又是枯,循环往复,无有了期。看罢红楼梦,不知这红楼是梦,依旧计较在那荣字与枯字上,纠缠在情字与爱字上,便是不解其中味了。
(12)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判词中第一句"情天情海幻情深"之中,"情天情海"指男女相思之情,深而且广。"幻"是虚幻,荒诞。这句是揭露贾蓉之父贾珍和儿媳妇秦可卿之间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最后两句"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指出,莫说不肖子弟都来自荣国府,开头造成祸患的实在是宁国府的人。可卿也是被贾珍迫奸淫而自尽。
一情字,指秦可卿。高楼大厦,红楼红红也;美人悬梁自缢,指秦可卿悬梁自缢。藏一大迷底,那便是跳出红楼,在那“空中”,情才可清。
空是佛家语,也即放下。从晴文之情字判起,到可卿放下情字,可见红楼主题,是令人看破情字,放下情字。一部红楼梦,也因此惹来被查禁之祸,因为,作者大骂大清的“情”字,和清字是谐音的。文字狱还没熄灭的大清国,焉能放过红楼梦?
情天情海:一百十一回交待,“看破凡情,超出情海,归入情天”,正是情天情海幻情身。“警幻宫中,原是个钟情的首座,降临尘世,自当为第一情人”,这第一情人,是指宝玉的第一情人,即在此第五回书,太虚幻境中和宝玉有了情字,可卿此身当然是幻情之身了。这身字,甲戌手抄本、庚辰手抄本都写作身,但脂批改成深字。细分析,身字不可改。判词前两句,幻身、幻淫,本回便都见到了。一个身字,妙极,幻身,谁能知道此身是幻呢?
情既相逢必主淫: 宝玉之欲,逢了可卿之情,岂能不淫?即便幻境,也是意淫,以宝玉地位来说,也是爬灰。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单看表面,既骂荣府,也骂宁府,骂宁府更重些。实际上,更有深意。深意何在?到可卿判词止,读懂的,当然要清那情字了,换句话说要空了。佛家讲,宁住有如须弥山,不住空如芥子,住空比住有还可恶。住有败如来家业,住空更败如来家业。住空者是邪门外道。宁府之宁字,便是静,便是空,书中骂贾敬胡参,莫轻易看过。
(13)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词首两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点出晴雯的名字,暗示他的人品和将遭到的不幸,霁月,指雨后月出,天晴月朗。这就点出了一个“ 晴 ”字。而旧时以“光风霁月”喻人的品格光明磊落。这也就是作者对晴雯人品的赞赏。彩云是有纹彩的云霞,两云呈彩叫雯,点出一个“雯”字,而且寓有纯净美好的意思。这两句中的“难逢”、“易散”,暗寓晴雯品格高尚,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样难存于世,她将遭到不幸。
(14)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
首句“枉自温柔和顺”是指花袭人温柔和顺的性格,封建的道德观念,要求妇女“温柔和厚”,袭人就是这种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第二句是“空云似桂如兰”。这里“似桂如兰”是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的桂花、兰草。“空云”,也就是徒然 说,是对桂和兰的否定。宋代陆游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 诗句。袭人姓花,原名蕊珠,宝玉就根据陆游的诗把她改名为花袭人。这里的桂兰也寓花袭人的名字。
第三句“堪羡优伶有福”是指袭人在宝玉出走后,袭人第一个离开贾府,嫁了给曾是唱戏的蒋玉函。而袭人也始终与“ 公子”,宝玉无缘分。
3、红楼梦十二支曲
《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黛玉,宝钗)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
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黛玉,宝玉)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元春)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探春)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
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
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
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迎春)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天生成孤癖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湘云)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
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惜春)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凤姐)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
幸娘亲, 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巧姐)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秦可卿)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
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
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问古来将相可还存?
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李纨)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湘云) 富贵的,金银散尽, (宝钗) 有恩的,死里逃生,(巧姐)
无情的,分明报应.(妙玉) 欠命的,命已还,(迎春) 欠泪的,泪已尽.(黛玉)
冤冤相报实非轻,(秦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李纨) 看破的,遁入空门,(惜春)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凤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六、贾府人物关系一览表(幻灯)
七、前五回故事梗概
1、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2、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3、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4、第四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5、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八、《林黛玉进贾府》
(一)说说林黛玉进贾府的游踪,这样就带出全文主要内容了。幻灯展示贾府示意图和黛玉行踪图。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故事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众多人物。
(2-4)一层:林黛玉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二层:林黛玉见王熙凤。
(7-11)三层:林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四层:宝黛初见。
第三部分:(15-16)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二)贾府
1、文中都哪里写了贾府的环境?
2、请大家看看,这贾府的环境到底是怎样的?与别家到底有哪些不同?
外观
贾母处:概括特点,说说给人的感受。
拜见二舅舅处
总的特点总结(幻灯)
(1)贾府的“硬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宏伟的外观。处于繁华街市、阜盛人烟之中的贾府建筑,在黛玉的眼中,仅就外观,就突出地感觉到它“大”: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书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外观,而且也暗示了贾府显豁高贵的社会地位。二、讲究的布局。比如贾母的正房大院,就设置了一个垂花门、两边抄手游廊和一个安放着大理石插屏的穿堂做掩映,既庄严肃穆,又表现出豪门贵族气派。就贾赦住处,虽不似贾母的正房那样,却也有仪门和厢庑游廊。至于“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被仪门、耳房、穿堂、甬道簇拥着,更是轩昂壮丽。三、华贵的陈设。就“荣禧堂”而言,先以特写镜头详细介绍了堂屋中的匾额,无论是匾的质地花纹,匾上大字的规格,还是匾上的题字与印玺,都显示着主人的社会地位;室内陈设的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待漏随朝墨龙大画、楠木交椅、玻璃盒等,都说明了主人的富贵豪华。就是耳房内的陈设和器物也颇为华贵:靠背、引枕、条褥,都饰以龙蟒;小几、香盒、酒槲、茗碗乃至痰盒都各具特色。
(2)贾府的“软件”
贾府庭院的的气势之宏、布局之妙、陈设之精,充分显示了高门大第的威严、显豁,社会地位的尊崇、高贵。但,这只是“硬件”。林黛玉进贾府,她所感的,还有贾府里处处透露着的一种逼人的神魄,可谓“软件”。请说说贾府“软件”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二、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三、更重要的,贾府有着一套繁文缛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总结]《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的“硬件”和服饰仪节的“软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至尊至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最后,我们要感谢“导游小姐”林黛玉,她让我们得以领略这种无从亲临参观的“历史风景”。当然,最终功劳还是曹雪琴的,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国神游”。
[拓展]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的情景,一盘茄子菜。
(三)人物(本课主要人物是谁,回想一下,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1、王熙凤
(1)大家眼中王的形象是怎样的?
(2)朗读第五、六段文字,结合文字说说王熙凤是一个怎样的人。
1)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说明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贾母的介绍也证明这一点。性格泼辣,深得贾母宠爱
2)外貌
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容貌: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
3)见黛玉的系列表现、回王夫人话(言行)
入木三分的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也是得宠的原因。
进一步强调善于逢迎的本领,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总结:精明能干,善于玩弄权术,外表美丽,为人八面玲珑。
(3)拓展
1)对王熙凤的评价
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说:“言谈又有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第二回)
周瑞家的向刘姥姥介绍说:“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少说也有一万个心眼子”(第六回)
贾珍夸她:既“杀伐决断”,又“历练老成”(第十三回)
秦可卿称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人也不能过”;(第十六回)
贾母称她“真是个鬼灵精的”;(第五十回)
兴儿告诉尤二姐“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第六十五回)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3)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4)总结: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按说王熙凤在整个贾府当中,她的辈份是很低的,她是孙子媳妇,那么为什么像王熙凤这样一个人物能够来当家呢?这个原因,或者说是多种矛盾发展的结果。她有娘家“金陵王”的背景,她有贾母的靠山,有邢王二夫人矛盾的牵制,当然还有她本人才干欲望的主观条件。比如,放债生息这样一个细节。王熙凤是把那个月钱拿出来去放高利贷,小说里面不只一次的写到,平儿说过,“每年少说也得翻出一千银子来”,连数目都很具体。
她素常惩治丫头的办法怎么样呀,说这个“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底下,茶饭不给”,“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当她发现为贾琏望风的小丫头,喝命“拿绳子鞭子,把那眼睛没有主子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那个簪子来戳小丫头的嘴,这种簪子叫做香闺刑具,戳人是很疼的,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丫头立刻两腮紫胀;另外你看在清虚观的时候,一个小道士,那真是一个小孩子,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都站不住。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了,在贾府的主子里面,像这样亲自出手的人并不多见。在下人的眼里,像那些小丫头小厮小道士的眼里,真是吓得心惊胆颤,这个时候王熙凤确实像一个恶魔,怪不得有些奴仆在背后诅咒她,说她是“阎王婆”,说她是“夜叉星”,那么在这个时候,所谓的“杀伐决断”就有一股森然的冷气,真是叫人不寒而栗。
那么王熙凤对那个落有把柄的张华父子,最后一定要想办法把他治死。从这种地方,我们可以充分领教王熙凤手段之辣,这一点在别的人身上是感受不到的。“
2、宝黛人物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中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故事原来是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本篇课文虽然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但也重点交待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相会二人细腻而微妙的感情关系。可以说,整个《红梦楼》中林黛玉、贾宝玉的爱情发展能否一帆风顺,从这一回里就看出来了。
提问一:林黛玉与贾宝玉未见面以前,她了解到的贾宝玉是什么形象?
提示:王夫人的介绍,贾敏的介绍都不是什么好印象:她们都是从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来判定贾宝玉的。在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眼里,贾宝玉的一切行为都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相容的,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更是一个受到贬斥的人物。但由于他受到贾母的宠爱,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地位,所以成了一个特殊人物。(学生从课文中找材料并回答。)
林黛玉未见宝玉之前,你觉得她对宝玉是什么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对他的表哥并不持什么先入为主的看法,当她舅母数落贾玉玉时,她只是“一一的都答应着”。这里一方面看出林黛玉的小心,另一方面也看出林黛玉也是一个好新之人。这就她看好她的表哥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还有,在林黛玉的心里,贾宝玉无疑是聪明,灵动,有着不拘小节的作风,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能体会女孩心中的一份隐秘的情感(与女孩关系不错),估计能与她心有屡犀一点通。这样,贾宝玉的一切所作为就都为她所理解了。无论王夫人怎么说贾宝玉的坏话,林黛玉并不发表她的任何看法,都能以一颗平常的心来包容他。这里既说明林黛玉处事之精,更说明林黛玉对贾宝玉有一定的好感。也正是这份感情,使林黛玉和贾宝玉有了心心相应的可能。
提问二:林黛玉与贾宝玉见面以后,她对贾宝玉的印象是什么?
提示:这时的林黛玉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那就是,先疑而后惊。
当听说“宝玉来了!”时,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点拨:还没见着,怎么又想见了呢?矛盾的心理)。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黛玉一见,便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地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点拨:真是见过吗?没有见过而说见过,可见林黛玉对贾宝玉有着很深的好感)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教师小结:当贾宝玉出现在林黛玉面前之时,林黛玉得到一个意外惊喜:他就是林黛玉心目中的偶像。这个偶像既是形象上的又是气质上的。虽然说他他并没有见面,但是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已经俨然是彼此相知的一对了。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几个字,正是十分准确地写出了林黛玉心中对贾宝玉的默默情怀。
提问三: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他对林黛玉的印象如何?
提示: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心有灵犀吗?)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教师小结:这一串描写都是十分见精神的。一者贾宝玉心中有着偶像的影子。不然他就不公大胆猜她是谁。二者,贾宝玉也有相当的判断力。从情态上和气质上,他感到林黛玉无疑就是他心中的另一半。所以,文章借贾母的问话道出了贾宝玉心中秘密。从贾宝玉换衣服一事来看,这既是他展现自己的表现,也是他尊重林黛玉的表现。上文说,林黛玉见了贾宝玉,觉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写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好感,而这里又用贾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写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一片真诚。真可谓两情相悦。也正是这处真诚,写出了作者的高超技巧。
提问四: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贾宝玉是怎样表达他对林黛玉的好感的?
提示:(学生朗读此段,并注意细节描写,重点)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教师小结:这是文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文字。贾宝玉为了向林黛玉表示友好,他极尽表演之能事。但是我们也能从二人的对话中体会到,贾宝玉对林黛玉喜之深,爱之切。而这一段又主要是贾宝玉通过表达自己的见解来获得林黛玉的好感。林黛玉对此也表示了默认。
提问五: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描写是通过什么途径表达出来的?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分别通过对方的观察写出来。加深印象。使其“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故事发展有了根源。这是文章中最为精彩的一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已经大半天了,为何到此时才与她的相貌?这正是为让贾宝玉来观察林黛玉作准备的。
提问六:从每个性格的角度分析,他们的爱情能取得成功吗?(重点讨论文语言信息)?
从上文中,至少有三方面可以看出两个青春少年的两颗跳动的心就要碰到一起了,一是形象上,他们彼此是相容的。二是情感上他们是彼此是相容的。三是见解上他们是相容的。总之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情,这是他们两情相悦的基础。
但是这种真情,在他们之间能不能走到一起呢?有没有可能遇到更大的波折呢?
从他们二人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应的。他们最终的结局绝非那么理想。他们二人绝不可能走到一起。只不过我们不会轻而易举地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教师引导:请从文中找出相应材料证明:
林黛玉听得多,听得细。想得多,想得细。行动小心,谨慎。过于多虑,自尊心太强。(对他人不会太关心)
贾宝玉过于顽劣,独立不羁。(对他人也不会太真心)(当然还有其他原因社会原因。)
正是由于二人之间的这种若即若离的情感写,增加了小说的无穷魅力。而这一点也是《红楼梦》的成功之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我们对小说的艺术构思已经初步掌握了。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笔墨技巧(哈斯宝):
文章有拉来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谓拉来推去之法,好比一个姑娘想捉一只蝴蝶作耍,走进花园却不见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见一只蝴蝶飞来,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在蝶儿却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地飞舞,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儿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飞而去。折腾好久才捉住,因为费尽了力气,便分外高兴,心满意足。为看宝黛二人的姻缘而展开此书,又何异于为捉蝴蝶走进花园?一直读至本回,何异于等待蝶儿飞来?
(林黛玉)进了荣国府,想这次可要见到宝玉出场了,不料又从贾母说起,写了邢王二夫人、李纨、凤姐、迎春三姊妹,还有贾赦、贾政,宝玉仍不出场,这又何异于巴望蝶儿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时上时下地飞来飞去,就是不落在花儿上?忍性等到宝玉出场,急着要看宝黛相会,不料宝玉却转身而去,这与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儿高飞而去,又有何异?使读者急不可耐,然后再出场,才能使他们高兴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笔是神是鬼?为何如此细腻工巧?(摘自《〈新译红楼梦〉回批》)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红楼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3、宝黛总结
(1)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她是萃曹公毕生心血凝铸而成的主角,是集中国三千年文化于一身的理想化身。《金陵十二钗判词》之《宝钗黛玉判词》曰:“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西江月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西江月》是如何评价宝玉的?
思想性格:钟情于女孩子;讽刺热衷功名的人;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寓褒于贬 ∕正文反作 厌弃功名利禄 追求个性解放
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结: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中,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胚胎。
4、拓展:
(1)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2)曹雪芹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四)总结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写的是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地,纵横捭阖之心。
《水浒传》写的是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
《西游记》写的是神仙妖怪斗争之事;是古之儿童唯一能当作童话来读的作品。
《红楼梦》写的是一个以少男少女-----特别是少女的世界。
《红楼梦》是四大古典名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看,对女性的尊重。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尤其不把女人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的女性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毁的可同情的形象,例如刘兰芝和杜十娘;还有“三言两拍”里面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买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受侮辱受蹂躏为乐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形象; 《水浒传》里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 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好象机器人似的的形象;潘金莲则是活该在英雄好汉的刀下剖腹开膛的淫妇的形象。
曹雪芹笔下的女性不仅仅是美丽,不仅仅是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她们的那种青春的清纯的气息是空前绝后的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青年的普遍的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但在红楼梦之前,所写的人不是英雄,就是才子佳人,已经成了套数,相当与今天的武侠与言情,要么是郭大侠萧大侠,要么是杉菜道明寺。而到了红楼梦,小说开始写普通人的命运,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豪杰到凡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而且红楼梦写的是一个家庭,后来有许多小说都写家庭,《白鹿原》,《大宅门》,借家庭遭际来反映时代变迁,难说没有受到红楼梦的影响。
另外就是我们很多同学为什么读《红楼梦》读不下去?而读其他三部名著,就行,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红楼梦的语言是文人语言,是雅语言,而其他三大名著的语言则是大众语言,是俗语言。我们看水浒,热血沸腾,仿佛走进了酒馆茶座,可以大喊一声,小二,拿酒来!心里面觉得十分畅快。但我们读红楼,却仿佛走进了茶苑,里面弥漫着麝香,我们的鼻子闻不出,里面悠扬着古筝,我们的耳朵听不懂,不盈一握的茶壶里泡着半杯香茶,不够一口喝,我们望着不知所措。再一看周围,雕梁画栋,倒茶的女子兰花指轻翘,我们的眼睛都觉得没有地方放。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