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分析论据的方法(人教版高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9阅读:
字号:|
                              拿起理性的解剖刀
                           ———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
训练目标:1。强化析理意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认识水平。 
         2 学会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 
         3 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 
一、议论有据:论据真实可靠,不张冠李戴,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论据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论据新鲜,能选用鲜活的材料。选用论据要准确,要能证明论点。
二、观点与论据不匹配
(1)成功?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声名大振……可以趾高气扬,可以挥金如土,可以崇仰者成群……又有谁不向往成功?但是,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君子要成功,也须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诚信。


改:成功?金榜题名,学海探宝;叱咤政坛,大展宏图;事业成功,威震天下……可以扬眉吐气,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幸福美满……又有谁不向往成功呢?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成功的大厦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石之上,这个基石就是诚信。
(2)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拙:指天资不好。居里夫人和韦钰拙吗?
改: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智能低下的人”,结果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辍学了。但是,爱迪生并没有因此就妄自菲薄,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仰慕的大发明家。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郑板桥,因为天资愚拙,记忆力差,便“笨鸟先飞”,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攻读。他躺在床上看书,骑在马上看书,上厕所的功夫也抓紧时间看书 ,一本书要读几遍十几遍,直至融会贯通。多年的立志奋发,终于使他在诗书画几个方面都有了很高的造诣。可见,天资愚拙的人,只要勤奋,时可以聪明起来,并做出成绩的。
三、分析论据的方法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论证方法。要想使议论文论证严谨有力,就必须对论据进行分析。有些同学写的议论文,尽管论点正确、鲜明,论据也典型、可靠,但是由于在举例之后没有进一步挖掘事例包含的事理,缺乏必要的分析,导致论点和论据联系松散,给人以罗列论据之感。所以,举例之后的分析是少不得的。要变单纯举例为就例说理。就例说理,就是结合着这个例子,就着这个例子来讲道理。咱们要学会掌握这种方法,例子举完了,然后马上紧接着这个例子来讲一点理,使得这个例子更好地为证明观点服务。今天我们上一堂作文课,拿起理性的解剖刀,学会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
(一)、引入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问题: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所以没有说服力,现在请同学们试着修改一下。 
改:古人云自古英才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 
他们都是幼时贫困而后成才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也正是这贫瘠的土壤使他们顽强生长,坚忍不拔,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成功之花。由此看来,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向上,可见,贫困是一笔财富。 
评:同学们都知道事实胜于雄辩,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但在实际的写作中,只是罗列论据,以叙代议,例而不议,只摆事实,不讲道理,缺少必要地论证分析。而对论据的进行分析就是论证的过程,她不仅是维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更是议论文以理服人的所在。因此,我们要学会在“举例子”与要证明的“观点”之间搭一道说理的桥梁,就例说理,使论据更好的为论点服务,叙议结合时,可以边叙边议,也可以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
(二)简介几种方法
1、因果分析法 
世事变迁皆有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的产生。因此可以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记得《猪八戒照镜子》的故事吗?猪八戒抡起铁耙,将映出自己那张丑脸的镜子打得粉碎,结果每片镜子中仍有自己丑陋的脸。猪八戒这种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是不可取的。 
这段文字,是典型的“例子+观点”,我们发现,事例的结果已经告诉了我们,但对于打碎镜子的原因却没有提到。 
改:猪八戒之所以要打碎镜子,无非是因为镜子如实地照出了自己的丑陋,而这恰恰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猪八戒愤怒的抡起了铁耙。这种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闻过则怒的做法实在不可取,我们需要的是闻过则喜的精神。既然容貌丑陋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不接受镜子直观真是的反映呢?并且,猪八戒完全可以在镜子的指引下正确认识自己,甚至施粉黛,正衣冠,从其他方面弥补自己相貌上的不足。 
评:这段添加文字,针对猪八戒打碎镜子的结果,剖析了其原因及其正确做法,先叙后议。在添加因果分析的一议论文字时,最好用上导引词“之所以”“是因为”等,不但能起到引领思维的作用,更可以使说理层次分明。
练习: 请在下面事例后,作简要地分析,使论点和论据结合起来。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范文:  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成为一代“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 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 
天。】 
   【】处添加的文字,针对每个事例分别做了原因探究,并构成排比句,不但揭示了人物在磨难中作出非凡成就的原因,而且增强了说理的力度,这样,就使结句的论点顺理成章了。 
2、反向假设法 
反向假设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从而推出假设条件下的结论,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 
  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评: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课堂练习:对下面的语段作反向假设分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老师的谆谆教导,告诉达。芬奇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由于达芬奇在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的画家。 
评:这一语段叙述了达芬奇的奋斗结果,并且做了简单的原因分析, 有叙有议,但说理是否可在深入一点,再透彻一些哪?我们不妨从事例的反面进行假设。     
改:试想,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绝不可能是信手抹出来的。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俗话说的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小结: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应从例子的反面进行假设,并且用上导引词“如果”“譬如”“若”等。 
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者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 ,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然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株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假如杜甫在那个世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3、 辩证分析法 
辩证分析法即用发展的联系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重新审视事例,既要分析事物本身内在联系,又要分析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其反面。使说理全面深刻,避免片面绝对。 
 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使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齐王听说孙膑之才,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例子是不是完了?想说什么,想说“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但是人家没有就此而止,下面做对比性分析。要害在这儿呢。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而,又出现“而”了,又转向另一面了。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评:你看看,如果仅仅是刚才这个例子,跟多了这个对于事例的对比性分析,你觉得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多了分析,说服力就更强了?议论文,议论文,你要议论,这就是议论。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  
4、 引申类比法 
    引申类比法就是把列举的事例加以引申或类比,联系实际,突出其观点的现实意义。 
  如: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倾注了三十多年的精力,把圆周率值推算到小数点后八百多位。可是后人发现,他在第三百多位时就出现了错误,也就是说,他后面二十来年的努力都是白费。科学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多番维尔如果能在推算过程中经常客观地审查自己的步骤和数据,就可能不会留下这个遗憾了。科学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常常听人后悔自己什么做得不好,什么不该做,事后再多的悔恨也于事无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出”的意义有一个更好的认识。(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出”与“入”》) 
  这段话由英国数学家多番维尔的事例,引申出“一个人做人、处事或认识社会应‘出乎其外\',审察反观,这样才不会犯错”的道理。把事例引申类比,从而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从前有一种病,这种病使人食欲不振,最后导致人死亡,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有一位化学家,也得了这种病。有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听说他有这个病,于是乎告诉他,我们这个村里面有一种神水,一口井里的水,能治你的病。化学家听了,照办了,就去喝那个水,结果病好了。病好了以后,化学家就想:为什么这个水能救我啊?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村子里的人们从来不曾想过的问题,促使化学家去研究,最后化学家发现水里含有芒硝,芒硝救了他,因此他发现了芒硝的药用作用。 
  大家听到这个故事了,这故事的中心是什么,你清楚吗?也许你想到一点。我用这个想证明哪个观点呢? 
  正所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村里的人就知道能治病,想了没有,从来不想;化学家想了。“疑”是发现矛盾的钥匙,“思”与“学”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发现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开端,“疑”便是“思”与“学”的“端”和“始”了。一个人要善于质疑,善于质疑你才会去学,才会去思,最终才能解决问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