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优秀教案八[第七课时](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7阅读:
字号:小|大
第七课时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07典型考题]
(一)、表达方式:细节描写
例1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河南河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二)、修辞手法
例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湖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再分析使用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第四句,……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三)、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
例1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木兰花》吉林四川卷)
解题思路: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要抓住所写景物的季节特点,分析其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色彩,空间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等层次,感觉变化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画面的明与暗、点与面等。
答案示例: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知识网络】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诗文典故
三马食一槽
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见《晋书•宣帝纪》。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三里雾
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张却不肯见他。见《后汉书•张楷传》。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肉阵
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牧曾写了《杜秋娘歌》,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青袍白马
南朝梁时北方的降将侯景起兵叛乱。他骑着白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见《梁书•侯景传》。后以喻叛乱。唐杜甫《洗兵马》诗:“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南阳三葛
东汉末,天下纷乱。琅邪(今山东临沂北)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阳。后来诸葛亮被刘备请去,任蜀国丞相;他的哥哥诸葛瑾到吴国当了州牧;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当刺史。当时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后以“南阳三葛”称才干有别的兄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但南阳三葛,君得其龙。”
面首
南朝宋前废帝的妹妹山阴公主生活放荡。他曾对前废帝说,你的后宫姬妾很多,我只驸马一人,这很不公平。前废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见《宋书•前废帝纪》。“面首”本来是指强健美好的男子;后以指男庞。《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假如丈夫这里拥着金钗十二,妻儿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应不答应?”
牛眠地
东晋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时候,父亲死了,将要安葬,忽然家里的一条老牛不见了。有个老人对他说,前面岗上有一条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里,将来必然富贵。陶侃就去寻牛,把父亲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见《晋书•周光传》。后以“牛眠地”称葬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霹雳手
唐代的裴琰之当小官,上级以为他年轻,瞧不起他,故意把几百件积年旧案交他快办。他立即在短期内办完,判词公允。从此他很有名声。人称“霹雳手”。见《旧唐书•裴琰传》。后以称断案迅速的官员。明于谦《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漆园傲吏
战国时的庄周,做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人送给他许多财物,请他到楚国为相。他说他不肯当牺牲品;要送礼物的人赶快走开,免得弄脏他的地方。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晋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前度刘郎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至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后以称去而复来的人。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念奴
唐玄宗时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见唐元稹《连昌宫词》原注。后以指歌女。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
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
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4、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技巧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是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进行分析。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其高明之处在于从自己慢长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三个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第一个画面红烛映照,罗帐低垂,欢乐甜蜜,无忧无虑;第二个画面水天辽阔,风急云低,飘泊四方,离愁万种;第三个画面独立僧庐,孤独凄凉,一切皆空,万念俱灰。第一个画面的欢乐有力的反衬出后两个画面的凄凉。
[参考答案](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07典型考题]
(一)、表达方式:细节描写
例1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河南河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细节的具体内容,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二)、修辞手法
例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听邻家吹笙》湖南卷)
解题思路:先分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再分析使用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
答案示例:第四句,……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三)、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
例12:"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木兰花》吉林四川卷)
解题思路: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要抓住所写景物的季节特点,分析其写景的方法:动静结合,色彩,空间变化如远近、高低、上下等层次,感觉变化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画面的明与暗、点与面等。
答案示例: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知识网络】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
(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诗文典故
三马食一槽
东汉末,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握曹氏军政大权,排除异己。当时流传曹操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的故事(三马,指司马氏父子三人。槽,与曹谐音),因此曹操很恨司马氏。见《晋书•宣帝纪》。宋欧阳修《答谢景山遗古瓦砚歌》:“得之以此失亦此,谁知三马食一槽!”
三里雾
汉代的张楷能作五里雾。关西人裴优能作三里雾,自以为不如张楷,去向他学习。张却不肯见他。见《后汉书•张楷传》。唐李商隐《圣女祠》诗:“无质易迷三里雾,不寒长著五铢衣。”
肉阵
唐玄宗时,杨国忠专权。他生活豪奢荒淫,冬天挑选身体肥胖的婢妾站在他前面遮风,称为“肉阵”。也称“肉屏风”。见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肉阵》。清王昙《苏台留别》诗:“肉阵屏风散似云,烛围尚向封家立。”
秋娘
唐代的李琦,有妾名杜秋。在李琦叛变后入宫,受宪宗宠幸。到穆宗时年纪已老,放回故乡。诗人杜牧曾写了《杜秋娘歌》,记述她的身世遭遇。后以泛指美女。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青袍白马
南朝梁时北方的降将侯景起兵叛乱。他骑着白马,士兵都穿青衣。事前曾有童谣说:“青丝白马寿阳来。”见《梁书•侯景传》。后以喻叛乱。唐杜甫《洗兵马》诗:“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南阳三葛
东汉末,天下纷乱。琅邪(今山东临沂北)诸葛亮兄弟流徙,寓居南阳。后来诸葛亮被刘备请去,任蜀国丞相;他的哥哥诸葛瑾到吴国当了州牧;堂弟诸葛诞在魏国当刺史。当时人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后以“南阳三葛”称才干有别的兄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但南阳三葛,君得其龙。”
面首
南朝宋前废帝的妹妹山阴公主生活放荡。他曾对前废帝说,你的后宫姬妾很多,我只驸马一人,这很不公平。前废帝就替她“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见《宋书•前废帝纪》。“面首”本来是指强健美好的男子;后以指男庞。《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假如丈夫这里拥着金钗十二,妻儿那里也置了面首十人,那作丈夫的答应不答应?”
牛眠地
东晋大臣陶侃未出仕的时候,父亲死了,将要安葬,忽然家里的一条老牛不见了。有个老人对他说,前面岗上有一条牛,睡在山汙里,如果葬在那里,将来必然富贵。陶侃就去寻牛,把父亲形象在牛睡的地方。见《晋书•周光传》。后以“牛眠地”称葬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经月余,各得牛眠地。”
霹雳手
唐代的裴琰之当小官,上级以为他年轻,瞧不起他,故意把几百件积年旧案交他快办。他立即在短期内办完,判词公允。从此他很有名声。人称“霹雳手”。见《旧唐书•裴琰传》。后以称断案迅速的官员。明于谦《昼夜长短》诗:“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虽非霹雳手,遇事颇神速。”
漆园傲吏
战国时的庄周,做过漆园吏。楚威王派人送给他许多财物,请他到楚国为相。他说他不肯当牺牲品;要送礼物的人赶快走开,免得弄脏他的地方。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比喻孤傲不仕的人。晋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莱氏有逸妻。”
前度刘郎
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刘晨和阮肇在天台桃源洞遇仙。还乡后,至太康年间,两人重到天台。见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后以称去而复来的人。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念奴
唐玄宗时的歌女。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就吵闹,使音乐奏不下去。玄宗叫高力士高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才安静下来。见唐元稹《连昌宫词》原注。后以指歌女。明汤显祖《荆钗记•折柳阳关》:“你红粉楼中一念奴。”
(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
【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
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
【例题剖析】
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
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
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
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
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4、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
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技巧点拨】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是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进行分析。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其高明之处在于从自己慢长曲折的人生经历中截取三个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变化。第一个画面红烛映照,罗帐低垂,欢乐甜蜜,无忧无虑;第二个画面水天辽阔,风急云低,飘泊四方,离愁万种;第三个画面独立僧庐,孤独凄凉,一切皆空,万念俱灰。第一个画面的欢乐有力的反衬出后两个画面的凄凉。
[参考答案](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
课下作业:学考联通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