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2008-2009古诗鉴赏(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1阅读:
字号:小|大
金坛市直溪高级中学高三备课组
一、考试说明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势分析
08年高考诗歌试题 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比往年有所下降,宋诗在保持中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金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
由此可见,现在选择唐宋时代诗歌虽有明显下降,但仍是主要的选题范围。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9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有少量省份选择金元明清时代。
第二点,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扩大,与高考的连年取用,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选范围愈来愈窄有关,命题者为了避开名家的重复性,也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在诗歌作者的选择上,名家代表名篇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如上海卷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天津卷王维的《山居即事》;选择名篇,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湖南卷考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王昌龄的《龙标野宴》对比出题。一般诗人的名作或其他诗人的一般作品数量上升,如北京卷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江西卷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等。
第三点,从考题体裁选择上,诗歌以律诗绝句,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律诗7首(五律4首,七律3首)占35%;绝句8首(均为七绝)占40%;词曲小令5首占25%。五律七绝12首占60%。诗歌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第四点,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2008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隐逸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山水诗、闲趣诗、边塞诗、题画诗、羁旅诗、爱国诗,总体上讲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三、复习备考的策略与方法
1.知诗人,了解诗人的主要风格。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李白诗歌主要表现出浪漫飘逸,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的词风豪放大气,姜夔、柳永、李清照词风婉约清丽。知道了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的创作风格,在鉴赏他们的诗歌时就可以围绕诗人的主要风格生发开去,不会偏离主题内容很远。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颈联中找出“诗眼”,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怜,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是诗中具有禅趣。王维的诗歌以写景诗居多,诗歌往往在描写一种清幽深远宁静的禅境。此诗也不例外,“咽”和“冷”写出了幽静与孤寂的诗歌意境。泉因危石阻挡在山间发出呜咽之声,青松茂密遮天蔽日,虽有日色也觉清冷。
2.知背景,理清诗人的心路历程。
诗人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折射出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人生背景,从而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诗人也有失意与得意、得志与不得志的时候,所以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李白所处盛唐,所以以豪放居多,杜甫处在唐朝走向衰败的时代,战争频繁,所以杜诗大多表现出对战争与朝廷政治的揭露以及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索、担忧,显得沉郁。苏轼是豪放词宗,但他回想起自己的亡妻时,也难免有无限的伤感,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鉴赏诗歌,对诗人的创作背景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才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唐长庆年间,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谙尽朝廷的滋味,自求出京外任。这首诗就大约写在诗人奔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根据注释可以分析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既然诗人已经熟悉并厌倦了朝廷的生活,不希望自己被卷进尔虞我诈、扑朔迷离的政治风云中,他出外任职,实质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在争取一种自由和解脱,当他看到这一幕幕难得的美景时,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不言而喻了。只要结合背景,对诗句稍作鉴赏便可知道这种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3.知类型,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从内容上看,古诗可以分为离别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传达的情感类型也是不一致的,表现的思想态度也有所不同。送别诗传达的惜别之情,一般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朋友情人的不舍、思念或劝勉;咏史诗表现的是怀古之情,诗人往往是吊古伤今,或借古讽今,或写昔盛今衰、或抒怀才不遇;写景诗往往是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边塞诗常常传达爱国情、思乡情,表现诗人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的理想;羁旅诗则写出诗人绵绵的乡愁或不得志的情怀。对诗歌有了如此详尽的分类之后,从类型、情感、思想态度三个角度按先后顺序加以分析,鉴赏诗歌就会得心应手了。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上看,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诗歌,为什么?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柏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娇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标题就告诉我们这首诗在写物,从诗歌内容上看,整首诗都是对孤桐的描写,然而诗人正是通过写孤桐的高大茂盛,干直虚心,越老越坚硬,最终被百姓做“五弦琴”表达出自己的追求:正直高大,虚心踏实,穷且弥坚,甘愿牺牲。所以这应该是一首咏物诗。
4.知手法,谙熟各种表达技巧。
诗人要在有限的字眼里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思想,其中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运用。从抒情方式看,可以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和借事咏怀。借景抒情讲究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或以乐景写哀景,以哀景写哀景;借物抒怀往往又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等手法;借事咏怀往往是怀古用典、借古讽今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比喻、夸张、双关、“炼”字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要谙熟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运用,并学会分析其表达效果,摸索出一套规律。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试判断采用何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歌在抒发诗人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采用借事抒怀的写法。诗人写了一个“作家书”之人惟恐遗漏说不完的细节,抓住了一般人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从普通的事情中寄托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
5.知意象,理解特定的文化意义,探究思想内涵和意境。
熟悉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有了丰富的诗歌文化的积淀,一接触到诗歌就可以径直地逼近诗歌主题。比如,“柳”意离别,“菊”意高洁,“落叶”“落日”“秋风”意失意,“满月”意相思,“望月”意怀远,“残月”“片云”“孤月”意孤独,“兰草”意友情,“荷花”意清雅,“梅花”意坚强,“香草美人”意忠臣贤良、道德理想,“梧桐细雨”意凄楚悲凉,“见流水”意思年华。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鸟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整首诗描写大雁的孤单:“不饮啄”、“声念群”。“一片”与“万重”的对比更加突出雁的孤单。“雁”这一常见的诗歌意象常常表现的是思念,或追求高远志向的意思。即使是“孤雁”也含有此类意思,虽有无限的思念但始终不忘追求的高远。这正好与诗人的人生境遇相吻合。
总结 诗歌鉴赏有关知识归纳为如下图表:
人物形象
鉴赏形象 抒情主人公 情感
(对象) 景或物
炼字 含蓄
诗 鉴赏语言 炼句 平淡
特点 清新
绚丽
明快
自然
叙述 议论 说明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歌 表达方式 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融情于物 托物言志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景物+议论、抒情句
描写 白描:勾勒轮廓 工笔:细节描写
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鉴 鉴赏表达 比喻
技巧 借代
修辞方式 用典
比拟 夸张 对偶 双关 排比 反问
托物言志
点面结合
赏 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联想、想象)
烘托对比
借古讽今(讽喻)
动静结合
象征 用事 (借故抒怀)
用典 引用前人诗句
色彩(气氛)渲染
起兴 正面侧面 诗中有画 照应 抑扬褒贬
四、典型训练材料(可供二至三课时训练用)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
答: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1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答:《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2)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4分)
答: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1分)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思①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 光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注:①《春思》写也于作者被贬时。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③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不同。贾诗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武诗描写的则是春意阑珊,杨柳的颜色由初春的鹅黄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2)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佳作,任选其中一首,结合作品的三四两句赏析其巧妙的构思。答:贾诗抒发的迁客之愁,被贬之恨。诗人不说自己愁浓难于排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无心赏春,却说春日更惹出许多新恨。构思新奇,把谪居伤春的情怀表现得异常浓烈。
武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诗人想象奇特,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吹"与"逐"字的运用,使得本来带有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明丽温馨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1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答: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苏幕遮 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 "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12.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 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分,只写"倒叙""顺叙",无具体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
(2) 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4分,每首词2分,意思对即可)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2分)
答: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2分,表现手法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2分)
答: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⑵"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答: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 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答: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答: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 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答: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2) 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一、考试说明解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考查材料的选择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高考试题及命题趋势分析
08年高考诗歌试题 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选题数量和时代上看,以唐宋诗词为主,特别是以唐宋诗占主导地位,但唐诗所占比例比往年有所下降,宋诗在保持中有所上升,宋词、元曲及金明清诗比例略有提高。
由此可见,现在选择唐宋时代诗歌虽有明显下降,但仍是主要的选题范围。这种趋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也就是说2009年的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会继续以唐宋时代为主,但仍然会有少量省份选择金元明清时代。
第二点,随着高考诗歌鉴赏题选材范围的扩大,与高考的连年取用,耳熟能详的名家名作可选范围愈来愈窄有关,命题者为了避开名家的重复性,也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考查考生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在诗歌作者的选择上,名家代表名篇有所下降,名家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上升。如上海卷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天津卷王维的《山居即事》;选择名篇,往往与其他诗人的诗歌对比出题,如湖南卷考察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王昌龄的《龙标野宴》对比出题。一般诗人的名作或其他诗人的一般作品数量上升,如北京卷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江西卷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等。
第三点,从考题体裁选择上,诗歌以律诗绝句,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占一半以上。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题,律诗7首(五律4首,七律3首)占35%;绝句8首(均为七绝)占40%;词曲小令5首占25%。五律七绝12首占60%。诗歌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长调变化繁富,对于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较难命题和答题,一般不会考到,即使考到,也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第四点,从选择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2008年高考全国18套试卷诗歌鉴赏题涉及隐逸诗、咏史诗、咏物诗、送别诗、山水诗、闲趣诗、边塞诗、题画诗、羁旅诗、爱国诗,总体上讲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三、复习备考的策略与方法
1.知诗人,了解诗人的主要风格。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李白诗歌主要表现出浪漫飘逸,杜甫则是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的词风豪放大气,姜夔、柳永、李清照词风婉约清丽。知道了自己比较熟悉的诗人的创作风格,在鉴赏他们的诗歌时就可以围绕诗人的主要风格生发开去,不会偏离主题内容很远。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颈联中找出“诗眼”,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怜,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王维诗歌的主体风格是诗中具有禅趣。王维的诗歌以写景诗居多,诗歌往往在描写一种清幽深远宁静的禅境。此诗也不例外,“咽”和“冷”写出了幽静与孤寂的诗歌意境。泉因危石阻挡在山间发出呜咽之声,青松茂密遮天蔽日,虽有日色也觉清冷。
2.知背景,理清诗人的心路历程。
诗人的每一首诗都可以折射出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的人生背景,从而看出诗人的心路历程。诗人也有失意与得意、得志与不得志的时候,所以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风格也有所不同。李白所处盛唐,所以以豪放居多,杜甫处在唐朝走向衰败的时代,战争频繁,所以杜诗大多表现出对战争与朝廷政治的揭露以及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思索、担忧,显得沉郁。苏轼是豪放词宗,但他回想起自己的亡妻时,也难免有无限的伤感,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鉴赏诗歌,对诗人的创作背景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才可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唐长庆年间,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白居易谙尽朝廷的滋味,自求出京外任。这首诗就大约写在诗人奔赴杭州任刺史途中。
根据注释可以分析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既然诗人已经熟悉并厌倦了朝廷的生活,不希望自己被卷进尔虞我诈、扑朔迷离的政治风云中,他出外任职,实质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在争取一种自由和解脱,当他看到这一幕幕难得的美景时,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不言而喻了。只要结合背景,对诗句稍作鉴赏便可知道这种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3.知类型,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从内容上看,古诗可以分为离别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闺怨诗、羁旅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传达的情感类型也是不一致的,表现的思想态度也有所不同。送别诗传达的惜别之情,一般表现的是诗人对亲人朋友情人的不舍、思念或劝勉;咏史诗表现的是怀古之情,诗人往往是吊古伤今,或借古讽今,或写昔盛今衰、或抒怀才不遇;写景诗往往是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边塞诗常常传达爱国情、思乡情,表现诗人建功立业、奋勇报国的理想;羁旅诗则写出诗人绵绵的乡愁或不得志的情怀。对诗歌有了如此详尽的分类之后,从类型、情感、思想态度三个角度按先后顺序加以分析,鉴赏诗歌就会得心应手了。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内容上看,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诗歌,为什么?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柏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娇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标题就告诉我们这首诗在写物,从诗歌内容上看,整首诗都是对孤桐的描写,然而诗人正是通过写孤桐的高大茂盛,干直虚心,越老越坚硬,最终被百姓做“五弦琴”表达出自己的追求:正直高大,虚心踏实,穷且弥坚,甘愿牺牲。所以这应该是一首咏物诗。
4.知手法,谙熟各种表达技巧。
诗人要在有限的字眼里传达出丰富的情感思想,其中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运用。从抒情方式看,可以分为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怀和借事咏怀。借景抒情讲究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或以乐景写哀景,以哀景写哀景;借物抒怀往往又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等手法;借事咏怀往往是怀古用典、借古讽今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烘托、对比、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比喻、夸张、双关、“炼”字等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要谙熟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的运用,并学会分析其表达效果,摸索出一套规律。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试判断采用何种写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歌在抒发诗人秋思时,不同于一般唐诗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采用借事抒怀的写法。诗人写了一个“作家书”之人惟恐遗漏说不完的细节,抓住了一般人所具备的心理特征,从普通的事情中寄托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
5.知意象,理解特定的文化意义,探究思想内涵和意境。
熟悉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特定的文化意义,有助于对诗歌思想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有了丰富的诗歌文化的积淀,一接触到诗歌就可以径直地逼近诗歌主题。比如,“柳”意离别,“菊”意高洁,“落叶”“落日”“秋风”意失意,“满月”意相思,“望月”意怀远,“残月”“片云”“孤月”意孤独,“兰草”意友情,“荷花”意清雅,“梅花”意坚强,“香草美人”意忠臣贤良、道德理想,“梧桐细雨”意凄楚悲凉,“见流水”意思年华。
例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鸟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整首诗描写大雁的孤单:“不饮啄”、“声念群”。“一片”与“万重”的对比更加突出雁的孤单。“雁”这一常见的诗歌意象常常表现的是思念,或追求高远志向的意思。即使是“孤雁”也含有此类意思,虽有无限的思念但始终不忘追求的高远。这正好与诗人的人生境遇相吻合。
总结 诗歌鉴赏有关知识归纳为如下图表:
人物形象
鉴赏形象 抒情主人公 情感
(对象) 景或物
炼字 含蓄
诗 鉴赏语言 炼句 平淡
特点 清新
绚丽
明快
自然
叙述 议论 说明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歌 表达方式 间接抒情(委婉含蓄) 融情于物 托物言志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景物+议论、抒情句
描写 白描:勾勒轮廓 工笔:细节描写
实写:眼前景、现实事 虚写:联想和想象
鉴 鉴赏表达 比喻
技巧 借代
修辞方式 用典
比拟 夸张 对偶 双关 排比 反问
托物言志
点面结合
赏 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联想、想象)
烘托对比
借古讽今(讽喻)
动静结合
象征 用事 (借故抒怀)
用典 引用前人诗句
色彩(气氛)渲染
起兴 正面侧面 诗中有画 照应 抑扬褒贬
四、典型训练材料(可供二至三课时训练用)
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好在何处?黄词构思巧妙,说说你的理解。
答: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物喻情,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生动而贴切,意蕴丰富,充分传情。春草一望无际,如同离愁之绵远春草之细密如同离愁之盘曲郁结等。
黄词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无人知春去处,问询黄鹂,知春已去蔷薇处,暗示夏季到来,巧妙地表达了春的可爱,要珍惜春天,别让它轻易流逝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解: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梅花:《梅花落》。曲牌名。
(1)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
答: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含有自我辩白之意。
(2)《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运用了通感(移觉)修辞手法,(1分)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1分)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1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答:《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
6、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哪些含义?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
(2)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何联系?(4分)
答: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7.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读长恨辞 宋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清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1)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的的感慨,《长恨歌》是何人的作品?这两首诗感慨的对象及内容是否一致?请简要阐述。(4分)
答:白居易(1分),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1分)。
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1分);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泪失所的悲剧。(1分)
(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否一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两诗的表现手法一致,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
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1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思①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春 光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③。
注:①《春思》写也于作者被贬时。②历乱:花枝烂漫的样子。
③洛城:诗人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
(1)两首诗中描写的春景相同吗?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答:不同。贾诗中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春日图:"青青"写出草色的碧绿,"黄"写出初春杨柳的色彩,"历乱"写出桃花盛开之状,"香"突出李花的香气。武诗描写的则是春意阑珊,杨柳的颜色由初春的鹅黄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露出在树上啼鸣的流莺,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
(2)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佳作,任选其中一首,结合作品的三四两句赏析其巧妙的构思。答:贾诗抒发的迁客之愁,被贬之恨。诗人不说自己愁浓难于排遣,却怨东风冷漠无情;不说自己因愁而百无聊赖、无心赏春,却说春日更惹出许多新恨。构思新奇,把谪居伤春的情怀表现得异常浓烈。
武诗抒发的是思乡之情。诗人想象奇特,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吹"与"逐"字的运用,使得本来带有惆怅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明丽温馨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4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2分)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是描写眼前景: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1分)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1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1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分)。
(3)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分)
答: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分);末句则卒章显意,"断人肠"直抒别情(1分)。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分)。
苏幕遮 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 "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12.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 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
答: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2分,只写"倒叙""顺叙",无具体分析,得1分。意思对即可)
(2) 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4分,每首词2分,意思对即可)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2分)
答: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2分,表现手法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
13.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①穿云翠,畲田②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①岫:山 ②畲田:焚烧田里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⑴首联、颔联,诗人怎样表现自己的境遇、情怀?试做具体分析。(2分)
答:作者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情怀,"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心情的黯淡、孤寂。树因秋色而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徊寻巢,映衬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⑵"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穿云翠"是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得雨肥"意味着丰足。这是乐景写哀的手法。美好的景物反衬出诗人的穷困潦倒和黯然神伤的心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答: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储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和超脱。
1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 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答: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宗国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2)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
答: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特别是"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诗篇。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 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
答: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2) 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