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二语文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齐桓晋文之事9924773456
文件大小 1.2M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5:09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汉寿三中:海天翔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名轲,字子舆。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一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在一起共同编纂的,全书共三万五千多字,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孟子》一书宋代时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南宋朱熹又将它合入《四书》之中。 《孟子》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孟子

孟子故居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

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王曰:‘吾,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3、不识有诸?

无道—没有谈论

是以—“以是”,因此

无传—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桓文之事。

何如—如何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识—知道、懂得、认识

诸—之乎

翻译第一部分

4、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5、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7、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异—对……感到奇怪。

以……为……—认为……

这真是什么心理呢?

宜—应该

所以—……的原因

合于王—于王合。和王道仁政合拍

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第一部分

8、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独—“却”

为—是

明—视力

见—表被动

9、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折枝—折肢。对长辈弯腰作揖。

老1—意动用法。尊奉。

老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长辈。

幼—爱抚。

天下可运于掌—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翻译第一部分

1、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2、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3、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吾何快于是—吾于是何快

将以—用来。将:拿,用。

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

可得闻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翻译第二部分

1、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惛-不明白,糊涂

明以教我—明确地教导我

行之—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

盍—何不 本—根本,指实行王道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

“颁”通“斑”,颁白—鬓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负戴—用背驮着东西、用头顶着东西

翻译第三部分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

用心

民不加多

孟子

以战设喻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

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王道必成

对话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可得闻与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皆欲赴愬于王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同“已”,止

通“(xìn)”,古代指杀牲取血涂物用以祭祀

同“悦”,高兴

通“型”,作榜样

通“盍”,何不。通“返”

通“欤”,语气词

通“途”

通“诉”,跑来申诉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识有诸

不忍其觳觫

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述说,谈论。

之乎,兼词。

恐惧发抖的样子。

代词,表疑问,怎么。

伤痛、哀怜。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对……感到奇怪

视力

用尺量

用秤称

远离

敬爱;老人

爱护;幼儿

危士臣

朝秦楚

小固不可以敌大

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从而刑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

加以刑罚。动词。

穿。

小的势力;大的势力。

少的一方;多的一方。

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至于兄弟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后从而刑之

吝啬

……的原因

用来推及到

到了……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可以凭借

跟随着……

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爱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任重道远

吝惜。

爱护。

喜爱、喜欢

明亮

视力

清楚、明白

贤明的

述说、谈论

说、讲

道义、道理

路、道路

一词多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 我爱也。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翻译下列语句,并揣摩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卸:抵御

易:换 宜:应该、应当

乃:是

第一个“见”:看见 第二个“见”:被

及:推及、推广到

缘:攀登、爬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保

被动句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省略句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状语后置句

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绝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1.?孟子并非真的不知道“桓文之事”,在《论语》和《孟子》的其他篇章中对此事都有所评价,那么他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圣人也会说谎么?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齐宣王说这是“夫子之谓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看来齐宣王对孟子比较信服了,那么,孟子是怎么达到这种效果的?

“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3.?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4.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相关资源:
·田园归居
·我的呼吁
·高二语文雷雨
·威尼斯
·荷塘月色人教版
·神奇的极光2
·闺塾9924773474
·再别康桥9924772554
·内蒙访古
·高二语文逍遥游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