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卷资源详情 ┊ | ||||||||||||||||||||||||||||||
| ||||||||||||||||||||||||||||||
简介:
许昌市四校联考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 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则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没有描写,类似于铺陈之法,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这样的教材,在识字、积累知识、培养道德人格的同时,也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顾炎武说“唐之取士以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且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由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甚至在明清时先后被收入《唐音统签》《全唐诗》等唐诗总集。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增加了论。宋初规定“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南宋建炎二年,又规定“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策三道”。论在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以“性”的变化来论证“教”的重要性,四句之间就是起、承、转、合的基本体制;再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紧承上文,以事实证明“教之道,贵以专”。 明代科举废除了诗赋,仍然讲求对仗的八股文成为了科举考试的首要文体。此后,清代科举又恢复了律诗,并置于首场试艺之后。因此,对仗、格律仍然是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另外,宋代以后平水韵取代切韵成为了诗文用韵标准,学习格律、平水韵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所以,元代开始兴起了声律类启蒙教材,明清时期,声律类教材则更加兴盛。其他类型的教材也迅速反应,最典型的就是《龙文鞭影》,它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在学习典故、陶冶性情的同时,也初步掌握了对仗声律。 将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融为一体,是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因此诞生了一批经典教材。在功利教育盛行的状况下,能否满足仕进的需要,则决定着蒙学教材能否被广泛接受。从蒙学教材的兴替来看,如果无法满足仕进需求,即便再为古朴纯正的教育,也不会真正得到推广,就如同《急就篇》最终退出教材序列而成为文字研究材料的结局一样。 1. 下列关于古代蒙学教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其结尾也是汉赋结尾常见的歌功颂德之句。诵读 这样的教材,能快速掌握汉赋写作的一些主要技能,这是它流行的根本原因。 B. 唐代科举主要考律诗、律赋,因此,以采用切韵、四对八句一韵编排历史故事而 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的《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C.《三字经》里主要是叙述或议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四句符合“起承转合”的基本论证体制。 D.《龙文鞭影》用对仗编写句子,按平水韵的平声部编排顺序,学生既能学习典故、 陶冶性情,又能初步掌握对仗声律。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汉代的读书人把大量识字及作赋作为入仕的必备技能,缘于“学童能讽书九千字 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规定。 B. 宋代以后平水韵取代切韵成为了诗文用韵标准,学习格律、平水韵成为十分迫切 的任务。声律类启蒙教材开始兴起并兴盛,其中的《龙文鞭影》反应迅速。 C. 明清时期儿童必须要掌握的诗文基本技能中有对仗和格律,是因为明代科举考试 的首要文体是八股文,而清代科举又把律诗置于首场试艺之后。 D. 古代蒙学教材的成功做法就是把博物教育、道德人格教育、诗文能力教育巧妙地 融为一体,也出现了一批经典教材,如《急就篇》、《蒙求》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诗文写作,而诗文技术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 学教材的生命力,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 B. 宋代科举考试变化较多,新增加了论,而且宋初的规定后来还有变化,南宋建炎 二年,又重新作了规定,论在考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C. 无论律诗还是律赋,都十分讲求平仄押韵,并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所有应试 者都掌握切韵,此时《千字文》可帮助学习对仗。 D.《急就篇》最终退出教材序列而成为文字研究材料,它作为古朴纯正的教育,所以 无法满足仕进需求,不会真正得到推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 魏咸信字国宝,卫州汲人。初,太祖在潜邸,昭宪太后尝至仁浦第,咸信方幼,侍母侧,俨如成人。太后奇之,欲结姻好。开宝中,太宗尹京,成昭宪之意,延见咸信于便殿,命与御带党进等较射,称善。遂选尚永庆公主,授右卫将军、驸马都尉。逾年,出领吉州刺史。 太平兴国初,拜本州防御使。四年,诏用奉外赐钱十万。五年,坐遣亲吏市木西边,矫制免所过税算,罚一季奉。雍熙三年冬,咸信知澶州。四年,本郡黄河清,咸信以闻,诏褒答之。淳化四年,河决澶渊,陷北城,再命知州事。时遣阎承翰修河桥,咸信请及流水未下造舟为便,承翰入奏:“方冬难成,请权罢其役。”咸信因其去,乃集工成之。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罢之。 真宗即位,车驾北征,为贝冀路行营都统署,诏督师。至贝州,敌人退,召还行在所。景德初,从幸澶州,石保吉与李继隆为排阵使。契丹请和,帝置酒行宫,面赏继隆、保吉,咸信避席,自愧无功,上笑而抚尉之。二年,改武成军节度,知曹州。秋霖积潦,咸信决广济河堤以导之,民田无害。大中祥符初,年已昏眊,见上,希旨求宠渥。七年,表乞任用,上出示中书向敏中曰:“咸信联荣戚里,位居节制,复何望耶?”是冬,以新建南京,奖太祖旧臣,加同平章事。俄判天雄军。天禧初,改陕州大都督府长史、保平军节度。有感风疾苦,归。真宗尝谓宰相曰:“咸信老病,诸子不克承顺,身后复能保守其家业耶?”未几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录其诸子孙侄,迁官者七人。 咸信颇知书,善待士,然性吝喜利,仁浦所营邸舍悉擅有之。既卒,为诸侄所讼,时人耻之。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 罢之 B. 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 罢之 C. 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 罢之 D. 奏至/上大悦/河平遣还役兵/俄诏留筑堤/咸信以为天寒地涸/无决溢之患/复奏/ 罢之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字”一般应该是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 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射”是古代六艺的一种,指射术。“六艺”包含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 御、书、数。中国古代的“射艺”主要是指射箭。 C.“行在所”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狩猎时居住的宫室,古代帝王大多在各地建有 多处行宫。 D. “幸”在此处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有“宠爱、爱护”之意,如《阿房宫赋》 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6.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魏咸信少年老成。在昭宪太后驾临之时,年纪轻轻就显得沉着稳重并与众不同, 太后惊叹之余,决定将永庆公主嫁与他为妻。 B. 魏咸信当机立断。他在治理黄河的看法上与阎承翰相左,在阎离开之后,抓住治 理的有利时机,征集工匠,消除黄河水患。 C. 魏咸信主政为民。当秋雨连绵成灾之时,没有坐以待毙,想方设法来疏导积水, 采用掘开广济河堤的办法,人民免受损失。 D.魏咸信贪名好财。大中祥符初年,他已经很老,见到皇上,迎合圣旨来求取恩宠 和优厚的待遇;也将父亲的住宅据为己有。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遣阎承翰修河桥,咸信请及流水未下造舟为便。(5分)
(2)咸信颇知书,善待士,然性吝喜利,仁浦所营邸舍悉擅有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8.“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6分) 9. 本诗题目是“和子由渑池怀旧”,“旧”具体指什么?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 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张九龄《望月怀远》中写亲人虽天涯相隔,却共同望月怀念对方的彼此深情的 句子是 , 。 (2)李白《将进酒》中最能表现诗人对自我才华高度自信的句子是 , 。 (3)范仲淹《御街行》曰:“酒未到,先成泪。”他的《苏幕遮》一词中与此异曲 同工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干部病房 宋志军 自从退下来以后,老李处处感到不适应。? 一下子失去了那种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感觉,老李觉得似乎好像做了一场梦,他无法适应退休生活,便时不时地发一些无名火气,弄得周围人也不自在。特别是老伴,见他无端地摔这打那,可不像儿子媳妇那般迁就他,就和他别着干,这样让他尤其窝火,以前他在位子上的时候,老伴可是没见这样。他当然忘了以前他也不是这样啊。? 面对种种的不适应,老李当然不会检讨自己。他当了大半辈子领导,虽然每年单位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他都会带头作检讨,但那都是秘书写好稿子,内容主要还是讲成绩的。真正说到自身缺点的时候,也无外乎是重视学习不够,调查研究不够,批评人不讲方式,工作有时有急躁情绪等;至于讲到廉洁问题时,无外乎是有公车私用现象,超标准接待现象,有时有请吃和吃请现象等;都是些大家心照不宣,似乎约定俗成的东西,真正的问题哪里会去触及呢。? 老李既然不会拿自己说事,就拿周围的人说事。他挑老伴的错,挑儿子的错,挑儿媳的错,当然不能再挑下属的错。因为他不上班了,也没有下属让他来挑错了。他整日里闷闷不乐,错误的把这一切都归为世态炎凉,人走茶凉的缘故。? ?老李虽然在位时架子大,脾气大,但是为人处世还比较讲原则,能够守住底线,这也算他难能可贵的地方。所以能够平安降落,安然退休。? 可老李终归还是有点心理不平衡。特别是想到市委周书记经常人前背后炫耀他那在北京工作的儿子,而且还给儿子买了一套大房子的时候,就联想起自己竟然没能给儿子找到一份好工作,让儿子大学毕业后只能进入一家私企,而且在儿子想在省城买套房子时,自己竟然拿不出多少钱的事,这种不平衡感就更加强烈。他甚至有点后悔没有在位时捞上一把,心里隐隐生出一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懊恼。? 久而久之老李便被憋出病来。? 老李住进了老干部病房。老干部病房是整个市中心医院条件最好的地方,这里的医生护士知道他是以前市里鼎鼎有名的李副市长,对他的态度都很客气,每次为他诊疗的时候都还“李市长,李市长”的叫着,这让他心里多少有点安慰。可自从对门来了一位特殊的病号后,他的心理平衡又很快被打破了。? 对面住进的是市委周书记,因为他早就风闻这位周书记贪财好色,官声很坏;所以尽管比着他有时心里不太平衡,但在位时还是刻意回避着和这位同事打交道。老李自认为还算是一位清官,做人也比较刚正,和周书记不是一路人。自然,对面的周书记对他也不感冒。? 果然不出老李所料,自从周书记住进老干部病房后,整个老干部病房都热闹起来,市直单位和县里的头头脑脑们络绎不绝的前来看望周书记,闹得老李不得安宁,又怕别人走错门,最后吓得连门都不敢打开了。这些人来的时候都是两手空空,稍作停留就离去,但老李知道他们没有一个人是空手的。? 老李在竭力躲避这一切,没事的时候就看电视,他依然习惯看新闻联播。也许是他平常没太注意的原因,近段却隔三差五地看到电视报导,某某省部级领导因严重违纪被中央纪委查处。屈指算来,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已经先后有李春城,郭永祥,蒋洁敏,李铁男,李东生等十六七位省部级领导被查处了,他心里突然有了一个不祥的念头。这个念头一出现,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对面的病房里,依然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老李的心里却不再像往常那样烦躁,倒有了一种安静的感觉。? 对面的周书记住了半个月便出院了,老干部病房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又过了一段日子,老李突然在本市新闻中看到了一条爆炸性信息,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某某,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纪检部门立案查处。看了这条新闻,老李一点也没有意外的感觉,相反积压在他心头日久的可怕的念头倒一下子放下了。? 老李关掉电视,长出了一口气,他起身打开病房的窗户,一阵冷风吹进来,让他感觉到格外的清醒,他看着窗外,严寒之下的大院里,那些杨树都已落尽了叶子,光秃秃的,而那一棵棵塔松却还依然常青,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老李突然觉得自己内心很满足,自己到了晚年,有个头疼发烧的,能待在老干部病房里安心养病,这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的标题是“老干部病房”,但小说前七段内容均与老干部病房无关,这几 段内容有点游离标题,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B. 老李退休后失去了那种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感觉,看什么都不顺眼,周围的 人也越发不能容忍他,老伴儿总爱和他对着干。 C.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叙事时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把文章中 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眼前。 D. 老李虽然在位时架子和脾气都大,但是为人处世很讲原则,守道德,并常做自 我批评,所以他能够安然退休。 E. 小说故事情节较简单,但布局精巧,耐人寻味,作者通过写老李在干部病房的 见闻感受,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2)小说中老李的心理变化极为复杂,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老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3)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以“老干部病房”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考虑,请 结合全文具体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 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 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 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 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 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 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 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 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 析。(6分)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 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Ⅱ卷(表达题 )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老的读书方法有两种,一种读得细,钻研每段、每句,其缺点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种是 式的,这样读书的人抓住了书里的主要东西,但是不做寻章摘句 的工作。正确的方法是将两者统一起来。 ②面对“义而致富,仁而致富”,如果颜渊、原宪依然选择栖于陋巷中, 、 安贫乐道,那应该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了。 ③史诗大剧《芈月传》中由青年演员张冉怡饰演的“采绿”被网友大赞为“秦宫最美 女子”。伴随着《芈月传》的热播,近期多部正在筹备中的大戏的制片人、编剧、 导演 ,都向张冉怡伸出了橄榄枝。 A. 一知半解 粗茶淡饭 纷至沓来 B. 不求甚解 粗茶淡饭 趋之若鹜 C. 一知半解 箪食瓢饮 趋之若鹜 D. 不求甚解 箪食瓢饮 纷至沓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文学风格不仅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还涉及到作家的 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衡量一个诗人或词人艺术创造力 稳定或成熟的真正标准。 B. 在大城市里,失眠人群已占到了神经内科门诊量的三分之一。专家表示,失眠病 程小于4周的一般不需要治疗,大于4周小于6个月的,可能会导致使大脑功能 出现紊乱症状,必须及时治疗。 C. 神州大地,江山如画,风物景色,千变万化。经过白居易、刘禹锡、欧阳修、苏 轼等词人的努力,终于使以纤巧柔媚为特色的词体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新的开拓, 呈现出与诗颇为不同的风貌。 D. 根据三亚市物价局相关规定,春节期间三亚旅游饭店客房价格原则上标准客房最 高限价为每天5000元/间,早餐价格不超过350元/位,中晚餐价格不超过 500 | ||||||||||||||||||||||||||||||
::立即下载:: | ||||||||||||||||||||||||||||||
|
下载出错 | |||||||||||||||||||||||||||||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